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20

第20章 市场—听“市场先生”的话(2)

【经济学茶座】

产权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于产权与经济效率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产权制度,就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后果。我们不妨看看实际生活中,产权制度缺失的可能结果。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从小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同村里的孩子发现路边长着一棵李子树,树上长满了鲜润的李子,十分诱人。王戎却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并跟其他人说,李子肯定是苦的。

这时尝过李子的人果然叫苦连天。他们不禁问王戎:“你怎么知道这些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树不归任何人所有,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如果有好吃的李子早被人摘光了,哪还轮到我们?”

既然李子树的产权是属于公众的,但树上的李子却无人摘取,那苦李子的情况也是能想象到的。从另一方面看,如若是有明确的产权,有人对李子树进行培养,那李子也未必是苦的。这也说明产权界定不清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因此,只有通过产权界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产权明晰,所以,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立法无一不把保护产权作为基本原则。产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产权的规定使所有者权责一致,即所有者有权使用自己的资源,获得由这种使用得到的利益,也承担使用不当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就会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保护好获得财产的法律依据,比如购买房屋的凭证,它是你合法取得房屋的主要凭据,据此你才可以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证,有了这个证件,你的房产才能够被合法地使用、抵押、保险、出租、出售等。

可以说,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产权保护制度,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

供需机制——“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的矛盾

【经济学故事】

《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记载:

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亲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经过长期准备,他写出一部《三都赋》,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当时人们都认为《三都赋》的水平超过了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一时间,《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上涨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洛阳纸贵”由此而来。

【经济学课堂】

洛阳纸贵的现象可用供需定律进行解释。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指的是消费者想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观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和有购买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白菜大幅度涨价,人们将会减少白菜的购买。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适用的,经济学家将之总结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供需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供需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需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经济学茶座】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供不应求导致这些商品的尊贵,因此,白菜在浙江能卖出好价钱,而芦荟在北京也能卖出好价钱。而“洛阳纸贵”的故事也说明了供不应求会导致商品的市场价格增长。

供需的变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例如:

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全国食醋、消毒液、药用口罩的价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抢购对象,这主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需求的剧增。

在欧洲,每年夏天当新英格兰地区天气变暖时,加勒比地区饭店房间的价格就会直线下降。

当中东爆发战争时,美国的汽油价格就会上升,而二手凯迪拉克轿车价格则会下降。

这些都表现出供需变化对市场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

但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价格越低,需求量反而越小。这种商品通常是社会上具有地位象征作用的炫耀性商品,比如钻石、古董等,它们常常会因为价格的提高需求量反而增加。

均衡价格——讨价还价的学问

【经济学故事】

冯梦龙的《笑府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读书人要到苏州购买货物。同乡的人告诉他说:“苏州人卖东西通常很贵,你要记得杀个半价。不管他讨价多少,你还价一半,就对了。”

这个读书人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便牢记于心。

果然,当他到一家绸缎店买绸料时,凡是要价六两银子的,他就还价为三两;讨价一两银子的,他就还价五钱。店老板见此人如此砍价,便不高兴了,说:“算了,干脆你也不要买了,小店就奉送两匹给你吧。”

这位读书人拱手致礼道:“岂敢岂敢,学生(古时读书人的自谦)只要一匹就够了。”

读书人过于死板的还价方法,不禁惹人捧腹。但我们都知道,在购买物品时,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在物品销售市场上,作为理性人,买卖双方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对于商家来说,追求的是收益的最大化,所以,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进货成本的价格;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求的是商品效用的最大化,便希望尽力压低价格。

【经济学课堂】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市场上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有外力干预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

当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导致供给量减少而需求量增加;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供给量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最终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正好相等。这时既没有过剩(供过于求),也没有短缺(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均衡。这个价格就是供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价格,市场也只有在这个价格水平上才能达到均衡。

如图所示,用O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OP表示价格,D表示需求曲线,S表示供给曲线,那么D和S相交的E点就被称为均衡点,与E点相对应的价格Pe成为均衡价格,与E点相对应的商品数量Qe成为均衡数量。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均衡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一经确立,就将被维持下去。”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一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首先,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商品过剩,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供给量,这样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到均衡价格水平。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直到均衡价格的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经济学茶座】

生活中,买者与卖者的活动都会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场景:

买者:你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卖者:500元。

买者:太贵了,这衣服也就值200元。

卖者:200太少了,你要是诚心买,我以进价卖给你!450!

买者:太贵了!不值这个价!最多也就250元了。

卖者:250元,你给的也太低了。再多给100,马上成交!

买者:不行,就250元。我这是底线了,卖不了就算了!

卖者:等会等会,算了,250就250吧。这次绝对是亏本卖给你了。

250元就是均衡价格,买者和卖者都能接受,也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不同市场达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快慢。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上,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

限制价格——价格能被限定住吗

【经济学故事】

2011年1月1日后,贵州茅台开始执行新的出厂价和限制终端零售价,虽然限价令在口头上得以执行,但普通消费者真的享受到了茅台限价令的益处吗?

“在北京,元旦过后900多元的53度飞天茅台根本就买不到。”海淀区茅台专卖店一位人士称,“只有在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卖场才能有货,不过已经 1200多元了,而其他小卖场根本就没货,连茅台系列酒53度神舟也跟着水涨船高,涨到1150元。”“我们可以控制专卖店,但没法控制商超渠道。”茅台集团宣传部一位人士称。

茅台缺货和涨价的同时,其他二三线白酒品牌也纷纷提价跟进,实际上,消费者购买到的白酒价格并没有因为限价而降低。人们不禁要问:限价真的能将涨价限定住吗?

【经济学课堂】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过度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一般来说,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实际上,政府制定最高价格的原因一般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如在战争或饥荒时,政府会为生活必需品制定最高限价,使穷人能够负担得起,以维护社会稳定。

但从长期看,价格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也不利于刺激供给,使本来就短缺的商品更加短缺。为了弥补供给不足部分,政府往往会采取配给制。例如我国住房曾长期实行配给制和低房租,这种政策固然使低收入者可以有房住,却使房屋更加短缺,几十年住房问题解决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随着我们逐步放开公产房的房租和住房分配政策的不断改变,商品房的价格由市场调节,调动了开发商建房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房需求的短缺局面。

多数的经济学家是不主张运用限制价格政策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消大量的限制价格政策,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今天的买方市场,商品由过去的短缺转变为今天的过剩。

作为消费者,永远希望东西越便宜越好;而作为生产者,则希望他的产品越贵越好。但这都是市场的问题,政府不能说老百姓要求降低价格,就强迫生产者降低价格,这两者之间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平衡,不能只听消费者的。比如酒类市场,消费者都希望白酒是便宜的,但是实际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另外一回事情。要想白酒便宜,其实在白酒生产的价格贵了以后,生产的厂商多了,白酒的产量多了,一定程度上就能让白酒的价格降下来,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市场调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上,我们可以利用住房的限制价格为例来说明限制价格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