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3092600000004

第4章 十年漫游(1)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一)

瑶湾位于巩县的城南,巩县离洛阳百余里路,瑶湾到洛阳也就两天的路程。如果骑马或乘车,还会走得更快。

经过严格的教育,诗文根基已成、自信而又友好的杜甫现在已经十四五岁了,他离开瑶湾,来到洛阳,像那个时代其他年轻人一样,尝试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历。这是在开元十四年(726)以后,到开元十八年之间。

洛阳是一个历史名城,有不少名胜古迹。它既是交通要冲,也是军事重镇,在盛唐时代以前,作为唐王朝的东都,它甚至比国都长安更加繁华富庶。因为这里是个水路都会,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当时的许多王公贵族都在这里建有宅邸。

杜甫的游历不仅是对洛阳胜迹的观赏,更是为自己的前途去结交名人,以自己的诗才和个性赢得他们的赏识。这种游览天下名胜、遍交天下名流的风气,是唐代尤其是盛唐时代文人圈中的普遍风气,也是士子们普遍的生存方式。

杜甫在交游时虽然时断时续,但很有特点。有时他会回瑶湾休息,当自家房前的梨树、枣树的果实在秋阳中成熟时,15岁的杜甫依然受到深深的诱惑,几番爬上树摘果子吃,欢喜得像个孩子。

而当离开瑶湾去洛阳后,交际场上的杜甫又会表现得像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此时的杜甫的确还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阶段,但在交游过程中,他的兴趣并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只停留在同辈身上,而是落在比他大许多的长辈身上。这与他童年时期的处境导致的精神早熟,及由此形成的远远强于通常少年的心理感应力关系巨大。

在杜甫看来,同辈的少年已经及不上他的成长步履,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了。而与前辈的交往,又进一步引导他的精神世界走向更深的成熟。

杜甫在洛阳结交的名流有崔尚、魏启心等。崔尚在杜甫出生前的11年就已经中了进士,魏启心也在杜甫出生前5年中了进士。两人都比杜甫年长二三十岁,而且当时已经做了州刺史。以这样的身份和地位,肯与杜甫这样的少年打交道,的确是不同寻常的。

杜甫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即文学创作能力和豪宕不羁的性格,获得交游成功的,崔尚和魏启心等前辈居然将他比成是汉代的古文家、历史学家班固和辞赋大家扬雄。这其中固然不乏他们奖掖后辈的心理,但杜甫此时的确已经值得他们这样夸奖了。无论是知识、才学,还是性格,都预示着这是一个有着无限潜力和光明前景的少年。

这个时候的杜甫,虽然还没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创作自由状态,但其学问功力已初露端倪,创作水平也在洛阳文坛上崭露头角了。一切都在向他预示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还没有完全进入青年时代,但因交往的都是前辈长者,杜甫在成人的环境中长期濡染,不免也提前使自己学会了成人的举止,开始像模像样地饮酒,去欣赏富贵人家举办的歌舞盛会,模仿成年人的作为来挥洒自己的一腔豪气。

在饮酒到酣畅时,杜甫就会忘却自己处于前辈中间,而不免昂首向天,顾视茫茫八荒,觉得天地间能像自己这样卓尔不凡的人物实在太少,世间多是浑浊的俗物,不值一顾。

不过,这个刚直率性、不拘形迹的少年不仅没有因此而失去他的社交圈子,反而还得到了长辈们的鼓励、赞誉和接纳。不仅崔尚、魏启心是这样的态度,就连杜甫初上洛阳去拜谒亲王李范、殿中监崔涤等,他们也都以接纳的态度来对待他。

李范是唐睿宗的四公子,崔尚是唐玄宗身旁的红人,他们是当时真正的贵者。据史书记载,李范雅有文学气质,爱好结交文章之士,无论贵贱,都能以礼相待;而崔尚是个智辩之人。他们肯结交年少的杜甫,自然因为这个少年是真正出色的。不然,他们也不会几次邀请他参与作客的文士行列之中。

而且,如果他们不能赏识杜甫,杜甫也不会在他们去世以后多年写下《江南逢李龟年》这样感慨莫名的诗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还牵涉到另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就是当时与公孙大娘一样著名的梨园弟子李龟年。李龟年的歌舞表演十分出色,不但是当时朝野喜闻乐见的音乐家,在后代也为人们所熟知。杜甫在李范和崔尚的洛阳华宅中一面饮酒或赋诗,一面欣赏着李龟年那不同凡响的演唱,深深沉醉其中。虽然此后不久李范和崔尚便先后去世了,但杜甫在洛阳的交游仍在继续。

人们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年都表示出明显的好感,杜甫的声誉也随着他那些文章、诗赋而一天天提高。他那独立不羁而又热心热性的个性,也渐渐为人们所承认。以至于当时的性格名人、书法名家李邕也在等待着与他相识,而如流星划过诗坛、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不朽诗歌的王翰也希望成为他的邻居。

人生竟然一下子变得如此顺意,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童年时期的那些阴霾也一扫而光,这个热切的少年满怀信心地望向自己的未来。而这个美好的过渡期也渐渐结束,杜甫的青年时代正迎面走来。

(二)

少年时代的游历,只不过是人生开端的一段尝试,没有对杜甫的未来发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他那时的年龄太小,而李范、崔涤又死得过早,没有来得及对他的前途施与援助。

开元十八年(730)时,杜甫就曾北渡黄河,到了郇瑕(在山西)。在这里,他停留的时间很短,不能算是漫游的真正开始。那一年,洛水泛滥成灾,冲毁了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沉溺了许多扬州等地开来的租船,千余户居民的住房也都倒塌了。杜甫前往郇瑕,可能是为了躲避水灾。

杜甫离开故乡的真正漫游是从20岁开始的,也就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从这年开始,杜甫开始了他历时4年的吴越之游。杜甫后来在成都回忆时,以《忆昔》一诗表达了当时的情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之所以选择吴越,即以江南一带作为自己的漫游之地,是因为杜甫有个姑父在江苏常熟担任主簿,还有个叔父杜登在浙江武康做县尉。更重要的是,江南是六朝故地,六朝时期的谢灵运、陶渊明、鲍照、谢朓、阴铿、何逊等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活动都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这些诗人的作品对杜甫早期的诗歌创作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写到的江南秀美的山水和各种动人的故事,对杜甫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就这样,开元十九年,杜甫从家乡巩县出发,乘船从洛阳水路沿大运河南下,渡过长江之后,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转道西行,到达苏州、绍兴等地。

后来,杜甫在《壮游》一诗中记述了这段漫游经历:东游吴越,到了苏州的姑苏台。本来已经准备航海东游,到遥远的扶桑(今日本)一游,但未能如愿成行,后来他一直都引为遗憾。

在苏州,杜甫凭吊了姑苏台、吴王阖闾的陵墓。这些古迹都已经荒芜了。400多年前东晋的王谢风流都已使人感到十分遥远,何况更为久远的春秋战国的吴越时期呢!

吴越一带的古迹遗闻实在太多,卧薪尝胆、枕戈待旦的越王勾践,南渡浙江、游历会稽(今绍兴)的秦始皇,将匕首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的侠士专诸等流传已久的名人事迹,在这些地方都可以捕捉到它们的踪影。还有那容貌秀丽、肤色白皙的江南女子,炎热夏天里却依然凉爽宜人的鉴湖之水,处处都令人难忘,处处都可以引起诗人的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