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3093800000009

第9章 舍争吵,得和气(3)

这是他俩的第N次“内战”。白天,各上各的班;下班,各吃各的饭;睡觉,一人进一屋。在晚饭和睡觉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俩也不看电视了,而是把自己关在各自的屋里看闲书。这样僵持了大约一个礼拜,突然有一天,他大献殷勤,买来她最爱吃的糖炒栗子,并郑重其事地对她说:“今天晚上你一边看韩剧一边吃栗子吧,以后的每个晚上你都随心所欲地看电视吧。”她受宠若惊,惊讶地问他怎么肯退让了。他呵呵一笑说:“好男不和女斗!”

其实,是他在网上看到了一位老人的博客,她说自己的老伴病了,起初只是肺炎,后来引发了全身的疾病,在床上昏迷了七天七夜。经过多次抢救,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老人说,像他们这种年龄,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了。她和老伴儿就好像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快到站了。到了终点,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下车。老人劝导年轻人要珍惜夫妻情分,因为:“如果你们像我们一样,把两个人相处的每一天都当做倒计时看待,就会珍惜感情了。我说的这些话也许你们现在并不以为然,可是等你们活到我这个岁数的时候就会明白了。可为什么要等到那一天呢?早一天明白,不是更好吗?”

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心胸太狭窄了,回想妻子在学校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里还得洗衣做饭,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自己虽然整天把一些不着边际的甜言蜜语挂在嘴上,却连一个看电视剧的时间都不肯腾出给她,实在是有愧于妻子对他所付出的一切。

这小小的战争就这么结束了,并且以后也没再见他们在此事上有过争吵。她在有球赛的时候也会体贴地把电视让给他看!

俗话说:“勺子总会碰锅沿儿的。”两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的人,结为朝夕相处的夫妻后,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因为在一起的时间久了,琐碎事情多了,也就看到了对方身上那些原来不曾注意过的毛病。于是,从此你们小吵不断,大吵时常,忘记了对方身上曾经让自己感动良久的优点。其实,毕竟是要一起走一辈子的人,何必那么较真呢?如果一味盯着对方的缺点,那他必定会成为你眼中一无是处的人。有些时候,你不妨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生活。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本身的是是非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顾客和售货员为谁应负责任而争得脸红脖子粗;走了冤枉路的乘客和司机为谁没说清楚而大动干戈,事情越闹越大。该退的货没退成,该节约的时间没节约,双方都憋了一肚子的气。这何苦呢?有人说:“我就要争这个理儿。”是,争一个“理”,的确有一种胜利的感觉,但你想没想到过争得这个理的代价呢?你确定你得到的这个胜利就是你去争理的目的吗?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我们要懂得去欣赏和享受生命中的感动和满足,积少成多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充盈的过程,而且你可以为此怡然自得。

以和为贵,拒绝抬杠

谢尔盖维奇曾说过:懦弱愚蠢的人才好激动和大吵大嚷,聪明强干的人什么时候都应保持自己的尊严。事实也是如此,聪明的人绝不参与争辩。

罗斯福也说过:“如果自己所确信的事,有75%的正确性,就应该觉得非常满意了。而75%也是最大的限度,不能再向上提高了。”因此,在交谈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只能制造麻烦和不快。

也许是强烈的“控制欲”在作祟,人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更高明。“说服欲”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膨胀起来,表现为不尊重对方的意见,非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才肯罢休。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有害。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人世间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再相像的两个人,在思想上也总是会有差异的。如果两个人的想法总是一模一样,那么,其中一个人的存在不就是多余的了?

其实,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大多情况下,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即使赢了,实际上你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也未必心服。

谈话中,无论对方意见与你是否相同,你都要予以尊重,以高度的气量容人,不要意气用事和对方抬杠,这有碍沟通的继续。法国大哲学家罗斯费柯说:与人谈话,如果把自己说得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则可化敌为友。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就爱抬杠。他在一家汽车公司当推销员,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成功而来求助于经理。经理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发现他的问题所在了: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反驳。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辩论,但并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经理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经理的第一个难题不在于怎样教欧·哈里说话,着手要做的是训练他如何自制,避免口角。

欧·哈里现在是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功的呢?这是他的推销策略:“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要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吧。接着不再谈何赛,而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而且果然很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卡耐基曾经是个积重难返的杠子头。小时候,他和他哥哥为任何事都抬杠。进入大学,他又选修了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比赛。后来,他在纽约讲授演讲与辩论,甚至想写一本这方面的书。

“二战”刚结束的某一天晚上,他在伦敦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训。当时,他是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经纪人。“二战”期间,史密斯爵士曾任澳洲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被派往巴勒斯坦工作。欧战胜利缔结停战条约后不久,他以30天之内飞行半个世界的壮举震惊了全世界。没有人完成过这种功业,因此,澳洲政府赠送他5000美元,英王授予他爵位。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为罗斯·史密斯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卡耐基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位健谈的先生还补充到,他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他错了,卡耐基知道。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很多次、很讨嫌地纠正他。结果,对方立即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我确定!”

而卡耐基的左边,是他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一个以研究莎士比亚著作而著称的学者。于是,他们一致同意由法兰克裁判对错。

卡耐基洋洋得意,以为这下就可以使右边的先生出丑了。法兰克却在桌子下踢了卡耐基一下,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法兰克,为什么?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法兰克·葛孟的回答令卡耐基终生难忘,他说:“的确如此,这句话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保留点颜面?他并没有主动问你的意见,那你又为什么要主动跟他抬杠呢?记住,要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法国有句名言:“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里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得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事实上,正如这句话所言,世界上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以谦虚的态度处世的。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然而这样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却非常谦虚。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作家尤今说得好:“两个人谈天,就像一对齿轮在转动,能不能相互啮合,全看缘分。碰上好的谈话对象,一壶茶、一把瓜子,天南地北,痛快淋漓。你说出来的,他懂;你没有说出来的,他也懂。偶尔,一个眼神眼色,一个微笑,双方便能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句话来。哎,真是快活哪!”尤今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谈话境界,真有点可遇不可求。

在争论中没有赢家,不管你是否占了上风,本质上你都输了。即使你在争论中把别人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又能怎么样?你可能会暂时高兴,但对方的自尊心却因此受到了伤害,会对你产生怨恨的心理。这不但不能让他对你真正口服心服,还可能会打破眼前和谐的气氛。

因此,说服别人不应居高临下,“灌输”自己的一套观点,令别人接受,有很多时候恰恰需要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

言之有度,论之有理

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也可以把人说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说话的火候,拿捏说话的分寸,甚至分清说话的场合。言之有度,论之有理,这就是语言的巧妙之处。

若是说话的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取决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这时候,就应该说“硬话”,以硬制硬,针锋相对,毫不妥协。说“硬话”的目的在于向对方表明自己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很多场合,只有说“硬话”才能在气势和心理上征服对方,打击对方嚣张的气焰。

战国时,骄横的秦王想吞并安陵,便提出要以500里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自然不肯同意,便派唐雎出使秦国,以说服秦王放弃这个念头。

唐雎说明了来意,秦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雎说:“那么,大王有没有听说过百姓发怒?”

秦王冷笑道:“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那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武者的发怒……如果勇武的人发了怒,倒下的虽不过两人,血水淌过的地面也只有五六步,但是普天下都得披麻戴孝。现在勇士发怒了!”

说完,唐雎拔出宝剑,挺身而起。秦王一见顿时慌了,忙对他说:“先生息怒,请坐下来谈,何必生这么大的气。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独有安陵君这个仅有50里地的小国还存留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勇士啊!”

在这个故事中,唐雎面对秦王的骄横霸道、凌人盛气,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反而据理力争,甚至当着满朝文武敢于拔剑而起,在气势上先把秦王比了下去。再加上之前唐雎所说的勇士之怒,和安陵君独保的现实,最终使秦王打消了吞并的念头,达到了出使和说服的目的。

说“硬”话主要不是去批驳对方论点的错误、指责对方的可笑或荒谬,而是用与其言论相类、相对或相反的论点去智取对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占据制高点,这样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威震对方。

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在访友途中,遇到一位卖假药的郎中,该人自诩药丹神效。路人围观如堵,中山先生恐人受骗,当众揭发他的药足以害人,众皆哗然。

这江湖客见对方不过是年轻学生,居然敢来挑衅,极为愤怒,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凶狠地对他说:“你不信,我将你的脚当场打断,再为你整好。”

此时,孙中山身着蓝布宽袖长衫,反背双手,右手拿着半截甘蔗,一时急中生智,将它藏入袖内,举起来对准江湖客说:“这有什么稀奇,看我先一枪打碎你的脑袋,再来将你整好。”对方一听,真被唬住了,他搞不清中山先生的底细,信以为真,一时惊慌失措,经众人劝解而罢。

有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人,对别人说话总是傲慢无礼。在和这种人打交道时,应该采用比较强硬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才能使对方有所收敛,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些人说话嘴硬,但因为自己也知道事没做在理上,说话自然也气短,只是强词夺理而已,这时候只要你义正词严、针锋相对,保准他退避三舍。

20世纪20年代初,冯玉祥将军任陕西督军。一天,美国亚洲古物调查团的安德里和一位英国人高士林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他们洋洋自得,回到西安来见冯督军。

冯督军在帐篷内会见他们。他们十分得意地述说了行猎的收获,以为冯督军会赞赏他们的枪法。只见冯督军听着听着眉头就皱了起来。冯督军问:“你们到终南山打猎,曾和谁打过招呼?你们领到许可证没有?”

这两位洋人骄横惯了,居然不把冯督军放在眼里,他们十分傲慢地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所以不用通知任何人!”

冯督军一听,更加生气,慷慨激愤地驳斥道:“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我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通知地方官府,私自行猎,这是违法的行为,你们知道吗?”

他们不服,辩解道:“我们此次到陕西,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明明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字样,可见,我们行猎已蒙贵国政府的允许,怎么会是私自行猎呢?”

冯督军立即反问:“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那你们岂不是要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