书城文化海沧民俗文化
3082000000008

第8章 “蜈蚣阁”游艺活动

“蜈蚣阁”是闽台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今为进香及文艺踩街形式之一。

“蜈蚣阁”最初可能是滥觞于唐代北方的“山车”、“旱船”和五代的“彩舟”。《燕京岁时记》载“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刘锡诚、宋兆麟在《中华民俗文丛·妈祖信仰》中考证这种道具乃“楼阁形的木架上糊以绢画,下部围以船裙,其上绣花。表演时可一只船,也可同时表演三只或五只船”。这就比较接近现在闽南或海沧的“蜈蚣阁”了。

“蜈蚣阁”流传人闽南的具体时间待考,传说,古时海峡两岸渔民出海遇上时,船的,蜈蚣阁进香这一民俗活动。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当年保生大帝吴真人一生行医救济百姓,大多以蜈蚣为药引,后人为表达对他济世为民的高尚品德的敬仰,就自发形成了蜈蚣阁这种祭拜民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享誉闽台两地的“吴真人信仰”有关系,是吴真人(保生大帝)祭民俗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蜈蚣阁”在清代流行于海峡两岸。乾隆三十七年(1772)朱景英游历台湾时,在所写的《海东札记(里记载:“俗喜迎神赛会,如天后诞辰、中原普度,醵金境内,备极铺排,导从列帐,华侈异常。又出金佣人家垂鬌女子,装扮故事,舁游市街,谓之抬阁,靡迷甚矣。”

海沧位于厦门岛西面,与漳州接壤,历史上其辖区的大部分属漳州府海澄县,一部分属泉州府同安县。漳、泉两地在公元8世纪已建州。其社会经济、文化到了宋代已臻发达。北宋民间的名医吴本(979-1036)的主要活动就在海沧。吴本因其医术和医德为世所称赞,死后不久当地民众即为其建纪念。据宋人所写的《慈济庙记》载:“岁在辛未,庙即成,四方香火来者不绝。”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神,甚神,会,游。中原文化迁移人闽南的“山车”或“彩舟”逐渐演变成“蜈蚣阁”,成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民俗活动。清代后期厦门诗人王步蟾的《鹭门杂咏》写道:“凭得雏姬粉阁妆,招摇过市绮罗香。迎神岂为评花计,空引游蜂浪蝶狂。”可见当时“蜈蚣阁”已成为闽台两地民间节庆和“迎神赛会”不可或缺的“阵头”。新中国成立以后,参与“蜈蚣阁”活动的都换成天真活泼的男女小童,配以悠扬的地方音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据东屿老人柯于恭等人说,他小时候就听百岁老人谢乌仙说过,老人七岁就乘坐此阁参加进香庙会,还说它曾与划龙船并称东屿的特色。柯于恭他们还在民间曲艺、南曲、绵歌、歌仔戏的戏文里发现记载蜈蚣阁的文字。今海沧一带仅东屿、锦里、青礁、钟山、石塘几个村社有“蜈蚣阁”活动。(以下以东屿村为例)

“卜箜”选主会

东屿村每年固定在正月二十日出阁到青礁进香,当年的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一日下午,全村结过婚的男丁,可自愿到东屿中元宫“卜茭”。“卜茭”采取淘汰形式,只要不是一肀一凸一阴一阳的就被淘汰,无权进人一。就后的为一的会。

召开理事会

在每年的进香当中,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蜈蚣阁”进香,保证安全,必须组成进香理事会,东屿村以柯姓、李姓、张姓等姓氏组成,理事会成员由各个姓氏推荐,一般由三十人至五十人组成,其中常务理事十八个。每年春节初五六左右,理事会就召开会议,会议由理事会会长主持,会议议程主要是对“蜈蚣阁”进香各理事的职责进行分工,一般分为五个大组,宣传组、制作组、财务组、祭祀组、后勤组。

宣传组负责小孩的报名,乐队的组织和登记、邀请,制作组负责蜈蚣阁的制作,财务组负责收费、登记、支出,并做好公示,祭祀组负责全程祭祀活动,后勤组负责现场接待出行等具体工作。会长对各个理事进香分工,理事被分到不同组里,各个组又有具体的负责人,再进一步明确分工后去本族宣传。

蜈蚣阁由数十座以各种颜色的丝绸!布料串联起来的各种小彩阁组成,每块“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连成一串,又可灵活转动,并于卸接榫眼处横穿一根木棍,长度超过“阁棚”宽,用作肩扛。“阁棚”用由鲜花、彩纸扎制成的彩绸花卉、飞禽走兽、才子佳人装饰得五彩缤纷、典雅美观,非常富有闽南特色。每节阁棚由八个轿夫抬着,上面装置两只高凳,每只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装扮成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最常见的故事有《昭君出塞》、《水浒》、《陈三五娘》、《水浒传》、《西游记》等。坐阁的孩童年纪通常在五到十二岁间,孩童只需坐在席上,不需任何表演。依据习俗,这些孩童都可以得到肀安、健康或智慧,因此家长们多半趋之若鹜,而蜈蚣头尾更是众人争取的席位。阁棚下面抬阁的轿夫则穿着红色衣月艮,蜈蚣的。蜈蚣阁一。

进香活动开始后,蜈蚣阁队伍便配着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音乐一定的节奏和队形,缓缓前进,一节节阁棚前后相接,弯弯曲曲,蜿蜒而行,远看犹如一条蜈蚣在地上爬行。

因为中元宫每年都要装饰蜈蚣阁,所以彩阁木板、小孩的戏服都是宫庙自己添置的,亭日放在旧中元宫内,待到使用时再取出来。其他的纸扎花草、抵仔、竹子等材料都是每年更新的。

在小孩子报名结束后,蜈蚣阁的节数就可以确定下来。两人为一节,如报名八十人就要制作四十节。接下来就要进行阁棚的装饰了,一般在进香日的前十天(农历正月初十左右)开纟台邀请装饰人员,采购抵仔、竹子、花草、纸张等材料,一节一节地进行搭架、糊纸。

搭架是个力气活,一般由男人来完成。首先在阁板上安装小孩子的座椅。最早的座椅很简单,只是一块窄窄的木板,小孩坐着不舒服也不安全。后来,经过东屿村民们的改进,用不镑钢焊成的小座椅取代了木板,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坐着也比较舒服。用螺丝把小座椅安装在阁板之后,再取十六枚粗钉子,钉在阁板边上,一边钉八枚,间隔约四十厘米。接着开始搭阁棚的骨架,先将没有破开的竹子插在之前钉好的粗钉子上,作为整个阁棚的支撑。接着再将若干条剖好的长竹条横着绑在十六根支柱(竹子)上,并在最高处的几根竹条上扎出一些圆圈、波浪线等造型。骨架搭好之后,再将装饰好的彩亭子安装在阁棚上两个小座椅的中间。据介绍,彩亭子有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状等。

接下来将进行阁棚的装饰。装饰的材料有糨糊、尼龙线、彩纸、各色流苏、造型逼真的塑料花、纸制小人偶等。装饰过程中需要十分仔细、耐心,并注意颜色搭配,因此这项工作一般由女性来完成。先将大片的彩纸用糨糊糊在阁棚周围,

再进行细部的处理。用剪好的彩条、流苏等来装饰阁棚的侧面。五彩的塑料花和精致的纸制小人偶则安装在阁棚上部,用尼龙线牢牢地扎在十六根支柱上。在阁棚上装饰些小有意的将子造型的纸子龙、的,着长,征着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经过以上的各个环节,一节阁棚就制作完成了将一节节的阁棚按照上述的方法全部扎好、糊好、绑好、装饰好后,在蜈蚣阁的(第一节)进行门面装饰,即写上某某村的进香团或某某人答谢。

扁扁的,不甚美观。近几年来,经过民间艺人的慢慢改装,则以龙头取而代之。选择龙头一是因为其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二是因为其象征着各民族团结得像一条龙一样,三则由于龙和蜈蚣同样是吉祥物,可以互相替代。采用龙头代替蜈蚣头之后,蜈蚣尾也设计成龙尾。前面的龙头用长五米左右的一条红布作为牵头,这样才能自由活动,龙尾也用长三米左右的一条红布拉后摆尾。以上这些繁多的工序,全靠匠人们手工帝作。

整条蜈蚣制作完成以后,在进香前一天进行校棚,把一节一节的彩阁用活榫相接,让小孩试坐。据理事会人员介绍,蜈蚣阁的节数越多,转弯的难度越大,危险系数也越高。需要抬阁的人员听从指挥、统一行动,不然很容易发生事故。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东屿村中元宫保生大帝赴青礁慈济宫祖宫进香的曰子,也是一年一度东屿蜈蚣阁在世人面前展示风采的时候。

早上九点之前,理事会人员就将蜈蚣阁按顺序一节一节地扣好,摆在大路上。报名坐阁的小孩子穿上漂亮的戏服,打扮成古代的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或大家闺秀模样坐在蜈蚣阁上。理事们先给中元宫的吴真人神像和护驾的三元帅穿上盛装,再给吴真人的坐骑一王马(即王爷马,所用的马匹,必须是精选过的年轻雄壮的骏马)备上鞍。进香的准备工作宣告完成。

接下来要举行“过火”仪式。在保生大帝乘坐鸾轿动身之前,东屿中元宫的前一大的,所进香的保宫,保安。随后旗童数人各司其职,有的拿着盐米往火炭堆里撒,意在驱除污秽的东西,保持环境清洁;有的开血鱼,意思是祈求合境肀安、社会和谐;有的拿法绳,意思是镇邪,扫清歪风邪气。旗童绕火堆三圈后,手挥利剑,脚踢火炭,意味着扫清一切牛鬼蛇神。

等上述仪式进行完毕,出发进香的吉时也到了。由蜈蚣阁打头阵,舞龙、舞狮、乐队、旗阵等艺阵紧随其后,善男信女举着香跟随在队伍两旁。在最后面压阵的是两顶由村里最为年轻力壮的小伙扛抬的“前锋将军”和“保生大帝”的辇轿,辇轿与蜈蚣阁队伍每行进百米后都要向前冲剌一段,气势非凡,引来许多路人驻足观看。进香队伍绕着村庄一路徒步缓缓前行,路线如下:村西路一村北路一村口一滨湖北路一海富路一沧虹路一马青路,最后进人东宫进香过火(20世纪80年代的进香路线则是从埭头进人钟山、渐美、龙潜、北市、海沧街、柯井、毛穴广,最后进人东宫进香过火)。在这长达十公里的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连连,绚丽的阁棚、天真的小孩、喜庆的乐队、虔诚的抬轿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蜈蚣阁游行队伍,上万名信众参与游行或观阵。“蜈蚣阁”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了它的迷人魅力。

踢火炭

信众们都相信蜈蚣阁绕境过处,必可祛灾除秽。所以当蜈蚣阁队伍经过时,聚集在路旁等候多时的善男信女,老老少少都争先恐后膜拜祈福。

队伍到了慈济东宫后,蜈蚣阁就停放在宫前的大广场上,阁上的每个小孩都下来朝拜祖宫保生大帝。理事会与一路跟随的信众们则抬着村里的保生大帝分灵举行一系列的进香仪式。仪式完毕后,队伍再休整一个小时左右,沿原路返回东屿村。

活动结束后,坐阁的小孩可将蜈蚣阁上的纸扎装饰取回家玩耍。其他的彩阁木板和戏服则归还给中元宫,待到来年进香前作为重新装饰蜈蚣阁之用。

主要特征

“蜈蚣阁”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传承性蜈蚣阁进香活动代代相传,很多村庄每年一次,只要时间一到,不管规模大小,总有信众坚持举行这一传统仪式。

自发性每年举行“蜈蚣阁”进香仪式的村落都有一个自发的专门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一般都是成立一个理事会。所费用都是村民自愿捐献,并非硬性摊派。一到那天,全村村民不管男女,不管老少,倾巢出动,虔诚地参加“蜈蚣阁”进香活动。

地方性保生大帝信仰在闽南及台湾等地方极为流行,仅台湾就有四百余座保生大帝庙。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祭拜保生大帝,而像海沧东屿等村庄用如此隆重的仪式来表示自己的信仰和崇拜却独有特色。他们居住海边,渴望“蜈蚣阁”能保佑他们在海上能风肀浪静、肀肀安安,在创业道路上能战胜疾病,同时弘扬劝善戒恶、扶危济弱的精神。产生这习俗也是地域和当地生产、生活的需要。

艺术性:蜈蚣阁的制造工艺,如阁亭的比例、形状、材料的使用,彩扎、剪纸、服装的品种和色彩的搭酉?,都必须追求美观、合理、实用,所以有很强的艺术生。

娱乐性:蜈蚣阁出阁那天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芗剧队、歌仔队、花篮队、杂技队等者会同时表演,热闹非凡,沿途吸引。

重要价值

保生大帝是地方原始神只,其信仰习俗由于历史悠久,流行地域广泛,信众以。

“蜈蚣阁”民俗活动是大陆同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人缘关系创造了神缘关系,而神缘关系又密切了人缘关系。对保生大帝的崇拜,在海外特别是台湾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一,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

筹备”蜈蚣阁“进香,是村民进行友好沟通合作共事的好时机。肀时有磕磕碰碰的邻里,在举办活动过程中,矛盾得以缓解。这些对促进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蜈蚣阁“也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民俗活动。1987年在中山路,1989、1990年在厦门白鹭洲都被邀参加表演。198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特地赶到厦门,看完表演,他说:“蜈蚣阁很值得观赏,一定要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