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悦读MOOK(第十七卷)
3088900000006

第6章 人物春秋(1)

冼星海,延安文艺创作的异数现象

在延安知识分子参加的所有艺术创作中,冼星海与赵树理、孙犁三人当属异数。冼星海谱曲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赵树理创作的中长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分别代表了延安文艺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是与他们没有直接参加延安整风审干抢救运动,从而可以保存自己的艺术个性有直接关系。冼星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四大怪人”之一

冼星海(1905~1945)是个有着强烈个性的人。他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到延安,一九四〇年五月离开,总共只有将近两年的时间,环境允许他自由挥洒着生命的才情。

据说一九四二年之前,在众多延安知识分子中,有所谓“四大怪人”之说。多个版本,不同说法,但冼星海都榜上有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塞克长发披肩,公开宣布,凡是有人站岗的大门,请我也不进;萧军特立独行,嫉恶如仇,愤激时刻,刀刃相见;王实味暴躁尖刻,激烈犯上;冼星海半是玩笑半是真地宣称,保证我吃鸡(一说保证我吃糖),否则一行也写不出来。此说至今尚为孤证,不足以为信。但聊备一说,是可以帮助想像延安文人于此时在政治与道德完全走向一元化之前的心灵空间与社会空间。

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渔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星海谋生南洋,抚孤不易,以博大的情怀和顽强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冼星海的人生和艺术。中学时冼星海便半工半读,一九二六年进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改进上海国立音乐院,在一次学潮中,被迫退学。一九三〇年初,他到巴黎求学,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求救无门。为了生存,他做过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做过西崽(boy)、做过看守电话的佣人和其他各种被人看作下贱的跑腿。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坚持勤奋苦学,成绩优异。按其成绩和资格是应该得到政府公费的,他几番请求都没获答应,至一九三五年夏便毅然回国,投入民族救亡,创作救亡歌曲,组织民众歌咏。

一九三七年八月,上海戏剧界组织救亡演剧队,分赴内地宣传抗战。冼星海泪别老母,参加洪深领导的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十月到武汉,冼星海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几年见识,他认识到,“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一年后,他偕同未婚妻钱韵玲乘上武汉失守前的最后一班北行列车,从武汉经西安,在西安拒绝友人的高薪相聘,执意去了延安。

六天六夜谱名曲

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延安,一度是座歌的城,是座诗的城。冼星海到延安是如鱼得水,他很活跃,到处去教唱歌,指挥合唱。据何其芳回忆,“那时鲁艺还在延安城北门外,还是草创时期。没有大教室,也没有礼堂,他就在运动场上站着教大家唱。

场子外面,就是一片长着草的坟地……冼星海同志一来到延安,他的活动与作风就和这种空气很和谐。”

一九三九年延安欢度第一个“五四”

青年节的晚上,近万名青年聚集在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下,毛泽东演讲《青年运动的方向》后,冼星海指挥《生产大合唱》开始。据当时的参加者吴伯箫回忆:“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

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

在这样的社会群体里,他找到了艺术的知音,得到了心灵的共振,激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与冼星海在延安共同生活的钱韵玲介绍,“在延安时期,是星海的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乐思如泉涌,有时饭吃到一半,突然有一个乐想,立刻放下碗,写下这段旋律。甚至有一次睡在床上,听到风声,脑海里浮现出一段旋律,赶快起来记下。”生活安定,感于时代,忧乎民族,追求“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更善于抒发壮丽强烈的情感。一九三九年春,创作《生产大合唱》,是他在延安第一次尝试民族形式、进步技巧的作品。接着,在一个星期时间里便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组曲。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描绘黄河形象,塑造黄河性格,正可以艺术地表达作者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对民族命运的强烈忧患情感。当延安文人胸襟开阔,情绪激昂,让黄河从心中流过,延安的歌咏更是如浪如涛,壮丽辉煌。

千里黄河迂回曲折,沉重地流过了黄土地,终于爆发出积蓄已久的力量,冲断吕梁山脉,纵身跃下黄土高原,在山西吉县留下了千古奇观——壶口瀑布。当地老乡至今都用最纯朴的感情,最纯朴的语言世世代代地惊叹着:

黄河,你像条蛇(sha),/曲里拐弯到这搭(里)。/白儿黑夜都流不完(wa),/妈呀,哪来这么些(xa)呀!

这里,黄河被阻的山峡断为明显的上下两截。两三里宽的河水被挤压在几丈宽的峡口里,沉默已久的黄河愤怒了。它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奔狂泻,泥浆翻腾,激起数丈巨澜,震天动地地吼叫着。靠近峡口,顿然间你会听觉麻木,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直到离开峡口,走出五六里地后,听觉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一九三八年秋,二十五岁的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武汉到晋西一带的吕梁游击区从事抗日宣传活动,途经壶口瀑布。啊,这是一派何等壮丽的景象!诗人被黄河的气魄惊呆了,从心底里发出慨叹。一九三九年一月,诗人行军中不幸坠马,左臂骨折,被担架一村一岭地转送延安诊治。途中,诗人在永和关又有幸观光黄河,河上船夫与恶浪搏斗的情景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情感不断地被升华,意象不断地被提炼,心中黄河的艺术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在延安,当初在三厅同事并一起合作过《新中国》、《新时代的歌手》、《拓荒歌》等十几首歌曲的合作者冼星海到医院看望诗人,并提议再来一次合作。与诗人同到延安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的同志们,也急切需要新的节目汇报演出。诗人的心不能平静了。他利用住院治疗的空闲,构思着刻画表现心中黄河的艺术形象。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请听吧——一首好诗,一部名曲,《黄河大合唱》

诞生了。词作者光未然后来回忆说:“三月间,我便把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两次渡河以及在黄河边上行军时的一些感受,原来打算要写一首题为《黄河吟》

的长诗的,改写成《黄河大合唱》

的歌词。”当时,他左臂肿胀,行动不灵,躺在病床上。是用五天的时间,口授给三队的胡志涛笔录的。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请来了冼星海,开个小小的朗诵会。光未然把歌词念给大家听,还谈了写作的动机和意图。冼星海听着听着就入迷了。他忽地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上,当仁不让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从窑里传出来。

此后的六天六夜时间里,冼星海在桥儿沟东山鲁艺教师宿舍的窑洞里,写下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当时见证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光未然回忆,“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写作就不愿休息,偶尔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一下,忽地又起来振笔直书下去。他的头脑里仿佛有无尽的乐语的泉源,刷刷地迸流出来,就使他经常处在一种兴奋的无法自抑的精神状态中。他爱吃糖果,当时延安买不着糖果,他要我买两斤白糖送给他。白糖放在桌上,写几句便抓一把送进嘴里,于是一转瞬间,糖水便转化为美妙的乐句了。

冼星海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的极度兴奋之中。他捕捉到了词作者描绘的黄河形象,点燃了自己多年来南奔北走,患难追求的民族情感,用心灵的乐汇刻画突出黄河的形象,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时代精神。写黄河的形象,就是写民族的灵魂。

中国空前的音乐会

为了尽快演出,演剧三队每天早上派田冲、邬析零去小心地探问前一天的成果,他俩从不空手而归。全部组曲的八个部分,除了《黄河怨》、《黄河颂》写过二稿、三稿,其他全部写得得心应手。

冼星海指导田冲演唱时又说:你的第一句不要唱得太高昂,要把黄河之水从高处引出来,然后,经过几个迂回宛转,再一步步高昂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唱也许就不平板了。要不然,一开口像一个英雄摆着架子唱“我站在高山之巅”,那黄河之水就像在你的脚下,那就不是歌颂黄河,而是高山颂,或者是自我颂了。艺术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审美表现。《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和曲作者他们都是用心灵在塑造着黄河的形象,表达着崇高的民族情感,唱出一个时代的心声。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三日,抗敌演剧三队在鲁艺音乐系和抗大文艺工作团的协助下,于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音乐会,第一次公开演出《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当天日记记载:

今天晚上是空前的音乐会,也就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因内容非常新鲜,而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作形式。《生产大合唱》博得全场的欢迎!《黄河》

(即《黄河大合唱》,引者注)因第三队女声独唱走音,给观众不好印象。整个曲子,他们觉得很雄伟!文艺工作团最差,人数只有八人。鲁艺动员五十人的合唱,可谓空前。

五月十日,鲁艺隆重举行周年纪念(因突击开荒,改原4月10日为5月10日)活动,次日晚为周年纪念第一次音乐会。经过认真准备,冼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声势浩大,相当成功。冼星海日记记载:

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非常感动人的曲:(一)《黄河船夫曲》;(二)《保卫黄河》;(三)《怒吼吧!黄河》及(四)《黄水谣》。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

此后,冼星海在延安还指挥过有五百人左右参加演唱的《黄河大合唱》,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周恩来由重庆回延安期间,观看演出之后,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茅盾在延安听到过三百人左右的演出,感受颇深:“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出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冼星海以一曲《黄河大合唱》,走进了民族心灵的深处,激发起革命英雄的时代精神。有人批评《黄河大合唱》是喊出来而不是唱出来的,是歇斯底里的。殊不知即使是歇斯底里的,是喊出来的,也正是一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时候所发出的怒吼的心声。时代选择了他,时代宠爱着他;他激荡着时代,他升华了自己。

个性成就艺术

冼星海的聪慧让他自信,履历给他经验,苦难给他意志,艺术又使他敏感。中学时代的他质朴、热情、开朗,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是一个刚毅木讷的人。

青年的星海,身材颇高,皮肤微黑,眼睛深沉而富有神采。穿的多是布料的西装,他爱敞开领子——领带是不常结的,使人望之而想起那些常常看到的雪莱或贝多芬的肖像。他说不好普通话,但待人对事,“有气魄,有粗野的力,有诚恳的真情”。他对何其芳说,他作曲已经写坏了好几支派克笔。何其芳惊叹这“不仅说明他的创作的丰富,还可以想象到他创作时的情绪的饱满与奔放,仿佛五线潜成了他的键盘,钢笔尖成了他的手指,他完全忘却它是容易磨损的金属了”。

艺术创作是全部身心的投入,是生命的顶峰体验与疯狂状态,是对平常人生的偏离。他“由于极度地使用他的脑子而常常头痛”。这种人难免怪异,个性狞厉,但绝无恶意,甚至没有防范,本质上只是生命的一派天真可爱。冼星海尊重集体,尊重进步,尊重自己向上的意志。

一九三九年六月,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想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来奋斗!”(冼星海日记)他带着鲜明的个性入了党。据曾经与冼星海共事者回忆,在武汉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中,“他和张曙兄的火气都相当大,有时为了一些细小的事也难免争得面红耳赤。”另据在鲁艺同事的李凌回忆,在延安鲁艺的一次音乐晚会上,他的小提琴节目排在另一教授的小提琴节目后,以为安排节目的人与该教授串通一气,有意欺侮他。到他演奏时,他一连拉断了几根E弦,想借口没弦不能拉。但实际还是拉了。后来,他常常“把间壁教授那里过来的小鸡打得满房乱飞”。“许多人都感到星海异常倔强,而且有点好胜,英雄主义的气质异常浓厚。在那时候,其间也还夹杂着一些个人主义成分,对于这种人,有什么不遂心愿,他会爆发到可怕的地步”。有性格的人生都是有缺陷的人生,但只有承认并容许性格、个性,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艺术的生机,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他个性的自然发展使他申请加入共产党,加入共产党让他继续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共产党是他民族救亡的理想归宿,是他个人生命追求的价值实现,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是明了——而非强迫接受、执行——一种艺术理论,明了同志们的勉励,更可以深入到民族心灵的最深处,真是幸莫大焉。

他学习理论,学习社会科学,主张深入民间,强调作品的现实战斗性,这与整风运动后的理解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分子生命主体的有无。有之,则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性未伤,从艺术的本性立场去参与生活,艺术存焉。

贫病中客死他乡

一九四〇年五月,冼星海受派去苏联,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一年后,苏德战争爆发,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没有办法为战争效力,便想回国。但由于盛世才已经表现出对共产党的不友好态度,冼星海一行无法通过新疆原路返回延安。

当时,林彪正在苏联治病。迫于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林彪不得不中断养病提前回国。他持有国民党政府签发的边境通行证,并且可以使用专机。冼星海一行准备扮作林彪的随从、翻译,搭乘林彪的专机回国,林彪也勉强同意了。然而就在登机前,林彪却突然变卦,拒绝了冼星海一行的请求,只答应给每个人带封家书。

一九四一年九月,冼星海一行离开了战乱中的莫斯科,准备取道蒙古回国。但在国境线上受阻,他只得流浪在乌兰巴托,生活极端困难。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他辗转到阿拉木图,化名黄训取得政治居留权。在这里,冼星海结识哈萨克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和萨科里斯基等朋友,才暂时摆脱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并重新拿起了创作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