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55

第55章 贸易—世界离不开中国(1)

全球化——生意越做越大,地球越来越小

【经济学故事】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与西方相比一直都遥遥领先。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的很多产品就通过阿拉伯人的转口贸易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相比,中国产品是巧夺天工的,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还是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据记载,有一次恺撒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整个罗马都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威尼斯仅凭丝绸贸易就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所有人都趋之若鹜。最初的瓷器数量非常稀少,往往被当成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百姓根本无缘得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半岛,单件瓷器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

到17世纪的时候,由于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整个欧洲掀起了长达百年的 “中国热”,当时法国宫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便是受到中国情调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经济学课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方式,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生产全球化。举例而言,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负责飞机的整体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2.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3.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4.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1995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2.66万亿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

5.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实现了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学茶座】

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世界银行在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开了一份长达190页的报告,公布了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和世界上最富的10个国家。

榜单上,世界最穷的10个国家几乎全在非洲,亚洲仅有一席,是尼泊尔,排名世界最穷的国家第六名。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几乎全在欧洲,除此之外,美国排名第四,日本排名第六。

最穷国家的第一名是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仅1965美元,最富的国家第一名是瑞士,人均财富达到了648241美元,两者相差将近330倍。最穷国家的第十名马达加斯加,人均财富5020美元,最富国家的第十名比利时和卢森堡,人均财富451714美元,两者相差90倍。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里面有历史性的因素,但是贸易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把这一现象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把张开的剪刀,故被称为“剪刀差”,发达国家通过这种交换手段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剪刀差是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交换手段。

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它们主要输出制成品,进口原料、初级产品和劳务,而发展中国家主要输出原料、初级产品和劳务,进口制成品,所以国际价格剪刀差就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价格高于价值,而原料、初级产品和劳务价格低于价值,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垄断,使得发达国家能垄断高价销售工业品,并低价收购农产品、矿产品和初级产品,通过不等价的剪刀差,攫取高额利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剪刀差扩大中所受的损失,每年达到2000多亿美元。80年代初,制成品价格一再提高而初级产品价格一再被压低,发达国家得到更多的利润。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仍处于不平等地位,所以他们要求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取得平等的地位,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分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经济学故事】

有两个相邻的国家,一个是大国,一个是小国。大国位于平原地区,适合谷物生长;小国位于山区,适合种桑和生产丝绸,而不太适谷物。长期以来,两国之间相安无事,每每有争端之际,小国都万众一心防备,让大国感到难以下手。

有一天,大国的国王忽然要求本国的百姓们不得种桑,只能种粮。一时间丝绸大涨,粮价下跌。于是小国的人多种桑树,减少种粮,多生产丝绸,以满足大国消费的需要。

很多年过去了,小国越来越富,生产的丝绸质量越来越好,技术附加值也越来越高,年轻人从事丝绸的技术开发与生产,或者做丝绸换粮食的国际贸易。时间一长,小国的人都不种粮食了。

大国不种桑以后,粮食种得也不错。尽管粮食价格下跌,但产量也提高了,粮库里装不下,多余的部分卖到小国去,日子过虽不如小国富有,也还不错。

国际经济一体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两国都生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小国和大国因为经济上的联系加强,政治上的争端也减少了。

直到有一年,突然大旱,粮食减产,大国的国王向小国宣布粮食禁运,不到半年,小国的国王带着多年来积累的所有财富,带着举国的臣民,投降了。

【经济学课堂】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经济分工很重要,没有分工就没有效率,但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经济结构的安全。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亚当·斯密曾经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在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专门造弓箭换猎物比二者都干的效率更高;另外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专门打猎换弓箭比二者都干的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他们都比以前生活得更好。

【经济学茶座】

在现代社会,分工不仅仅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内。因此,我们在了解经济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主要分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种形式。我们经常见到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是垂直分工,即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当然在国际经济中,分工并不是如此简单,往往某个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建立在水平分工的基础上。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上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头企业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

另外,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以要素分工为主导的特征。在这一分工格局下,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乃是必然选择。但劳动要素受其自身特点的制约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保障劳动参与国际分工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保障劳动参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从长远看,保障发展中国家分工利益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要素质量。当代国际分工无疑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融入,任何国家不可能孤立于这个分工体系之外。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发展中国家谋求分工利益应有更现实的态度、更开阔的视野。

贸易保护主义——将外国商品拒之门外

【经济学故事】

韩国从1995年开始开放农产品市场,但不是毫无保障措施,而是实行了同国内外价格差异相适应的高关税及特别紧急关税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

1.加强对农产品进口开放品种的管理。通过遏制不必要的进口,维持短期国内价格的稳定。当价格激增时,及时把握进口动向以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

2.积极利用相关法律和各种制度实施保护。对由于低价农产品进口增加而受影响的品种,韩国政府采取了调整关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当进口量超过定额时,实行特别紧急关税。对由于进口激增而导致国内农业受影响的品种,采取产业救济制度及限制进口量的措施。

3.加强实施原产地标志。为防止不法商人将低价的进口农产品伪装成国产产品,韩国政府规定进口产品、国产产品和加工产品必须标记原产地,严格取缔伪装标记原产地的行为,以确保进口农产品的国内流通秩序及差别化。

【经济学课堂】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国外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理论上,贸易保护会限制一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很多政府还是热衷于实施贸易保护呢?这是因为我们在理论证明时暗含了一个假设,就是假设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都是以本国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是政府在一些势力的影响下也可能偏离这个目标。贸易保护对生产者有利,生产者虽然人数较少,但贸易保护分摊给每个生产者的平均收益较大,因而该利益集团要求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热情高,对政府的影响就大;贸易保护对消费者不利,消费者虽然人数众多,但不实施贸易保护分摊给每个消费者的平均收益较小,所以该利益集团反对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热情低,对政府的影响就小。这样一来,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便得以盛行。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番茄质次价高,墨西哥番茄质高价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国进口墨西哥番茄都是有利的。但是1996年克林顿政府却限制墨西哥番茄出口到美国,这是为什么?因为番茄进口受益的是消费者,而每个消费者收益并不大;受损的主要是佛罗里达州的种植者,他们虽然人数少,但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损失却很大。贸易保护正是保护了佛罗里达州种植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