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说就对了
309100000040

第40章 面对媒体(2)

10那次破产(产品故障、痛苦的回忆、大的失误)对我而言是为学习而交的学费。如果因为你的错误使投资者损失了资金或使消费者失去了生命,你又怎么可以这么轻松地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所以最好是勇敢地承认那是一次巨大的失误,你正在想方设法确保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你甚至可以说你从那次错误中学到了很多教训,而且当事情发生时,你真的很痛苦,但是一定要注意绝不能仅把它当作一次学习经历。

为了保持思路清晰和说话的条理性,有些话是永远也不能对记者说的,假如说了,你就必须想方设法弥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了解答记者问的语言特点

记者的采访,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但又是一种很有学问的语言艺术。领导者要准确、恰到好处地回答记者的提问,首先要了解答记者问的语言特点。

1提问的主动性和答问的被动性

领导者进行演讲,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围绕演讲的主题进行思考和准备,然后根据写好的稿子或打好的腹稿侃侃而谈。但是答记者问则不同,这时记者是主动出击,领导者往往是被动回答。在许多情况下,领导者要随着记者的意图和思路回答问题。答记者问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有些类似面试,但是二者也有显著的不同。面试的被动性更为明显。而答记者问则常常可以在回答时不知不觉地转为主动。有时,答记者问主要是领导者谈工作思路,谈个人观点,这时语言技巧运用得好,就能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使得答问更为自如。

2提问的广泛性和答问的灵活性

记者是各种信息最主要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为了发掘更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记者的提问往往是非常广泛的。和其他讲话形式相比,演讲要有主题,谈话要有话题,但记者的提问则往往是漫无边际和纷繁多样的,从世界风云的变幻到工作现实情况,从生活态度到个人隐私,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问题,都可能是记者提问的话题。在这种状态下,答话者经常是无法设防。为了出色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领导者要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风格,灵活地回答问题。

3提问的现场性和答问的权威性

答记者问的语言往往是现场提问和回答,特别是电视采访,更是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和可知性。领导层的政治态度、决策过程、工作成效等问题都直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另外,回答记者提问的领导,一般都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能代表一级组织讲话,他们的立场、观点、态度,也代表着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官方”立场、观点、态度,因而在整个问答中往往具有传递信息迅速、影响力大、威望度高的特点。领导者的答问甚至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引导民意,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化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权威性,通过记者的现场传递,使可信度增强。因此一次成功的答记者问,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增加领导者与群众的相互理解方面,提高部门和领导者威望方面都将起作用。

4提问的突发性和答问的及时性

记者的提问往往是突然的,甚至带有跳跃性,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可能毫无联系,这就使答问者有时刚刚招架完前拳,又要转过身去应付后脚。答记者问的现场性,不允许领导者有过多思考问题的时间,否则,就会发生冷场。为了应付这突发性的提问,领导者的思维要像闪电般地反应,这就需要领导者练就迅速、恰到好处的语言能力,使得答问及时、准确。

只有了解清楚了记者提问的特点后,你才可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回应他们,否则你很有可能陷入困难。

巧妙避开敏感话题

由于记者提问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在记者招待会上很可能会涉及一些敏感性问题,领导者为了开好记者招待会,达到最初目的,必须巧妙避开敏感话题,这样既能使对方下台,又不失体面。

1模糊回答

不触及问题的实质,而以一些模糊的概念或数字搪塞对方,使其无从知道自己的真实态度和真实情况。

有些尖锐问题指向的是具体的、确定的数字或时间,如实的回答会带来泄密之嫌,而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又不是诚实人所为。鉴于这种让人左右为难的情况,不妨用一些模糊的数字或概念作“挡箭牌”,这些数字或概念在一定的语境下不能表达什么确切的含义,因而也能够掩饰真实状况,把对方敷衍过去。

2向对方发问

在回答提问之前,针对问题本身的难度先向对方发问,把压力转移到提问者本人身上。

反守为攻的战略经常能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我们在回避自己不愿作答的问题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技巧,在接过别人的提问后,反而把问题甩向对方,或者向其提出一个更具难度的疑问。对方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只有功夫招架,并且也不好意思再把问题推向我方,我方因此而非常顺利地扭转形势,占到主动权。

3曲解本意

抓住对方提问本身的弹性,曲解其提问的本意,做出表面上合乎要求的回答。

提问者的有些问题虽然针对性较强,但是问题的设置并不严密,往往只给出一个大致的范畴和限定,人们作答时完全可以在这个宽泛的范围中大做文章。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其本身的灵活度,有意曲解对方的本意,只给出表面上的,听起来符合要求的回答。对方自己的漏洞被人钻了空子,自然无法埋怨我方答非所问。

4寓理事例

针对提问讲一个事例,让对方认同其中包含的道理,然后将此道理应用于对方的提问,使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能反被动为主动,让对方代替自己回答问题,可以说是人际应对中的较高境界了。我们可以针对对方的提问,举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反请对方说出其中的道理,然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说明对方的观点正是问题的答案。一个回合下来,对方这个“系铃人”在我方的诱导下不知不觉又成了“解铃人”,使我方得以轻松地摆脱困境。

5转移话题

对对方的提问回避不答,转而谈论另外的话题,将在场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提问者有意无意地提问时常会触到人们心中的忌讳和隐痛。对于自己不愿回答的这一类问题,我们可能采取明显的回避措施,故意把话题转移到另外的人或事物上,向对方表示无声的抗议,并使在场者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提问者见我方对其问题不予理睬,在尴尬的同时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礼,从而引以为戒,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6以问代答

以问代答法的意思是不愿意回答对方所提的问题,反而给对方制造出新的问题让对方作答。其技巧是似答非答。从表面看好像认真回答对方的提问,但话中却提出一个与对方所提问题的内容背道而驰的问题以反问或设问的方式来向对方发难。所以,以问代答法通常是为回避对方涉及敏感性问题的提问而采用的一种接茬方式。

运用以问代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车熟路的,关键在于运用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辨明对方提问的用意所在。有时,对方突然提出“复杂问语”,意在诱使你落入他预设的圈套,对此要保持警惕性。譬如,当发现对方提问中包含的那个假定是你所不能接受的,就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你可以寻找另外一个与原话题相关或相近的话题,似问似答地和对方周旋,这比拒绝回答要好得多。

轻松应付刁难

领导者在召开记者招待会的过程中,难免碰到不怀好意的记者故意刁难。这时,领导者可以幽默、讽刺等方法来应付,必要时给予回击,可以毒攻毒;遇到讥语挑战时,可歪释别解;遇到刁钻可鄙要求时,可接茬引申,也可优雅回答,既能维护自己尊严,又给对方委婉谴责。以上各法无论如何选用,都必须是间接答问的形式。下面讲三种方法,其余可参照此作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1接茬引申

所谓接茬引申法,就是当对方提出的问题使你实在无法回避又难以做出正面解答时,不妨顺水推舟接着他的话茬往另外方面引申,用引申之处的绝妙结果来回答对方的提问。接茬引申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间接回答的话语出乎对方的意料。所以,接茬引申法是岔题作答空口道的一种行之有效之法。请看丘吉尔是如何妙用接茬引申法的:

20世纪30年代,一次丘吉尔访问美国时,有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咬牙切齿地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狡黠地一笑,不屑地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多次发表演说,极力主张与苏联联合共同抵抗德国**的侵略。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话的。”

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细细去品味。这种间接岔题作答,不但能恰到好处地回击对方不友好的态度,而且能使答话的语言充满情趣、魅力和耐人寻味的神秘色彩。

2优雅回答

优雅回答是一种站在高处,俯视对手,意味深长的回答,还可以说是大度回答。

周总理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具有非凡的口辩才能。是友也好,是敌也罢,或者亦友亦敌,不友不敌,他总是沉着应付,自由周旋,于优雅谦逊间捭阖纵横。这其中有不少是场面十分尴尬,环境十分险恶,一般人们认为问题比较尖锐、十分棘手的时候。

抗美援朝期间,一次,总理批阅完文件接受一位美国记者采访。美国记者看到总理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诘难:“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总理含蓄地答道:“提起这支笔呀,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这是机变,也是暗示,总理由他的派克钢笔而至“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而至“留作纪念”……

能运用这种方法的人,不仅口才好,德育高,而且思想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存在于万物之中又凌驾于万物之上。否则,答非所问,无的放矢,贻笑大方。

3现引现证

现引现证犹如现炒现卖,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地取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得自己的论据更充实、更充分,寓意也更深刻、更贴切。现引现证空口道的“道具”通常是和对方有关系的。现引现证的最突出特点是语言直接、单刀直入,其攻击力足以使对方因猝不及防而落败。

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一位酷爱找茬的女记者采访了他的母亲。

女记者:你儿子说如果他说谎,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敢保证说卡特从未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却都是善意的、无邪的。

女记者:何谓善意的说谎?

卡特母亲:你记不记得,在几分钟之前,当你刚跨进我家的门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见到你非常高兴?

女记者立即败下阵来。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卡特母亲“以人喻理”,现引现证,既削弱了女记者咄咄逼人的架势,又维护了自己儿子的形象。

如果与记者巧妙沟通,是领导必须具备的素质。在与记者沟通时,很多领导显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实只要掌握好回答的技巧,知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不能说,什么信息可以模糊,什么信息必须精确以及语言火候的把握,就不会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