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310000000029

第29章 附章一 世界上最伟大的十大教育法则 (2)

几周下来,妈妈彻底被激怒了。终于有一天,她狠狠地骂了圆圆一顿,把她的几件脏得不得了的衣服扔了,最后把圆圆拉到洗衣机旁,逼着她把衣服洗了。然而接下来的日子,事情并没有多大改观,圆圆照旧还得需要妈妈催促才会去洗衣服。

事实上,圆圆不可能一直穿脏衣服,女孩子一般都是爱打扮、爱干净的,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不可能长期穿脏衣服。她的“消极怠工”可能是出于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她只是想让妈妈知道,她并不愿意让别人强迫自己干什么事情。她宁愿自己穿脏衣服,也不愿意受妈妈支配。

妈妈在恼火的时候强迫圆圆洗了衣服,问题并不能解决,也许下次情况还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如果妈妈真能平心静气地和女儿进行谈话,了解她不洗衣服的原因,可能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斗争,实际成效也会大不一样。

法则拾贝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还要好些。”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自然惩罚法则”的另一种方法是:给机会去试试,如孩子一定要穿那好看但太简单的衣裙,或适合宴会穿的硬底皮鞋时,就让她穿,结果必然是“太冷了,鞋太滑太硬不能在操场上跑,追不上同学”。总之是让孩子自作自受。

法则7 感觉剥夺: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适宜家长

只让孩子学习,不让他接触外面世界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最重要的,除了学习,孩子做任何事都认为是闲事,会影响学习。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导致孩子孤僻,不爱与人交往。

法则故事

195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海勃(Hebb)实验室,心理学家进行了“感受剥夺”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按要求戴上了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在他们的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腿脚,来限制其触觉。

被试者被安排在几个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他们产生了许多病性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在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恢复正常。

法则拾贝

通过上面的实验,心理学家们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技能的严重障碍。信息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感觉剥夺”。在“感觉剥夺”的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实验中的病性心理现象。

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的成长和成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地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进而由此形成各种感觉,这是一种本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更多地感受外界的接触,并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才能达到最优。可以说,广泛联系是心理潜能激发的第一步。

广泛联系对孩子尤为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怕孩子吃苦,于是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中,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引发孩子心理的不健全,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我们应当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让孩子去尝试做每件事情,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增强,眼界就会开阔,心胸就会更加宽广。

法则8 强化定律: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适宜家长

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想让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可往往事与愿违。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也没有去掉。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法则故事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特制了一个大木箱,把鲸鱼和它的食物都放了进去,很快,小鱼们被吃得精光,偌大的水槽里只剩下鲸鱼在满足地游来游去。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一块特殊材料做成的玻璃板放进了水槽,鲸鱼和小鱼被分别放在了玻璃板的两边。看到食物就在眼前,鲸鱼凶狠地朝小鱼们游去,对它们来说,视觉上是区分不开有没有玻璃板的,于是,鲸鱼结结实实地撞到了板上。莫名其妙的鲸鱼继续朝食物游去,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直到它终于懂得眼前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所以,鲸鱼放弃了继续进攻自己的猎物,它的猎食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

实验还在继续,科学家们拿走了横在鲸鱼和小鱼之间的玻璃板。小鱼们看到鲸鱼就在眼前,纷纷乱逃,鲸鱼们却视眼前的事物于无物,再也没动过心思。多次的碰壁使鲸鱼认为: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最后,强大的鲸鱼居然饿死在水槽里,鲸鱼的猎食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了。

法则拾贝

上面所说的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消失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消失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手段。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消失定律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去除不好的习惯,家长会很容易就达到目的。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法则9 鲇鱼效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适宜家长

不让孩子参与竞争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认为竞争是件残酷的事,不想让孩子在竞争中受伤,所以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法则故事

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边之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而其他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原来,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这就是“鲇鱼效应”的由来。

法则拾贝

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活力。在孩子的教育中同样如此,父母和师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积极的竞争意识,给孩子一个竞争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法则10 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适宜家长

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以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孩子却体味不到家长对他们的爱。

法则故事

布赖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习惯自己准备好书包上学了。每次放学回到家里,他都发现自己的妈妈又喝醉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布赖恩整日神情忧郁,郁郁寡欢,明显缺少其他小朋友那种活泼向上的朝气。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赖恩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和中度语言障碍。

那么,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是什么驱使他去上学呢?布赖恩说:“好像每年都会有至少一个老师夸我的作业。因为他们,我才坚持着做我的作业。在结束小学课程后,我上了一所中学,但我几乎已经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就在这时,我的中学校长知道了我的情况,他照顾我、关心我。每次逃学,他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好像是老爸一样。因为他,我才顺利从中学毕业并考上了一家规模大一点的高中。”

布赖恩进入高中后,再也没有人像以前的校长那样关心他、爱护他了。布赖恩又回到了先前没有人管教的生活,他开始不断地逃课,不久,他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的处分。

布赖恩的高中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和一群比他年龄大一点儿的小混混们度过的。后来,布赖恩参与了一起群殴事件,其中一个少年被打成重伤。此后,布赖恩被带进了少年犯管教所,那年他刚满14岁。

在管教所,布赖恩遇到了一个慈爱的老师。在这位管教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布赖恩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兴趣。在他获释之后,布赖恩被保送到一所中等学校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他又顺利考上了一所文科艺术学院并获得了全额教学金,读书期间因参加全美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荣获一等奖而闻名全国。毕业后,布赖恩设计的一件艺术品被华盛顿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美国“儿童问题”专家、教育家威廉·哥德法勃对布赖恩的成才归功于“真爱法则”。

法则拾贝

爱,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也不是给他多少钱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是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从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状态。

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很多家长、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进行教育后看到没有任何效果,就认为这些孩子无药可救了,于是家长、老师也就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结果只能使孩子流浪在犯罪的边缘。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从内心接受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倾注全部的爱去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并时时警惕他们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现的偏差,就能将“问题孩子”教育成“闻名孩子”。威廉·哥德法勃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