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迁(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3090600000001

第1章 龙门神童

一、史官后代

黄河中游西岸,关中平原的东北隅,那里有一座龙门山。

龙门山位于陕西韩城县附近,横跨黄河,据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为疏导黄河而开凿此山。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代,禹考察了龙门山的地势,决定开凿龙门山,以疏导黄河。龙门山被劈开后,河水畅通无阻,水患日渐平息,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龙门山也就隔岸相守,犹如两扇大门一样对峙在黄河两岸。黄河在此处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气势十分壮观。传说每年都有许多大鲤鱼游集到龙门山下,争先恐后地跃龙门,跳上去的,就变成龙升天了,跳不上去的,只得垂头丧气、抱憾而归,养精蓄锐,以待来年再试。民间广为流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龙门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话色彩。

公元前145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诞生在离神秘的龙门山不远的芝川镇。

司马迁的家是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执掌史官的职务,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局纷争,曾经中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才重新开始了司马家族的“史官”的职务。

司马谈生活在西汉王朝的文帝、景帝时代,他学识渊博,自小就立志出任史官,献身于史学方面的事业。古代的史官叫做“太史”,除了记录史事,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等职责之外,还要掌管天象的观测、吉凶的占卜之类的事情。要做史官,就必须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司马谈首先向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知识,学习观测星象;然后又向《易经》专家杨何学习有关《易经》的知识,掌握阴阳占卜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具备之后,司马谈并不满足,他知道仅仅凭着这些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官,于是他又向黄老学派的黄生学习道家的哲学思想。

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司马谈终于如愿以偿,做了“太史令”,从此一步一步实现他献身史学的理想。

为了很好地履行他作为“太史令”的职责,一方面,他花费很多时间对古籍古史进行系统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司马谈常常感叹自孔子之后,史事零乱,无人著述,因而撰述历史逐渐成了司马谈的夙愿。

司马谈致力于史学的态度自然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的时候,司马谈还未做官,在家乡芝川镇以务农为生,但他不同于普通农民,他有从事史学工作的美好愿望,他向唐都、杨何、黄生学习知识,学识渊博,因而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小时候的司马迁,常常跟小伙伴们去放牧,在广阔的芝川原野上,小司马迁和伙伴们对周围的景象产生了美好的遐想,尤其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的龙门山,对司马迁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他和小伙伴们说起龙门的古老传说,遥望着北面耸立的龙门山,不禁引发了对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浓厚兴趣。

司马谈对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司马迁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当上史官,为社会的史学事业做贡献,因而在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讲家族祖先的历史。司马迁喜欢听故事,司马谈就给他讲了很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有趣的故事,同时还不断督促司马迁学习以历史为主的知识,培养司马迁对历史的兴趣。司马迁在不到10岁的时候,就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历史书籍了。就当时汉朝的社会状况,一个学童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从政;然而要这样,就不仅要能背诵一些当时的制度条文,能理解、发挥这些条文,而且要会写几千个字,会多种字体的书写,这样才有可能被推举从政做官。在那时,要求会写文章,并且非常严格,如果写错一个字,那就可能丢掉性命。在如此严厉的制度下,少年司马迁要有多大的恒心和毅力才能达到那时规定的要求啊!

二、书院神童

司马迁虽不是生在富豪之家,但也不用经受饥寒交迫之苦,他的家庭世代所营造的勤劳勇敢、善良俭朴,并充满书香智慧的氛围很有利于他的成长与发展。父亲司马谈为了养家,勤奋苦干,没有多少时间来管教司马迁,因而,教育司马迁的重担就落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是司马迁的启蒙老师,她首先教儿子认字、写字,准备了二百个籀文,亦即大篆,要他在一个月内学会,做到熟读、善写、能讲、会用,但用不到半天的时间,司马迁便能完成母亲交给的全部任务。母亲见少年司马迁聪敏睿智,过目成诵,不禁欣喜若狂,就很好地抓紧时机,从二百字到四百字,再增至六百字,最后直达一千字。不出十天,母亲已开始在教儿子读诗习文了,从《诗经》到《论语》,直至《左传》、《春秋》、《尚书》、《孟子》……除了要求他诵读诗文和向他讲解大义之外,还给司马迁讲很多的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讲到商朝由玄鸟而降生、周朝如何建立的故事,又讲了三皇五帝及大禹治水等历史传说。很快,这些知识已满足不了司马迁的求知的需要。

在六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拜师学习,进了司马书院。他是书院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是最勤奋学习、最讨人喜欢的学生。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第一个来到学堂,从不迟到逃学。有一年冬季的一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书院里的树枝都被雪压断了。先生怕冻坏了学生,授课时间由早上改为下午,让学生等中午天气暖和一些再来书院。可是,一大早先生就听到从书院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不禁为之一震。他循声走去,推开门,空荡荡的书院里只坐着司马迁一个人,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背诵《论语》呢。刺骨的寒风不断地吹着,教室里就像冰窖一样,司马迁那双白嫩的小手冻得通红通红的。

先生心疼地对司马迁说:“这书院里太冷了,你还是赶紧回家去吧!要不冻坏了身体可不好了!”

司马迁说:“我不怕冷,我父亲曾说,一个人只要专心于学习,什么饥渴和冷暖,全都感觉不到了。”

先生说:“这些文章,你不是早就会背诵了吗?”

司马迁说:“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我们家有那么多书,我还没有来得及读呢。”

先生于是问他道:“司马迁,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司马迁回答说:“我的祖父曾多次叮嘱我父亲和我,要我们父子继承祖业,在朝廷做一个正直的史官。”

老先生听后感到很惊愕,以至于半天说不出话来,他静静地看着年少的司马迁,仿佛不曾认识似的。他还是个五六岁的孩子,怎么就懂得这么多,想得这么远,成熟得这么快呢?别看他现在说话显得非常稚嫩,但他想的、说的和做的,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智力水平和思想高度。顷刻间,在先生的心中,眼前这个小小的司马迁突然伟岸起来,几乎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有一年,县令在全县主持了一次会考。会考前,下令说:全县五所书院,各推荐十名高才生参加会考。结果,司马迁被推荐代表司马书院参加全县会考。五十名学童在司马书院参加笔试和口头答辩,结果是司马迁名列榜首,得二十两白银作为奖赏。

司马迁为什么有如此的才能,甚至连他的父亲司马谈在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当他父亲问他时,司马迁才说出真相:每当父亲在夜间勤奋读书时,司马迁都要静静地坐在父亲对面的一张椅子上,双手撑着下巴,眼睛只盯着父亲摆放在书桌上的书简,父亲读,他也跟着读;父亲还没有背熟,他就烂熟于心了。长此以往,父亲读的许多书,他不仅能够背,而且还能够倒背如流了。这一切都没有让司马谈知晓。

在司马书院里学习后,司马迁便显出能背善记、过目不忘、聪明睿智的天赋。

同时,司马迁还有非凡的见地和胆识,更令人叹服。有这样一个记载足以说明他超人的见解和胆识:在司马书院学习的时候,课间休息,他就给伙伴们讲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在讲完后说道:“鲤鱼跳龙门,只是一个传说,没有谁亲眼见过。但是,那跳过龙门而变成龙的鲤鱼很不简单,它们是先经过很多年惊涛骇浪的磨练,才有跳过龙门的一跃。即使在失败之后,它们也不灰心丧气,回去之后继续苦练本领,再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失败,最后才跃过了龙门,取得成功,变成飞龙。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才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

三、耕牧勤学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寒冬一日,一辆豪华的黄色马车停在司马迁家门前。从车上跳下来一个身着官服的人,高声喊道:“圣旨到,司马谈接旨!”

正在教儿子读书的司马谈听到喊声,忙从家里跑了出来,躬身施礼后,将那当官的接进厅堂,跪地领旨。

原来,司马谈那篇见解精深的《论六家要旨》被窦太后看中了,要武帝新设官职,任命司马谈为太史丞,往茂陵督建修陵。

司马谈在茂陵精心督建修陵一年,功绩显赫,颇得汉武帝的赏识,第二年便由太史丞升为太史令,从茂陵往京都正式任职。太史令是替皇帝记录国家大事,整理历史资料,掌管天文历法,占卜祭祀的官员。它的级别虽然不高,但由于是接触皇帝的宫廷近臣,就不仅有机会与各方面的要人和著名学者交游,而且还可以随时翻阅珍本秘籍。接续先世做史官是父亲的希望、要求及司马谈的衷心愿望,于是,他从此埋头于阅读古史、搜集材料,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

司马谈长安赴任后,家里的生活境况发生了变化,家里全由母亲操持,司马迁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他十分体谅母亲,每当看到母亲忙得不可开交时,心中很不是滋味,以致常常情不自禁地拉着母亲的手,求她多歇一会再干,不要太累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小小年纪的司马迁一放学回家,就放下书包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割草、拾柴、喂猪、放牛等等。

即使这样,司马迁也没有放松学习,反而更是刻苦,不放过任何获得知识的机会。

作为农民的儿子,司马迁似乎懂事很早。他跟普通的孩子一样,一大清早就要起床,赶着家里的牛上山去放牧。然而,当别的孩子都在山上嬉闹的时候,司马迁就从牛背上拿下一册刻有字的书简,照着那上面的字,饶有兴味地在地上写写画画。日子一长,司马迁不仅能读出很多汉字来,而且可以很轻松地读整篇的文章了。往往这个时候,伙伴们都羡慕得不得了,觉得司马迁很了不起,在他们看来,司马迁简直是一个神童。因为在当时,一般种地的人是不大会读书识字的。从此,每次司马迁读书练字时,小伙伴们就尽量不去打扰他,等他读完书、练好字后,才去邀请他过来一起玩。

更让司马迁感到高兴和幸运的是他家有一个很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是别人,而是他家的一个长工。司马迁从这个长工那儿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原来,司马迁家一直请着一个长工,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膛,宽宽的肩膀。在劳动的时候,为了变苦为乐,他常常给司马迁讲一些好听的故事,以分散劳动的辛苦。这样一来,司马迁不仅可以向他学习各种农活,而且还能听他讲故事,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有趣而值得的事情,司马迁与他在一起劳动感到很快乐。

再说那长工肚子里的故事似乎总是讲不完。他讲各种故事,有讲历史的、有传说、有神话和寓言……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让司马迁时时感到新鲜和快乐。

这样做对司马迁的好处有很多:他不再感到寂寞和劳累,而且在劳动的同时,获得了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

同时,在长安上任的父亲每次回来,都要给司马迁布置一些要熟读熟记的文章。对此,司马迁从不敷衍了事,总是认真完成。每次父亲回来检查的时候,司马迁总能倒背如流,让父亲感到非常满意。父亲总是赞赏他的才能,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更加勤奋地多读书识字。为了让父亲不要为他操更多的心,司马迁更加自觉地找一些书来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他常常呆在家里父亲的书房里,找出父亲存放在那里的很多古籍书简,很认真地读起来。遇到不很懂的地方,就做上记号,等父亲一回来就向父亲请教。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就被书简里的知识和父亲的讲解所深深地吸引住,他似乎感觉到那里有太多的神秘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正等待着他去发掘。他渴望着能自由自在地畅游在这个充满知识的海洋中,从那里吸取更多的生活的力量。

后来,司马迁能够成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所有这些年幼时的努力和经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