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3105200000005

第5章 结婚老风俗(5)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秋桂香浓月圆花好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洞房情恰志合道同

云拥妆台和风正暖节育人家喜随春至

花迎宝扇丽日方长晚婚夫妇福与日增

祖父母房门用联

堂上欣享老来福家庭有幸孙娶媳

阶前喜现孙庆婚宾容尤欢子作翁

子作阿翁舒晚景翁姑表率勤为首

孙为快婿慰余年儿媳承欢孝在先

门书喜字乾坤大子作公翁舒美景

象到新人日月长孙迎玉女度良宵

我爱媳贤媳爱我孙儿完婚合家喜庆

宾来宴乐宴来宾宾客酌酒满座欢腾

子女完婚合家喜庆男婚女嫁处处从简

亲朋尽醉满座欢腾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父母房门用联

幸逢吉日办婚事含笑欢迎宾客至

巧遇良辰会亲朋吹箫引得凤凰来

喜看凤侣谐欢日银镜台前人似玉

恰是风华正茂时茜纱窗下语如诗

成全儿女终身事喜做公婆偿夙愿

了却父母一片心欣看儿女结良缘

礼乐于今歌大雅桃李飘香满门喜

儿郎从此建新家媳儿恩爱百岁欢

吉星在户焕喜气高堂父母同喜日

良友临门辉锦堂雅座宾朋共贺时

兄弟房门用联

谢我亲朋来燕贺完聚弟邀千里风

为余合弟结鸾俦勤劳兄听五更鸡

勤劳致富须共勉弟媳贤慧春在户

和顺持家贵相帮妯娌聚和喜盈门

兄结良缘遂意愿弟恭兄勉家室好

弟怀远志振家声夫唱妇随爱情深

兄沾春意摇花影兄持昼烛招红影

弟感诗情溢酒香弟阅诗书伴绿窗

多谢亲朋来燕贺戚友咸夸新嫂好

喜期胞弟结鸾传乡邻皆道小姑贤

姐妹房门用联

互谅互帮春永驻互帮互学生活好

同心同德乐无穷相敬相亲日子甜

哥结良缘妹欣喜弟余得遂三生愿

嫂怀淑德姑笑颜姐我应知四美篇

姑嫂称贤赢美誉兄结鸾俦门结彩

公婆得意坐春风妹迎凤嫂户迎春

客房门用联

笔墨抒情娱岁月两袖清风书作伴

诗书有意度春秋一窗明月酒为情

房前奏乐迎宾客文明诗友房中客

门外吹笙引凤凰远戚近邻座上宾

入目风光今胜昔桌上奕棋争胜负

舒心景色去还来房中雄辩论兴衰

厨房门用联

称心美眷人人喜妙手调羹能适口

适口佳肴个个夸奇缘配偶自欢心

厨内精心调五味厨中妙手调美味

堂前聚首会三亲席上金盘散奇香

厨内青蔬酬上客五味烹调香千里

堂前珠履看新人三鲜蒸炸乐万家

门迎淑女厨添味天庭借得瑶池酒

酒宴佳宾盘有鱼江里捧来汉水鱼

各地民间婚庆风俗

潮州婚歌

潮州婚歌是粤东潮州一带的民间婚姻风俗。每逢新娘出阁的时候,都要举行踏火烟的仪式,然后从厅堂又进内房,在这个仪式举行的时候,就须有人在旁诵唱颂歌的歌辞——踏火烟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

民间春节元宵节之际,潮汕有看新娘风俗。新娘装扮一新,头戴龙围凤冠,梳板刀髻,现代改为戴文明冠,身着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厅堂让人观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做诗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脸。所谓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内容,也有做诗者作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诗。伴娘一般不让新娘露脸,只是敬烟敬茶,请做佳句婉转调和;如果调和不了,那么专吃这碗饭的喜娘(又称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领,做诗“回敬”,往往反令做诗者败北。

这些喜娘是民间诗界的老将,吃惯千家万户饭,是牛角越尖越敢过岭的人,往往有赢无输。也有做诗者是故意弄的,做“四句”时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面似桃花红,在家尚会交掺人。”这“交掺人”三字,潮俗有两种含义:一是能联系人团结人属褒义。一是与人搞不正当关系属贬义,当喜娘听到这种疑句时,立即警惕准备回击,忽又听唱道:“所掺同寅好姐姐,学文学武学针工。”便装笑脸敬茶。还有先念二句好句稳住喜娘然后做诗的,如:“新娘娶进来,十年生九个。”这“十年生九个”,对于喜欢千子万孙的人来说是不嫌多的,故也以为是妙辞。如果唱道:“五个抽鸦片,四个赌纸牌。”做诗者唱后拔脚即溜,这时喜娘也有不客气的,会咒骂起来的。戏语伤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谴责。如果做诗者乘机讽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斗歌。民间俗称斗邪歌。

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是广东侨乡一带早先流行起来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在海外谋生的华侨男多女少。已届婚龄的青年男子,若要娶个相同种族的配偶在国外生活,只能回国或向港澳方面物色,加上当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费用,过埠新娘便应运而生。过埠新娘的相亲是通过书信进行的。由某方的亲友做间接介绍,男女双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期照片各一张,并附上各自详细的身世资料(包括家庭状况、简历等),待双方互感兴趣后,才做进一步的书面接洽,直到议论婚嫁的条件。至于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后才能下结论。

一旦婚约议成,男方便要汇寄聘金和旅费并且代为办好侨居地的入境手续,通知女方按时起程到国外成亲,这便是过埠新娘了。到后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过埠新娘的议婚形式也有了变化,多由男方由国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待物色到满意的对象后,经过短期交往,谈妥条件办好手续,便先行离开。然后女方才带着嫁妆出国去做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也并非只向国外输出,在香港输入的过埠新娘也有不少。较早出现的是从泰国而来,她们多是在抵达香港后,才通过职业的婚姻经纪人找到那些急于结婚而手上又有一笔存款的单身汉。双方通过接触后,若有意便可立即议价成交,结为夫妇。

这种过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国话,到香港也只是为了谋求生计,所以在婚后也有突然失踪的。此外,还有一种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渔民在我国沿海一带所娶的妻子。婚后新娘下船助夫捕鱼,回到香港后因领不到香港的身份证而不能上岸,只好日夜留在渔船上,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

潮阳婚趣

广东潮阳民间女子出嫁,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一些是饶有趣味和颇具特色的。比如:

吊猪

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督的潮阳县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是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如遇“罗猴”,猪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

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吊在载新娘的车上。

泼水上轿

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娘家亲人对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坐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

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粤东婚俗

过去,聚居粤东的饶平人嫁娶,一般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这种婚姻习俗的繁文缛节中,却包含着追求幸福、繁衍嗣续、悦亲睦邻等美好祝愿。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就是她们向父母表示争取自己选偶权益的时机。她们跑到菜园里,将嫩生生的芥菜,俗称“大菜”做坐垫,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女婿。

如果做父母的着急子女的婚配,那就须向别人家讨求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索,被求的农民自会慷慨相赠,带回家门口时须念念有词:“阿奴个姻星浮了。”倘使女儿的婚事屡议不就,做母亲的就要将一根扫帚草编入女儿的辫子里,一边暗暗祝诵:“编扫帚草,出门人抢走。”

相亲时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场,多半倒是由父母或亲属代为目测。当相亲而又双方同意之后,男家就须择日送聘金聘礼。而女家回赠的礼物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断的猪肉,美其名为“二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之意。新娘临近出嫁前须择日沐浴更衣,这时又有一番讲究。浴盆中须放入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洗浴完毕让新娘坐在浴盆里吃下两个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运带走,今后全赖自己到夫家开创新局面。

新娘离开娘家时还要大哭一场,以表对父母的孝心和对诸手足的骨肉情深。如果新娘乐而忘哭,那么伴娘就会偷偷拧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当然就照哭如仪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谓白餐日,只需在花轿前挂上一小块猪肉,白虎得到贿赂自然就不会来扰乱了。实际享用这一“赂物”的却是扛花轿的轿夫。

新娘上轿后须喷红花水以驱除邪气,下轿后须跨过一束点燃冒烟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孙的效果。引导新娘完成婚礼的是亲属中一位有福气的长辈女性。所谓有福气指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德高望重等。

拜堂后的礼节,似乎是对这种非自由恋爱的婚姻加以补救的措施,使这对此前很少接触甚或素昧平生的新人,获得一点类乎强制的调情,那对于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礼教,实在颇有讽刺意味。这类事情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气者喂之,并且各自只吃了半碗之后,交换剩余的饭吃下。合卺之际新婚夫妻坐于床的两端一块儿吃合房圆。

迎新郎与摆礼

所谓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时必须由新娘领着七个未婚姑娘去迎,当地人称之为七巧搭桥渡双星,这个风俗在秦岭巴山地区颇为流行。迎新郎的礼仪十分简便。到男家里之后一切由新娘出面操办。如劝慰男方的双亲,接收和清点陪嫁,邀请新郎娘家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还要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新娘这样说道: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样件件;

虽不够如意却也不失体面;

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评点!

接着新郎的父母接着说:

山高水不断开亲整一年;

花红绿叶垫儿媳操心又花钱;

礼物整洁美好儿子福分不浅;

有啥不周不到请大家多多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郎迎进女家。举行过结婚仪式之后,迎亲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拥进洞房。

南阳“悄婚”

我国广大农村结婚仪式都是热热闹闹的,可是在河南南阳,却有一种特有的婚俗——不贴喜联,不请客,不用花轿,不请乐队,不放鞭炮,而且都是在夜间不加声张悄悄地迎接新娘过门。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掌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后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是个横征暴敛嗜杀成性的残酷暴君,而且是个道德沦丧寡廉鲜耻的花花太岁。他一接位就在南阳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内建起一座高达数丈的假山,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乐,荒淫无耻,无所不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饭饱之后,东张西望,指指点点,只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轿娶媳妇,或听到喜乐他便指使爪牙马上把新娘抢来享受初夜权。就这样,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在夜间结婚,而且悄悄地进行。时间久了便相沿成习,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婚礼挂门帘

在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带流传着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包称作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挂门帘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日常用品、五谷种子、工艺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孩儿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们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孩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孩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下嫁藏王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

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