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国难开始,国内外各方面抗战力量就开始不断分化角逐。蒋介石一方面和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进行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之争,另一方面对日本消极抵抗,不断签订妥协退让的停战协议;同时却组织精兵强将几次“围剿”中共红军,迫使红军长征,转入西北地区。与此相反的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一主张的提出不但符合民族革命的潮流,也激发了广大爱国人士的热情。不久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了。
蒋介石政府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但和共产党、和人民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也引发了党内纷争。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我跟蒋介石的冲突,没旁的,就是这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的冲突就是在这一点上。”可见,在对内对外战争上,张与蒋早有分歧。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形下,12月8日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密商,决定扣留蒋介石,强迫他答应抗日。
我们无法揣测当年的密商是如何的危险,也无法分辨如果没有第二天的激烈对抗,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我们只能够遥望历史的背影,然后记下一段段故事讲给后人听。
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一万多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游行队伍从西安步行至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听到消息打电话给张学良让他制止,如学生不听,格杀勿论。请愿学生的悲愤陈词感动了张学良,一腔爱国热忱就此熊熊燃烧。他当即对学生保证,一定抗日,一周内用行动证明。三天后,在中国古都爆发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它不但代表了国民党高层中的进步力量对抗日的决心,也印证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
事件爆发后,国内外各政治力量纷纷表态。日本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趁火打劫。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失去在华利益,一再声言和谈,主张蒋介石妥协。国民党各地方军阀为了各自权益立场各不相同,意见产生分歧。而中国共产党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决定以民族利益为重,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避免中国陷入大规模的内战中。
10天后,宋子文和宋美龄从南京匆忙赶到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并会见了蒋介石。经过两天的谈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六项协议,中心议题就是:“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今天,我们只能简单地陈述这一历史事件,至于当年的惊心动魄和剑拔弩张,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东北军中主张抗日的军长被杀,内战的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多方斡旋,巩固了红军、东北军和十七军的团结,才基本保住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跨越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个分属不同政党、持不同政见的人,却产生了“英雄惜英雄”的感慨。不得不承认,民族存亡的时刻,张学良等人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没有“西安事变”的爆发,也许就没有中国全面抗战的到来,没有和平解决的成果,就没有后来相对稳定的统一战线。
经过“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共同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共御外侮的民族大团结。虽然蒋介石曾经制造了试图分裂统一战线的“皖南事变”,但是,抗日高潮已经在全国掀起,任何内乱都会遭到全国人民的谴责。在中国共产党的奔走和协调下,抗日统一战线终于保持到抗战结束,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被关押,1946年被秘密押至台湾。然而,张学良被幽禁的生活没有结束而且更加艰苦,由于远离城镇,购物困难,只能自己种点青菜、养些鸡鸭,勉强维持简单的饮食,自己缝制衣被抵御山中难耐的严寒。英雄的寂寞和孤独,与中国抗日的狂潮,这一静一动之间,历史迅速地滑过。岁月的风尘难以掩盖抗战成功的喜悦,却深深地隐匿了一个将军舍己为国后的苦闷余生。
民心的胜利
到北京旅游的朋友们不会漏掉一个地方,那就是天安门。哪怕只是路过,人们都希望能途经长安街,去领略一下它的雄伟壮丽。因为天安门和北京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天安门又和别的地方不一样,那就是它不仅承载了历史,还有一个国家的希望。
北京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有的建筑遗留至今,使现代的人们从断壁残垣中,感受历代的风雨沧桑、政治得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北京这座古城得以名扬世界。元朝时期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为明代始建天安门提供了历史范本。
天安门在明朝被称为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不过历史终究是历史,受命于天、万世为尊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在摧枯拉朽中站立了起来。神圣威严的宫中乐曲随着时间渐渐淡去,而大气磅礴的现代诗词则伴着枪炮声而更加明晰,之后那声响亮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在天安门城楼响起,让世界为之瞩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但是公开发表却是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毛泽东前去参加重庆谈判期间。那时柳亚子曾赠诗给毛泽东,《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在10月7日亲书回赠给他的诗词,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词风之大气磅礴与抗战胜利的气氛相得益彰。
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从这一天起,中国结束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但是,事情并不一帆风顺。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命运又走到了重要关头,中国的内部仍有矛盾,亟待解决。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以极大的诚意提醒蒋介石:“在中国与全世界,一个新的时期,和平建设的时期,已经来临了。”那时中国共产党的口号就是和平、民主和团结。而这一切毫无疑问获得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拥护。中国人民饱受长时间的征战之苦,终于想休息休息了。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却逆民心而动,接下来的历史没有让中国人看到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等来的却是长达三年烽火连天的内战。起先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成了国民党拖延时间布置军事要塞的幌子。
蒋介石的内战阴谋已经完全暴露,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变,挺进大别山,扭转内战的局势。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相继打响。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标志着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元旦,处于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宣布下野,此后代总统李宗仁企图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告诫与鼓舞中,于1949年4月21日,发动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1949年12月,蒋介石带着自己的残余部队从广州逃往台湾。
综观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最终的胜利,是因为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当南京政府独裁专制下的官员们忙于车子、票子等“五子登科”的名利时,百姓的生活却是贫困潦倒。通货膨胀下,曾经能买一头牛的纸币甚至连一盒火柴都买不了的时候,当大批的农民在饥寒交迫中流离失所的时候,南京政府对这一切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的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使新解放区的1亿农民获得土地,农村掀起了农业生产的热潮。翻身得解放的人民群众纷纷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可靠保证。此外,中共领导下的国统区民主运动不断
高涨,但是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与各民主党派断然决裂,这反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可以说,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美蒋反动派处于全民包围之中,最终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所吞没。
连年战事终于完结,久违的和平和宁静再次降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毛泽东站在承载了漫长历史的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刻,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多少为未来、为尊严而战的生命的逝去才换来那一刻的欢呼。广场上人山人海,天安门前人声鼎沸,百年的伤痛终于消逝,剥削者和帝国主义从此烟消云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屈辱都被雪洗。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在走来。广场上的和平鸽稳稳回旋,传来的鸽哨声悠扬而美好,仿佛告诉人们,我们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人口占到世界1/4的大国开始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