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系数——上有老,下有小
【经济学故事】
中国传统向来重视亲情,孟子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也就是说,一个家庭至少要包括父母、子女两代。如果经济富足,寿命较长,加上其他条件,可以上有父母、祖父母,下有儿子孙子,四世同堂,这样的家庭被称为“义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
对于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而言,如今正当而立之年,他们在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沉重负担。对于绝大部分80后年轻家庭来说,要至少供养四个老人,还有自己的小孩,这样的负担确实很沉重。这样的负担可以用一个经济学名词来测算,即负担系数。
【经济学课堂】
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系数可分为总负担系数、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14周岁及以下和65周岁及以上也可能有人参加劳动,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中也可能有人实际未参加劳动。上述指标只是根据年龄划分来计算的,并不一定反映实际抚养与被抚养的比例,故又称为年龄负担系数,以区别经济负担系数。负担系数一词一般均指年龄负担系数。
总负担系数=(小于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岁至65岁人口数×100%
总负担系数为少儿负担系数与老年负担系数二者之和。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所反映的负担性质不同。一般来说,少年儿童尚未成为劳动适龄人口,社会和家庭为他们的成长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他们中途夭折,社会对他们的付出就无法收回。老年负担则不同,除个别人外,他们都已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他们享用的部分实际上是他们过去劳动的扣除。因此,如果分别计算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则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经济学茶座】
1980年世界平均负担系数是71.2,1999年是60.0。我国1980年的负担系数是67.4,1990年是57.6,1999年是47.9,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但是这种下降是计划生育的结果。因为低于14岁的儿童人口增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这种趋势已经发生逆转。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同时,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我国将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
每个人都会有年老的一天,在不久的将来,一对夫妻要养四位老人,全社会有接近4亿的老年人口,我们将如何面对?解决的基本办法就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重视起以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切实减轻80后乃至90后们的负担,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恩格尔系数——从柴米油盐看生活水准
【经济学故事】
在古代,官员的俸禄又称俸给、俸食、禄润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资。从古代的情况看,是长期以谷粟作为主要的俸禄形式,也称为禄米,甚至当时的官品等级也要以禄米的数量来计算,例如汉朝的三公(最高行政官员)秩万石,九卿秩中二千石。石,即为禄米的计算单位,每石为斛(十斗),重120斤。以粮为俸禄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
我国古代的俸禄多以实物为主体,间有部分货币。比如,唐朝的官俸主要由授田、赐禄和俸料三部分组成。授田是指为防止物价波动并最终保证官员利益而由政府按官品高低而统一分授的田地,分为职事田和永业田,田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和收益权归被授官员享有。赐禄是按年发放的禄米,也称岁禄。
古代官员们的俸禄与粮食密不可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因为古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吃饱饭一直是古人们的追求和目标。
经济学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吃上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而在服装、汽车、娱乐上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多了,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这便表明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降低了。
【经济学课堂】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了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100%
或
食物支出占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经济越困难。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能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学茶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花在吃上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而花在服装、汽车、娱乐上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多,这种现象被称为恩格尔系数降低。
消费支出反映了居民的物价消费水平,是很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变量,被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之一。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花在食物上的支出相对于以前已经多出不少,但是食物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例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花在住房、汽车、教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是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与1978 年的57.5%相比,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1%,这是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的主要标志。这表明,我国人民以吃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
但是恩格尔系数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都完全适合的。如自诩为美食家的人,以吃尽天下美食为己任,他们花在食物上的消费比例肯定比其他消费多,但依此断定他们贫困或富裕就会有失偏颇。
生活成本指数——生活压力为什么很大
【经济学故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的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长安是唐朝的都城,物价尤其是米价与其他地方相比,都较贵。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听说白居易是个官家子弟,不得不接待。
顾况看了看白居易,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
对于白居易来说,在长安生活的成本并不低廉,不过他的卓越才识并不会让他担心在长安的生活成本问题。但是,对于现代人而言,高昂的生活成本往往让人们倍感压力。
【经济学课堂】
生活成本的高低常用生活成本指数来衡量。生活成本指数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典型消费组合在当期的成本与基期的成本之比,目前主要的生活成本指数有四种,理想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帕氏指数以及链式加权指数。
理想生活成本指数是指以当前价格达到一个与基期相同的消费者效用水平的所花成本与基期的比值。该指数是以1990年作为基期,指数定为100。
拉氏指数是指购买与基期相同的产品组合所花成本与基期的比值。拉氏指数总是比理想生活成本指数更大,因为拉氏指数假定消费者在价格改变的时候不改变自身的消费习惯。但事实上,当价格发生改变时,消费者会通过改变消费商品组合——多买那些变得相对便宜的东西,少买变得相对昂贵的东西,从而达到和以前一样的效用水平。
帕氏指数是指消费者当期购买一商品服务组合所花成本与基期购买同样产品所花成本的比值。拉氏指数同帕氏指数的不同之处在于,拉氏注重基期选定的商品服务组合而帕氏注重当期选定的商品服务组合。不过,它们都是固定权重指数,即各种商品与服务数量保持不变的生活成本指数。正如拉氏指数放大了理想生活成本指数,帕氏指数也相对地缩小了理想生活成本指数,因为在基期人们可以以更少的成本达到与当期相同的效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