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3101300000006

第6章 康熙(1)

少年老成智除权奸

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他的生母叫佟氏。佟氏的父亲修图赖是汉军正蓝旗人,也屡建战功。修佟家族也因此成为八旗汉军中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族。顺治皇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改变在蒙古贵族中选妃的习俗,开始在汉军中选妃,佟氏被选入清宫。但佟氏不受顺治宠爱,因此,玄烨也遭顺治帝的冷落。

值得庆幸的是,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对玄烨母子格外钟爱。她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协助保姆照看玄烨,教他读书写字。传授他作为皇帝应该掌握的本领。

尽管孝庄皇太后一直在用未来君主的标准培养玄烨,但顺治却一心一意要让宠妃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做太子。但谁曾想,四皇子福薄命浅,才3个月便夭亡了。从此,玄烨的处境才有了好转。玄烨6岁时,同哥哥福全、弟弟常宁一同进宫拜见顺治,向父皇请安完毕,顺治便问儿子们有何志向。常宁年仅3岁,不会回答。福全为庶妃所生,年纪长但地位低,他答道:“愿意做一个贤王。”而玄烨则高声回答,效法皇父,勤政治国。顺治知道这是太后的授意,开始有了由玄烨继承皇位的想法。两年后,年轻的顺治皇帝一病不起,在孝庄皇太后的坚持下,顺治立下了以玄烨为皇太子的遗诏。

孝庄皇太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所谓“戚畹(wǎn)贵族”之家,天命十年(1625)嫁给皇太极为妃,崇德二年(1637)生子福临。皇太极死后,她以特有的谋略和胆识,争取了礼亲王代善,使他拥载福临,并与实权在握多尔衮联姻,使他放弃对皇位的争夺。顺治帝逝世后,年幼的孙子玄烨继位,即康熙皇帝。孝庄皇太后以顺治帝遗诏的形式废弃了亲王摄政,改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鳖拜四大臣辅政,从制度上保证了皇权运行的正常。

康熙即位时,还不满8岁。他尽管在祖母悉心培育下大器早成,但担负管理国家的重任还为时过早。好在顺治在遗诏中已作安排,委托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政。四大臣在顺治帝的灵位前曾立下誓言:要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四大臣中的索尼、鳌拜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人,是跟随清太宗南征北战的元老,后来又拥立年幼的顺治皇帝即位。多尔衮擅权时,由于他们忠于顺治,被视为眼中钉,先后被革职、削爵并籍没家产。直到顺治亲政,他们才复了职,并且进一步受到重用。四大臣中的苏克萨哈里是多尔衮属下的近侍,但他在多尔衮去世后,检举多尔衮殡葬服色违背祖制并企图谋反的罪行,深得顺治帝和太后的信赖。长期以来,他们对顺治和太后忠心耿耿,所以能以异姓臣子的身份位居宗室诸王贝勒之上,担起辅佐幼帝康熙的大任。

辅政之初,四大臣遇事协商,凡欲奏事,一同进谒皇帝或太后,待太后决策后,再由他们以皇帝或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辅政大臣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票拟代幼帝朱批朱批:用朱笔写的批语。,后来鳌拜专权乱政就钻了这个空子。

鳌拜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身为四朝元老的索尼尽管德高望重,这时已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了。遏必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所以总是随声附和。苏克哈萨虽然在四大臣中仅居索尼之次,但他资望浅,又与索尼不和,与姻亲鳌拜也时常反目,常常在辅臣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协商辅政的局面不久便被打破了,大权逐渐落到了一心独揽朝政的鳌拜手中。他任人唯亲,广置党羽,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都是他安插在要害位置的亲信。遇到政事,他们常常私定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

康熙六年(1666年),鳌拜为了扩大势力,执意调圈已耕作了几十年的旗地,引起土地荒芜和民怨沸腾。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柞、巡抚王登联名上书反对,鳌拜大怒,硬逼康熙同意处死三人,但未能得逞后,竟矫旨将三人绞死。

索尼看到鳌拜如此跋扈,深感愧对先帝的重托而又无能为力。因此在康熙14岁时就多次上书要求康熙亲政,以削夺鳌拜的权力。

康熙得到祖母太皇太后的允许,按照祖制遂于康熙六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康熙亲政前,索尼已去世,鳌拜的野心进一步膨胀,想越过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占据索尼的位置,进而成为宰相,更加大权独揽。于是,他拉拢苏克萨哈推荐他,遭到拒绝,旧恨新仇使鳌拜立意除掉苏克萨哈。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一伙,为了免除杀身之祸,欲激流勇退,故上书请求去守候先帝陵寝。康熙不理解苏克萨哈的行动,一面派人去询问原因,一面请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鳌拜怕苏克萨哈要求一旦获准,自己也要效仿他交出辅政大权,便给苏克萨哈罗织罪名。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鳌拜的操纵下,奏请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收到奏章,康熙十分震惊。他认为苏克萨哈是前朝重臣,又勤勤恳恳辅佐七载,怎么处死。他当即召见议政王杰书和鳌拜、遏必隆等人,指出复奏有误。康熙不允鳌拜所请,鳌拜恼羞成怒,瞋目挥臂,连日在金殿上强奏“施威震众,高声喝问”。他的党羽们也为虎作伥.终于威逼年少的康熙下了绞死苏克萨哈的命令。面对鳌拜的步步进逼,康熙已经忍无可忍了。但康熙深知鳌拜党羽众多,势力很大,加上他是武将出身,有一身好武艺,不是轻易能制服的,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于是,康熙每日佯装与一群少年侍卫练习摔跤,嘻戏玩耍,从来不过问朝政。一天,鳌拜仍大摇大摆地走入皇宫时,康熙突然命少年侍卫们捉拿鳌拜,鳌拜大吵大闹,企图挥拳顽抗,结果被摔跤少年们一拥而上、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然后,宣布了鳌拜的30条罪状,把这个老奸巨滑的权臣革职软禁了。一个16岁的少年,利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干净利索地清除了亲政后最大的政治障碍。

康熙还依据罪行轻重惩处了鳖拜的党羽,罪大恶极的济世等人被处死,其余的被革职降级。与此同时,受鳌拜诬陷的苏纳海等人得到了昭雪。苏克萨哈的后人承袭了他的爵位和世职。康熙对各级官员大规模进行了调换,并下达了《圣谕十六条》,意在刷新朝政,彻底清除鳌拜的恶劣影响。

年仅16岁的康熙在战胜鳌拜集团的斗争中,显示出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力平三藩收复台湾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番考虑,将当务之急的治国大事列出,然后亲自书写了“三藩、河务、漕运”的条幅悬挂在宫中柱子上,以随时提醒自己。由此可见解决三藩是康熙朝夕不忘的首要大事。三藩是指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个藩王,他们分别盘据在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三藩王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兵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和耿仲明也分别被授予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封号。三藩分别专制一方,与清廷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康熙继位之后,中央即开始逐步削减三藩的权势.做撤藩的准备。

尚可喜因为年老多病,已把藩事交给儿子尚之信主持。在二年(1673)春上书,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请令其子尚之信袭封王爵。早已有撤藩打算的康熙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兵士划归广东提辖管制。消息传来,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爵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惊恐不安,他们独霸一方的幻想破灭了。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

康熙召集了众臣议定撤藩之事。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有的认为云南、福建等地匪患未除,不宜撤藩,有的认为撤藩以后兵士需要安排,花费巨大。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20岁的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做出了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外。”他指出,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形成气候。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虎成患,危害天下。于是,康熙派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史部待郎陈一炳赴福建,催促办理撤藩事宜。

吴三桂当年为报家仇放清军入关屠杀农民起义军,使清兵得以长驱直入。他降清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吴三桂利用独占一方的特权,招降纳叛,横征暴敛,不断扩充实力,在三藩中势力最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以藩府名义任命的官员,吏、兵二部不得干预,他推荐的被称为“西选”的官员遍及天下。凡要害地方,他都千方百计安插进自己的死党。吴三桂属下有53佐领、士兵1.2万多人。每年朝廷向吴藩支付的俸饷就达900多万两白银。吴三桂还自行征税、开矿、铸钱,与西藏互市茶马,聚敛财富,秣马厉兵。诡计多端的吴三桂在加紧准备叛乱的同时怕露出马脚,遂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做出安于享乐、胸无大志的样子,暗中加紧操练军兵,待机而动。

康熙十二年(1673)冬,吴三桂认为时机已到,联合尚、耿二藩以及台湾的郑经武力反清。自封为“兴明讨虏大将军”,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公开叛乱。

吴三桂公开叛乱后,他分布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举朝震惊。原来反对撤藩的人乘机抵毁,认为吴氏叛乱是撤藩引发的。大学士索额图竟要求杀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谢叛逆。年轻的康熙皇帝临危不惧,严厉驳斥了这些护藩的论调。他说:“三藩心怀不鬼,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

康熙决定出兵平叛,并为此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首先,命先锋都统硕岱率清军兼程前往荆州,进驻常德以遏叛军。时叛军已进湖南,荆州震恐,康熙又派三路大军日夜兼程,赶往荆州。荆州位居天下之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康熙派重兵驻守,遏制叛军北进之路,是稳定战局的重大决策。为了能使援兵及时赶到,康熙又在山东兖州、山西太原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兵力、秣马以待。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二十七日,颁布诏书,声讨吴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亲王爵位,表示武力平叛的决心。四月十三日。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处绞,以打击吴三桂。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受吴三桂煽动,据福建反叛。江西地处两叛军集团夹攻之间,形势危急,康熙调兵遣将,力挽危局,命安南将军额附华善守京口(今江苏丹徒),定南将军希尔根赴江西,杨威将军阿密达镇江宁(今南京),平南将军都统赖塔去杭州,平寇将军根特巴鲁援广东,镇东将军喇哈达驻江南以保护东南财赋重地。细致而周密的举措,避免了吴、耿会师江西危局的出现。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陕西绿营兵提督王辅臣发动叛乱,此时京师已无兵可调,形势危机。康熙采纳华善的建议,提高绿营兵的地位,授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委以收复王辅臣,总督不得节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后王辅臣投降,西北局势趋于稳定,为平定三藩之乱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