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3097700000002

第2章 德国现代文学精品(1)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是歌德用他在1777~1785年间写的一部小说稿《维廉·麦斯特的戏剧使命》为基础,加以改编和扩充写成的。

德国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剧院,企图通过戏剧教育群众,以求得在精神上统一德国,莱辛、席勒以及当时一些民族剧院的创办者,都对此作过很大的努力。《维廉·麦斯特的戏剧使命》也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的愿望和企图。出身于商人家庭的维廉·麦斯特不满意他身边的狭隘庸俗的环境,投身于他认为具有广阔天地的戏剧事业,想建立一所民族剧院。他幼年就爱好傀儡戏,到了青年时期,他经常到剧院看戏,爱上了女演员马利亚娜,不久由于误会和她分开了,随后加入了一个流动剧团。这个剧团到处流浪,有时也受雇到贵族府邸去表演。但剧团的实际情况和他对戏剧的理想有很大距离,他感到非常失望,最后发现了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亲自串演哈姆莱特,想成为德国的莎士比亚。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把一部原来主要是描述戏剧生活的小说发展成“教育小说”,作者在其中树立了“古典”主义的人生理想,即不断地克制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所谓完整的人投入现实生活。所以他在《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里,维廉的戏剧事业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他接触到各阶层的人物,经历了许多迷津和错误,最后被接纳加入一个秘密团体,为改造社会而努力。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描绘了德国18世纪80年代前后的社会情况。小说前半部通过演员和贵族这两种人的活动,反映出德国社会的鄙陋而可怜的状态,小说最后两篇写到的秘密团体,使人想起当时欧洲盛极一时的“共济会”一类的组织。但小说里秘密团体的首脑罗塔利奥以及他周围的人物都是些理想化的贵族。罗塔利奥解放农奴,实际上是迫于时势,同时也是为了个人利益。歌德希望在肯定现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贵族的道德改善,来改变现实。全书对于贵族所具有的优越条件经常加以歌颂和赞叹。维廉厌弃商人家庭追求利益的庸俗环境,同处于下层地位的演员们生活在一起,这些人物描绘得很生动,有血有肉;等到他脱离剧团,加入秘密团体,发展到一个所谓较高的生活阶段,这时人物的活动却使人感到空虚了。这说明秘密团体所追求的不过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

在描述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教育小说中,《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在德国文学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对于19世纪不少作家的长篇小说如凯勒的《绿衣亨利》等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破瓮记

《破瓮记》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于1811年完成的喜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尼德兰(即荷兰)的某个村庄。村法官亚当是个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的坏家伙。他看上了漂亮、淳朴的姑娘夏娃,起了歹心,诈称她的未婚夫鲁普雷希特倘若得不到他为之提供的一张假的疾病证明书,就必定会被抓去荷属东印度服兵役,而且一定会在那里染上热病死去。夏娃为了拯救情人,便假意与亚当周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亚当以送疾病证明书为借口,溜到夏娃家里,图谋不轨。不料这时鲁普雷希特闯了进来,亚当吓得仓皇跳窗逃跑。他在逃奔时无意中碰翻并打碎了夏娃母亲玛尔特·鲁尔太太珍爱的酒罐,假发也给挂在了窗外的葡萄架上,脑袋被鲁普雷希特用门把手打破了,脚受了伤。亏他在黑暗中向追赶自己的鲁普雷希特撒了一把沙子,才得以逃走。夏娃母亲认定酒罐是鲁普雷希特打碎的,要他赔偿,而鲁普雷希特又认定夏娃对他不忠实,要解除婚约。于是第二天大家都到村法院起诉。

这一天,碰巧城里的司法检察官瓦尔特突然赶来视察工作,也要出庭陪审,弄得亚当狼狈不堪。但是亚当善于弄虚作假,巧舌如簧,因此真相一时没有败露。对他头部和腿上的创伤,他巧妙地加以解释。当找不到假发时,他马上推托说:“今天早晨猫在我的假发里生了小猫,这畜生!”在审判过程中,亚当见机行事,随时变换策略。他时而威胁利诱,时而顺水推舟,把祸水泼向他人。当夏娃母亲对鲁普雷希特提出起诉时,亚当毫不迟疑地为她帮腔,而当鲁普雷希特在答辩时认定案犯是一个老早就觊觎着夏娃的皮匠时,村法官当即表示赞同:“除了他以外还有谁!”尽管亚当诡计多端,但局面对他愈来愈不利。

当鲁普雷希特的姑妈拿着亚当丢失的假发赶来出庭作证,人证物证足以使亚当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的时候,司法检察官从维护法院的尊严出发,公然站到亚当一边,为他辩护,并为他出谋划策。亚当有了检察官撑腰,更是狐假虎威,当即宣判无辜的鲁普雷希特为罪犯。夏娃原先害怕亚当报复,不肯说出真情,这时眼看情人面临危险,终于忍无可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亚当吓得狼狈不堪地逃出法庭。这一对发生了误解的情侣重新言归于好。

旅行札记

《旅行札记》是德国著名小说家海涅于1826~1831年创作的著名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旅行札记》分为4部。

第1部《哈尔茨山游记》写于1826,是19世纪20年代德国社会现实面貌的一幅速写。作者辛辣地讽刺了特权阶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市侩的庸俗和市民阶层的浅薄和褊狭。另一方面,他也抒发了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艺术手法上,海涅把抒情和政论自由地结合在一起,把作者主观的印象、思想情感和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融汇在一起。他以讽刺、幽默、活泼的笔调,写出了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这部作品标志着海涅已开始走上反映现实的创作道路。

第2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写于1827年,用回忆的方式颂扬了拿破仑在德国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海涅把统一的法国和分裂的德国作了鲜明的对照。这本书一出版就遭到普鲁士反动政府的查禁。

第3部包括写于1828年的《从慕尼黑到热内亚的旅行》和写于1829年的《璐珈浴场》等篇,描绘了意大利的风景和社会政治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并对当时贵族作家一味模仿古典文学的形式、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游记的第4部是《英国片段》,写于1831年。1827年,海涅曾到英国旅行。他以尖锐的目光,观察了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他从繁华的大都市的背后,看到一贫如洗的劳苦大众的生活。《伦敦》一章深刻地描绘了他在伦敦街头目睹的下层人民的悲惨景象,指出在大多数人挨饿的同时,却有少数人沉湎在宴乐中,他们就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这些人给下层人民制造了贫困,他们是剥削者和压迫者。海涅痛骂他们是“趾高气扬的盗贼”。作品结束时,海涅预言了爆发革命的必然性。

丹东之死

《丹东之死》是德国著名小说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尔于1835年创作的作品。

作者肯定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坚定性,虽然对丹东之死抱有一定同情,但还是谴责了丹东放弃革命,沉湎于个人的生活享受。在丹东要求罗伯斯庇尔放弃革命政策的一段对白中,罗伯斯庇尔回答丹东说:“社会革命没有结束;谁要是半途停止革命,那就是给自己掘坟墓。”但作者又认为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政策并不能解决广大劳苦人民的生活问题,正如丹东在煽动群众时所说的:“你们要面包,他们把头颅扔给你们!你们渴,他们叫你们喝断头台上的血!”

剧本表达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德国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但是他仅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反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对于怎样才能解决人民的“胃”的问题,消除贫富不均,毕希纳尔自己也是模糊不清的。

《沃伊采克》是一部未完成的社会悲剧,取材于当时在来比锡发生的一起大案件。戏剧的矛盾建筑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主人公来自穷苦的下层人民,他为生计所迫,给一个医生充当试验品,过着动物般的生活。因为他所爱的女子被有权势的人利诱、勾引,他就杀死了她。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劳苦人民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所受的苦难和剥削的同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德国著名小说家海涅于1843年10月回汉堡看望母亲时写的知名作品。

海涅回到日夜眷念的祖国,而祖国依然处于昏睡与停滞状态,到处弥漫着中世纪、天主教和封建制度的霉烂气味。但德国的反动政府还企图利用假象、伪善与诡辩来掩盖自己的腐朽,企图将德国的封建制度长期保存下去。这正如诗篇中的红胡子大帝一样,他早已被历史所抛弃,对现实一无所知,竟然还幻想重新醒来利用君主的威权来统一与解放德国。这是违反历史规律的,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只能是童话故事中一个幽灵的梦幻,而梦幻是一定要破灭的。这就是长诗题目的寓意所在。

对德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海涅怀有深深的憎恶与仇恨。在长诗中,他以深刻的敌意,无情的揶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在戏谑与调侃中暴露普鲁士军队、宪兵的愚蠢和顽固;普鲁士国徽上的鹰是反动普鲁士的象征,诗人发誓,这鸟一旦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揪去它的羽毛,切断它的利爪,并号召受到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莱茵人民对准它射击。

海涅深刻认识到宗教和教会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与有力工具,在长诗中一再出现对宗教教会的尖锐批判。第一章中女孩弹唱的古老的宗教歌曲,就是要人们忍受尘世上的苦难与牺牲以企求天国的幸福,与之相对立,诗人唱出一支宣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歌”。这支歌号召人们实现现实的幸福以打破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第四章中,诗人抨击科隆大教堂是禁锢人民精神的牢狱;回顾教会摧残理性、焚人烧书的罪恶,揭露僧侣的伪善;对宗教与教会表示极度的轻蔑。

红胡子大帝——中世纪封建帝王的幽灵的传说,在当时的德国广为流传。封建统治者利用它来美化封建君主制,并借以表达出他们妄想通过普鲁士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反动企图。民族主义者希望古代日耳曼精神再现,把红胡子大帝的觉醒作为祖国复兴的象征,他们企图以“中古的妄想与现代的骗局”的混合物来欺骗人民。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激进派也梦想德国人民可以通过一个君主来得到统一和解放。在长诗中,海涅以极其尖锐刻薄的讽刺形式,戳破这个浪漫主义梦幻的童话传说,使它露出君主复辟的反动内容,狠狠地抨击德国社会中的倒退逆流。诗人宣告:“我们根本用不着皇帝”,“没有你我们也将解放自己。”

汉堡是个自由城,资本主义发达,但它的资产阶级并没有进行革命的勇气和毅力。长诗通过汉堡守护女神汉莫尼亚的形象,讽刺德国资产阶级的怯懦、平庸以及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汉莫尼亚美化德国的过去,对现状感到满足,这正是德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是社会停滞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特征。“德国的资产者知道,德国只不过是一个粪堆。但他们处在这个粪堆中却很舒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粪,周围的粪使他们感到很温暖。”按女神的指引,在女神祖传的椅子下,诗人看到德国可怕的将来,嗅到从36个粪坑——德意志的36个邦散发出来的令人窒息的臭气。诗人指出治疗德国的“重病沉疴”,“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只能运用革命的手段才能彻底变革腐朽的现实,才能彻底清除36个粪坑。长诗抒发了诗人盼望德国革命早日到来的迫切心情。

在第六七两章中,诗人讽刺德国人只满足于在思想领域中要求自由,而不能将思想化为行动。通过“黑衣乔装的伴侣”,深刻地表达了思想必须见诸行动以及通过暴力推翻反动统治者的革命思想。在最后一章,诗人锐敏地指出旧时代正在消逝,新时代已露端倪。但在某些章节中,透过阴沉的色调,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中的矛盾与忧伤。

和长诗的题目相呼应,海涅在诗中采用了许多来自民间传说、童话乃至圣经故事中的形象。比如弹着竖琴唱着古老宗教歌曲的女孩子,圣经传说中的三个圣者,黑衣乔装的神秘伴侣,红胡子大帝的幽灵,汉堡守护女神的幻影,老保姆的形象……诗人从德国社会现实生活出发,赋予这些形象以新的色彩与政治意义,这样,诗人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象征的形式表现出异常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在长诗中,诗人在描写现实时,突然飞腾到幻想的高空去描绘虚幻的形象;在描绘虚幻的境界时,又迅速降落到世俗的生活中来。在诗人所描绘的虚幻形象中包含着他对现实极端清醒的认识和巨大的批判力,也包含着他深情的内心感受。另外,在抒发柔情时,会突然出现尖酸刻薄的讽刺,在庄严的场景中又插进喜剧性的狂放。从温柔转向讽刺调侃;又从讽刺转入感伤忧郁。不管是场景还是情调,不论是情绪还是色彩,时时都在变幻闪烁,五彩斑斓而又完整精妙,充分显示出海涅的诗才。

长诗是海涅讽刺诗的顶峰。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倾注的内涵不同,诗人表现出来的色彩与情调也不相同。但不论表现为幽默诙谐也好,戏谑调侃也好,挖苦嘲弄也好,目的都是要把这些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腐朽反动本质揭露出来并加以嘲讽鞭挞。由于他成功地运用不同色调的讽刺,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骑白马的人

《骑白马的人》是德国著名作家史托姆于18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德国北部北海边上的一个村庄里,自18世纪以来,流传着骑白马的幽灵:堤长霍克·海因的故事,一个声称亲眼见过白马骑士的年老的小学校长讲述了堤长的事迹。

霍克·海因生在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贫不能上学。他靠自学学会了计算、测量等本领。他常常整天坐在海边观察海堤,幻想征服大海,为人民造福。他看到现有的海堤仍有缺点,立志将来当堤长改造海堤。他在堤长家当小工,帮助堤长管理堤坝和水闸。由于他技术高超,热情,不知疲倦地劳动,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所以受到大家的重视,被看作堤长的接班人。然而他的才能和在堤长家的地位引起了工头奥勒·彼得斯的嫉妒。不久,奥勒辞去职务,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了婚,成了富有的专员。霍克接替了奥勒的职位,堤长死后,他和堤长的女儿爱尔凯结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