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实用手册(生活必备丛书)
3102900000007

第7章 消化系统疾病(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持续侵袭而发生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或萎缩性病变。本症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萎缩、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

慢性胃炎的诱发病因常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进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药物;细菌感染;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低下及营养障碍,导致慢性炎症;胆汁返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

慢性胃炎患者在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亦可有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腹疼痛。并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及嗳气等。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上述症状外,可伴有疲乏、痞满、贫血、腹泻、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轻微压痛,萎缩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肤黏膜苍白及舌光滑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饮食疗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疗措施,饮食宜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进食应细嚼慢咽以达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药物、戒除烟酒、治疗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②对症治疗:腹痛时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本辛15毫克,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较高者可用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或碳酸钙05克,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盐3~5毫升,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贫血时可口服铁剂及肌注维生素B12。胃镜下有胆汁返流时可用胃复安(灭吐灵)10毫克,每日3次。

③抗菌治疗:适用于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链霉素025克,每日4次;痢特灵01克,每日3次;甲硝唑025克,每日3次;呋喃唑硐01克,每日3次。可选择其中1~2种服用。

(2)中医药治疗。

①脾胃湿热:胃脘胀痛明显,嗳气,嘈杂,口中黏腻,或口苦口臭,大便不畅,胸闷痞塞,纳差,食后胀痛痛甚,舌质稍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清热泄浊、和胃消痞。

方药:苍术、厚朴、藿香、木香、半夏、陈皮各10克,檀香、砂仁、甘草各3克,白豆蔻5克。

②肝胃蕴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和胃、泄热止痛。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

③肝胃气滞: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呕吐,有时泛酸或苦水,心烦易怒,大便不畅,或便溏或便秘,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成药: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④脾胃阴虚: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咽燥,胃中嘈杂灼热,大便干结,食少,纳呆,乏力,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治宜养阴益胃。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

⑤胃络淤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斑,脉弦涩。治宜活血通络、化淤止痛。

方药:炒五灵脂、当归、红花、柴胡各10克,三七5克,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枳壳、川芎各6克。

⑥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呕吐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温中、健脾和胃。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甚至胃壁(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的急性炎症。本病的主要病因为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急性内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临床一般以急性单纯性胃炎较为常见。

本病的症状因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吐血、便血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并酌情短期禁食,或进流质食物。急性腐蚀性胃炎除禁食外,还应适当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饮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内因,即积极治疗诱发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应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疗,控制感染,卧床休息等。

②抗菌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有严重细菌感染者,特别是伴有腹泻者可用抗菌治疗。常用药:黄连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氟哌酸01~02克口服,每日3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据全身感染的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急性化脓性胃炎,应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疗。急性腐蚀性胃炎亦可选用抗菌素以控制感染。

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吐泻严重及脱水的病人,应增加病人饮水,或静脉补液等。

④止血治疗:急性胃炎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属危重病症,可予冷盐水洗胃,或冷盐水150毫升加去甲肾上腺素1~8毫克洗胃,适用于血压平稳,休克纠正者。对出血量较大者,适量输血。

⑤对症治疗:腹痛者给与解痉剂,如颠茄8毫克。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安5~10毫克,或吗叮林10毫克,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外邪犯胃:发热恶寒,胸脘闷满,甚则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泻泄,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

②饮食停滞: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后症减,泻下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

中成药:加味保和丸。

③痰热内阻:脘痞恶心,吐泻频作,其气臭秽,心烦口渴,还可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中成药:加味香连丸。

④淤血阻络:胃脘疼痛频作,持续不减,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中成药:云南白药。

胃下垂

本病是指站立时胃位置下移,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形者,其发病与膈肌松弛有关。

以往生育过多的妇女和无力、瘦长体形的人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卧床少动者,往往因腹肌张力下降、膈肌吊力不足和胃肝韧带松弛而引起,常伴全身脏器下垂。

轻度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可出现上腹不适、易饱胀、痞满、嗳气、厌食、恶心、便秘等,有时腹部有深部隐痛感,常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症状加重,平卧后常可减轻。也可伴有全身脏器下垂的表现,或晕厥、心悸、低血压。

具有以上典型症状,加上检查时出现以下结果者:如饮水超声波试验发现胃下缘移入盆腔内,X线钡餐检查发现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下,无张力型胃,十二指肠第二部位于幽门管后面,球部向左多等,其中一项存在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是积极治疗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加强体质锻炼和腹肌锻炼,增加腹肌力。对于出现嗳气、腹胀、腹痛、厌食、恶心、便秘等症状时,应对症处理,可用中药辨证施治及体操疗法。

一般来说,胃下垂预后良好,但可因患者体质、慢性疾病的程度及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慢性胃扩张、胃扭转、直立性晕厥、心悸、低血压等病症。

食管炎

食管炎是食管黏膜发生炎症而溃烂的疾病。由于食管黏膜有极强的防卫能力不容易溃烂,而此病能够使这个黏膜受害,说明情况很严重。

食管炎有由机械和化学刺激而突然引起的急性食管炎,以及多发病于嗜酒和吸烟人的慢性食管炎。此外,作为特殊的食管炎有反流性食管炎和腐食性食管炎等等。

(1)急性食管炎。一般由胃X线摄影、食管镜检、手术后插入的胶管以及误吞的鱼刺等所引起的机械刺激,以及酒喝得过多的化学刺激等所致。此外,还有特殊的由伤寒等严重传染病和晚期癌等疾病使食管壁腐败的急性食管炎。因食管镜检和鱼刺等损伤了食管壁以后,细菌由损伤部位进入,从而使食管周围以及整个纵隔发生炎症。

一般较轻的急性食管炎在消除机械刺激或者化学刺激之后,通过禁食或者摄取流食,使食管得以休息便可痊愈。

(2)慢性食管炎。若用食管镜观察,连续几十年天天晚上喝相当量的烈性酒的人的食管,可见整个黏膜肿胀,多处剥落而出血。即使食管炎好转,可由于刚刚开始好转每天晚上又喝酒,也就没有彻底痊愈的可能。同样,如果继续摄取刺激物、热的和硬的食物等,也可导致慢性食管炎。患者可有胸骨后方疼痛、异物、灼热、烧心等症状。

慢性食管炎患者首先要使食管休息,消除病因(如戒酒和刺激物等),以流食、软食为主,以保护食管黏膜。也可内服药物。

(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液和肠液在食管中反流,消化了食管壁而使其溃烂的疾病。

在因胃癌和胃溃疡而切除了贲门部以后使食管和胃,或者食管与肠相连,这样就破坏了贲门部防止反流的功能,使胃肠的消化液反流而导致严重的食管炎。此外,在老年人中,也有因横膈膜疝等疾病而引起。特别是夜里睡觉时,因重力关系容易引起倒流而出现强烈的疼痛、烧心和灼热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夜里睡眠时可将上半身抬高,不要过食和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连续服用黏膜保护剂。

在进行贲门切除后,食管和胃吻合(即缝合)时,因神经作用有时会使胃的出口(幽门)继续痉挛。为了防止这一点,一般要同时进行幽门成形手术。否则就会使胃液和食物在胃中积存时间延长而导致反流。

除了手术后引起本病,如果有横膈膜癌等异常,也要进行治疗。另外,由胃酸过多引起的患者较多,可同时服用抑制胃酸的抗酸剂和食管黏膜保护剂。

(4)腐蚀性食管炎。是由于误服药品,或者是为了自杀而服用烈性药物,而使食管受伤溃烂,以后引起严重痉挛的疾病。

在喝了强酸、强碱后就会引起该病。喝的量大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死亡。而且即使抢救过来,也会留下严重的食管狭窄,有时连水也难以吞咽。

当不幸喝了上述药品以后,应立即去医院服用中和剂或解毒剂进行急救。但在到达医院之前,要让患者大量喝水或者温水以稀释药物使其流出体外。也有的外行者打算中和药物,但结果却让患者喝强酸和强碱反而加重了病情。

对已经引起食管狭窄的患者,首先可向胃内插入胶管以补充营养,然后再进行各种扩张疗法或者将狭窄部分切除。然后进行肠移植术进行食管再建。

黄疸

黄疸是指血中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高,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现象。临床上常以巩膜和皮肤发黄,或尿呈浓茶色而被发现有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不超过18毫摩尔/升(1毫克/分升),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尚未能察见巩膜、皮肤黄染,称隐性或亚临床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和体征。按黄疸发生的机理,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由各种急、慢性血管内溶血所致。其黄疸的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常为轻或中度增高,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强阳性,胆红素阴性。

肝细胞性黄疸由各种原因使肝细胞受损所致。其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增高,占30%以上,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亦为阳性,常伴有肝功能试验异常,特别是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梗阻性黄疸由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所致,特别是肝外胆管被各种病变阻塞。其黄疸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甚至高达60%,尿内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消失或减少。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多因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发生先天性缺陷,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或结合胆红素增高的各种综合征,这些先天性黄疸多有一定家族史,除黄疸外,其他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往往需作肝活检来确诊。

在出现黄疸时,首先要弄清其性质、程度、原因、障碍的部位等,进而检查全身状态有无合并症,再进行适宜的治疗。通常治疗分外科疗法和药物疗法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