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1)
3105700000001

第1章 爱因斯坦(1)

1.困惑少年沉默不凡

1879年3月4日,在德国南部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里,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此降生了。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里,父亲希尔曼和蔼慈祥,母亲波林温柔贤惠。

在小爱因斯坦出生不到一年的时候,父亲经营的小电器行开始不太景气了,叔叔雅各布建议他们一家搬到慕尼黑去。

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希尔曼携带爱子在1880年搬到了慕尼黑。在慕尼黑,希尔曼和弟弟雅各布合办了一家电器工厂,工厂的生意开始时比较顺利,全家人的生活很富裕。爱因斯坦两岁时,妈妈又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妹妹,叫玛雅。

父母常带爱因斯坦兄妹到郊外幽静的山村中游玩。小爱因斯坦对大自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的目光,他的心,都被大自然深深地吸引着。

小爱因斯坦虽然很孤僻但对音乐却有着特殊的兴趣,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爱思考的孩子,他常常一个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想着什么:比如树叶为什么动?风从哪里来?神秘的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小爱因斯坦6岁这一年,父母准备送他上小学。小爱因斯坦兴奋极了,他兴高采烈地整理着自己的书包,把文具一遍遍地摆好,又拿出来,然后再摆好。

一天,父亲希尔曼给小爱因斯坦带回一只罗盘,一只小小的罗盘,引发了小爱因斯坦无限的联想。他问了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罗盘针总指一个方向……也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罗盘,小爱因斯坦开始了他的思索,他执着地探索着、追求着大自然和宇宙的奥秘。

本来希尔曼夫妇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祖先几代下来,已经因为长久居住在非犹太人的聚集区,被那里的原住居民给同化了,他们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是犹太人了。在慕尼黑,宗教气氛是很浓厚的。

人们把自己的孩子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送到不同的宗教学校去上学。按理说,爱因斯坦应该去犹太教教会学校去上学,但是,因为希尔曼家族的宗教观念不是很强,同时,他们住的地方离犹太教会学校又太远,所以,小爱因斯坦被送到一所天主教小学上学。

在学校里,按照政府的规定,学生要接受宗教教育。回家以后,父亲又给他请了一名犹太教老师,教他犹太教教义。在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里,两种教义都扎下了根,这也是他善良、包容的主要原因。

虽然爱因斯坦自己对宗教没有任何偏见,但是,宗教的偏见却从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给他带来了苦恼。在学校里,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是犹太小孩,又因为他性格孤僻,不合群,所以,他总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思索着。小爱因斯坦常被许多问题困扰着,无论爸爸怎么说,他还是不能理解。同是德国人,为什么要分那么多种呢?

小爱因斯坦开始对这种互相仇视的教义产生了憎恶,为什么?为什么德国人就可以这样骄傲?在学校里,爱因斯坦显得更加孤寂。

不管有多么重的学习压力,儿童时期的孩子的生活也应是五彩缤纷的,但是爱因斯坦却十分沉默,即使别人拉他出去玩,一会他也会回来,因此,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木头”。一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爱因斯坦并没什么特殊的表现,成绩平平。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林是位音乐天赋很高的女性。在家里,母亲在晚饭后经常弹奏几曲钢琴,优美的旋律在房间里回荡。每当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就会来到妈妈后面,专注地听着。

波林见此情景,也希望儿子能从音乐中寻找到美,完善自己的性格,加强自己的修养。

于是,波林就给爱因斯坦请了一个家教,每天晚上教一个小时。老师非常认真,他十分严厉地教爱因斯坦反复练习指法。可是爱因斯坦讨厌这种枯燥的练习方法,但他的父母却坚决让爱因斯坦学下去,并且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第二年,希尔曼夫妇也觉得不应该勉强小爱因斯坦了,于是,他们决定改变主意,让他学习小提琴。小爱因斯坦这一次像是找到了感觉,他开始主动、积极地练琴。而且,因为他有一些音乐基础,进步也非常快。从此,小提琴伴随着他的整个生命过程,直到他去世。

当爱因斯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路易波尔德中学。

在中学里,用的全是灌输式的教学法,学校和老师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喜欢这种方式,只是一味地讲。虽然是在学校里,却像军营一样十分重视军事训练。爱因斯坦十分生气地说:“以前觉得小学老师像上士一样,现在,我觉得中学的老师像是中尉。”在这样一所兵营一样的学校里学习,爱因斯坦感到压力大极了。

有一天,叔叔雅各布来看他,见他这样闷闷不乐,就给侄子讲了有关毕达哥拉斯的一些事情,爱因斯坦听得十分认真。

随后,雅各布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并对爱因斯坦说:“在直角三角形里,有一个定理,它的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这也就是中学学到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爱因斯坦两眼放光地问道:“是真的吗?”

雅各布见侄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故意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证明一下嘛!”

雅各布走了之后,爱因斯坦下决心一定要证明出这个定理。他开始反复地思索,不停地在纸上画着、写着。已经是深夜了,母亲波林不忍心看着儿子受折磨,就说:“阿尔伯特,证明不出来就算了,明天去问叔叔吧。”

“不,妈妈,我一定能证明出来的。”爱因斯坦头也不抬地继续他的证明。

过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一声欢呼:“我做出来了!”

波林也为儿子感到高兴,世界上的大数学家证明出来的定理,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竟然在一个晚上就证明出来了。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对数学像着了迷一样,他不仅学习中学的数学,还把大学的高等数学也自修完了。几何和数学的奇妙深深地吸引着爱因斯坦,他觉得,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

从此,爱因斯坦开始踏入了数学的殿堂,这其中,除了叔叔雅各布经常带给他一些几何书外,还有一个人对爱因斯坦学习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

塔尔梅每周四都到爱因斯坦家里吃饭,他在大学里学医学,生活困难,依靠社会各界的资助生活和学习,爱因斯坦家就包下了他的几顿饭。塔尔梅十分喜欢小爱因斯坦,同时,也对他超人的求知欲感到吃惊。塔尔梅不仅给小爱因斯带来所读过的书,而且,只要小爱因斯坦有什么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

就这样,在叔叔雅各布和塔尔梅的帮助下,小爱因斯坦竟自学起了微积分。小爱因斯坦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有些数学问题,不仅仅是数学老师,就连塔尔梅,对爱因斯坦的许多问题也回答不上来了。

可是,好景不长,1894年6月左右,爱因斯坦家的工厂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家里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本来很乐观的希尔曼也常常满面愁容的,雅各布叔叔也不再说笑话了。

父亲的电器工厂最终没有逃脱掉关闭的厄运。出于多方的考虑,全家决定搬到意大利的米兰去,但爱因斯坦却必须留在慕尼黑,因为他快中学毕业了,而且只有拿到中学的毕业证书才能上大学。不久,全家人搬走了,只留下阿尔伯特一个人住在出租的房子里。

本来就性格孤僻的爱因斯坦,这下就更加孤单,更加不愿意和人交往了。学校里军营式的授课方式,枯燥呆板的知识灌输,让爱因斯坦讨厌极了,他几乎开始仇视这一切。而且他开始和学校对抗起来,这让老师和校领导大为恼火。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一边继续钻研微积分,一边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一个人孤独地享受着只有他才能体会到的快乐。

在学校里,爱因斯坦除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成绩优秀外,其他课程都不好。教导主任曾这样断言:“爱因斯坦性格孤僻,不守纪律,而且,大脑也比较迟钝,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父母给爱因斯坦来信,希望他能坚持学下去,拿到中学文凭,将来也好报考大学。在米兰的表哥也给他写信,向他描述米兰的美丽景色,因此,爱因斯坦更加向往米兰,也更加讨厌慕尼黑了。

在爱因斯坦16岁那年,他更加痛恨德国的****,也仇视学校。他没和父母商量,一个人做出了决定:尽快离开慕尼黑!但是毕业的时间马上就到了,如果现在走,就拿不到毕业证,十分可惜。而且,父母也会十分失望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设法弄到了两张证明:一张是医生开给他的,证明他有精神衰弱,需要休养;一张是数学老师开的,证明他的数学成绩已经达到大学水平。随后,他开始计划怎么跟学校周旋。

但天不遂人愿,还没等爱因斯坦实施计划,校方就通知其因成绩不好、不尊敬老师、与同学格格不入,还不遵守校规而强迫退学,爱因斯坦真的有点接受不了这个“勒令退学”的处分。

他差一点掉下了眼泪,但是,一想到马上就可以离开慕尼黑了,他的心中又充满了喜悦。爱因斯坦的心已经像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飞往了意大利,飞往了米兰。

爱因斯坦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可恶的慕尼黑!告别了军国色彩浓重的学校!当爱因斯坦出现在米兰的家门口,一家人又惊又喜。

久别重逢的喜悦过后,爱因斯坦还是小心谨慎地讲述了发生的一切事情。家里人听了,心里自然有些烦恼,但是,他们谁也没说一句责备的话。

父亲希尔曼安慰他说:“儿子,你长大了,慕尼黑的事就把它当作一场噩梦吧,关键是要考虑一下以后该怎么办。”

叔叔雅各布高兴地说:“我们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我们还是来欢迎阿尔伯特的归来吧!”

于是,一家人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

爱因斯坦十分喜欢米兰这个地方,这里气候宜人,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各种气氛也很轻松。

转眼间,爱因斯坦已经到米兰6个多月了。

但爱因斯坦也像所有的少年人一样,经常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后,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家里在米兰开的工厂也不是很景气,所以,爱因斯坦也必须要想办法谋生。母亲波林十分担心爱因斯坦,她期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前途。

但没过多久,父亲经过一番努力,给他联系了米兰国际学校。在米兰国际班,爱因斯坦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但是,这个班毕竟是暂时的,他还要想别的办法。父亲的工厂也是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坏。

父亲经常对爱因斯坦说:“阿尔伯特,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有个打算了,是去上学还是工作,你应该有个目标。”

爱因斯坦也知道父亲的艰难,他也想帮父亲做点什么,他也在暗中努力着。爱因斯坦在这期间完成了一篇关于光粒子的论文,而且,他还帮助叔叔雅各布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最终,爱因斯坦下定决心,再继续学习,经过友人建议他决定去瑞士的苏黎士大学学习。

于是,母亲波林托人向苏黎士大学推荐爱因斯坦,这所大学最终同意让爱因斯坦去参加考试。

1895年的秋天,只有16岁的爱因斯坦满怀憧憬,一个人前往瑞士。

爱因斯坦按时参加了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的考试,考试的科目很多,除了爱因斯坦成绩很好的数学和物理外,还有他成绩不好的政治学、语言学等。

终于等到公布成绩的那天了,爱因斯坦的数学和物理学考得都很好,可是,其他科目都考得一团糟,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了。

“难道我连一个学习的地方都没有了吗?”爱因斯坦伤心地自言自语道。

正当爱因斯坦不知该怎么办好的时候,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校长赫尔先生派人来叫他去一趟,校长对他十分器重,但是他其他科相差太远,即使进了大学,也无法跟上正常教学,因此校长把他介绍到亚雷小镇的一所学校再续一年中学,然后再直接升入大学。

接下来,爱因斯坦就怀着一种不知是怕还是悔的心情,来到了亚雷小镇。出乎他意料的是,这里的中学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相反,刚刚一到这,他立刻就喜欢上了这里。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镇,有山有水,景色如画。踏进中学的大门,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学校学习时对学校的感情一下子转变了。这里的教室和大学的一样宽敞明亮,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也是那么友好和温和,爱因斯坦对学校的讨厌心理消失了。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叫温德勒的教授。爱因斯坦刚一到这里,他就温和地对爱因斯坦说:“阿尔伯特,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到我家里来住吧。我有7个孩子,他们一定会喜欢你的。”

就这样,爱因斯坦住到了温德勒教授的家里。

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素质都是一流的,在这里,充满了民主和自由的空气,爱因斯坦开始喜欢学习了。

教授家里的孩子很快就和爱因斯坦成了好朋友。教授其中的一个儿子后来成了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的丈夫。

在这个小镇上,爱因斯坦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不再性格孤僻,不再独来独往,他变得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了。在学习上,爱因斯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仅数学和物理学习成绩优秀,其他学科也赶了上来。

一年以后,爱因斯坦修完了全部学业,顺利地取得了毕业证书。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按照以前的约定,决定让爱因斯坦直接进入苏黎士理工大学学习,爱因斯坦高兴极了。

就这样,爱因斯坦离开了亚雷小镇,又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爱因斯坦中学毕业后,在暑假期间回到了米兰。由于他对德国的仇恨只增不减,因此,他决定放弃德国国籍,但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后来,家人逐渐改变了看法。希尔曼为儿子向当局写了一份申请。没多久,当局便给爱因斯坦寄来了一份文件,正式声明,爱因斯坦不再是德国的公民了。

可是,放弃了德国的国籍,总要再加入到另一个国家的国籍中去呀,在瑞士,有爱因斯坦要去读书的学校,爱因斯坦决定要加入瑞士国籍。瑞士法律规定,要想加入瑞士国籍的人,必须年满24岁。于是,爱因斯坦无法立即加入瑞士国籍,他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

暑假结束以后,爱因斯坦满怀希望地开始准备去苏黎士大学。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终于圆了大学梦,进了苏黎士理工大学。爱因斯坦读的是教育系,学习数学和物理,他终于可以在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里自由翱翔了。

苏黎士是个人口不多的小城市,市区东南有苏黎士湖,湖光荡漾,波光鳞鳞,市区的建筑物更有现代化的特点,苏黎士理工大学就建在这里,它当时在中欧是比较有名气的,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

爱因斯坦像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一样,对大学中开设的有兴趣的课程都十分好奇,想多学一些东西。可是,爱因斯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决心在物理学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