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Byblos Sites
所属地:黎巴嫩
年代:公元前5000年
发掘时间:1860年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曾经在此相遇。公元前5000年,这里的海角西部有了第一个人类定居点,随后出现了早期城市结构。后来,亚摩利人用火焚毁了它的容颜,当它获得重生的时候,文明的足迹踏遍了高加索和克里特岛。可惜,喜克索人无情地扼住了它发展贸易的喉咙,然而这都只是7000年长剧的开始,这里注定是不同文明争相表演的舞台。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穆斯林、十字军、法兰克人都留下深深的足迹。直到时间走入1266年,历史的尘埃才在狂舞中落定,它默默地选择了归隐。这就是比布鲁斯。
比布鲁斯位于黎巴嫩海滨地区,和以色列的阿卡以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并列为持续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其历史可以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一批渔民群体开始在这里定居算起,数千年来,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剧。
“比布鲁斯”是希腊语,意即“书”,因埃及纸草途经此地传入爱琴地区而得名。古时候,比布鲁斯与东方及地中海各大帝国均有过密切的联系。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比布鲁斯港已凭发达的海上贸易进入繁盛时期。从地中海经过的众多船只来到这里,用黄金、纸莎草纸、尼龙和雪花石膏等换取比布鲁斯的两种著名特产﹕紫染和优质木材。尽管不断改朝换代,比布鲁斯还是保持相对的经济繁荣。它还是东方各国主要的宗教中心之一,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前来朝圣。
法国作家、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曾于1860年间对它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但真正揭开这一城市面目的是法国考古学家皮埃尔·蒙泰,他于1920到1924年间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系统发掘,后来莫里斯·迪南接下他的“衣钵”继续研究。
比布鲁斯遗址占地十余公顷。遗址中有新石器时代的棚屋,铜石并用时代的瓮葬墓,青铜时代的神庙建筑和埃及器物,以及火石刀、磨光手斧、雪花石圆珠、雕像等随葬品。同时还有城市守护神巴拉特女神庙和著名的方尖塔男神庙等神庙建筑,中世纪的城墙、十字军的城堡和教堂等各时期的遗存。其中,十字军城堡坐落在埃及法蒂玛王朝建于9世纪的一座建筑物遗址上,始建于12世纪,后来的数百年间不断进行修缮。城堡所用石材取自腓尼基和罗马的纪念性建筑物。城堡里有多个巨大的拱形大厅,从主楼的制高点可以望及全城。
迪南还发现了带有海贝壳印模装饰的陶瓶,埋在红铜时代住所里巨大的骨灰瓮和储存谷物、食品的坛坛罐罐,以及武器和珠宝。这里最早的住所只是草棚;直到公元前4000年才开始出现建有石墙的住宅。比布鲁斯有多层住宅、排水系统和城墙。由市中心开始,一条狭窄的街道曲折地穿城而过,由此街道又延伸出一条条小巷,穿梭在一幢幢住宅之间。一段26米长的城墙残留至今。城墙别出心裁地由一截截四米见方的墩柱作内墙面支撑,在朝陆地的一面把城市围住。至于朝向大海的一面,岩崖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不过迪南最大的发现是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初“方尖碑神庙”及其院落中那非凡的立石群。这些小小的方尖碑,高05米至2米,象征着一群虔诚信徒围绕在他们的神的周围,而这位神明本身也用一座安放在座基上的方尖碑来表示。带孔的青铜斧、金斧、银斧,带压花金鞘的短剑,贴金箔的青铜像,以及从这座神庙中发掘出来的其他精美祭品,都显示了当地工艺匠师们高雅的艺术情趣。
比布鲁斯是个庞大的商贸和艺术交流的中心。往东是美索不达米亚,往南是埃及,往北是赫梯王国,往西则是克里特文明。在波斯人手下,比布鲁斯成了波斯帝国在东地中海防御体系中的一个战略据点。
比布鲁斯的腓尼基人被描述为天才的木匠和象牙雕刻师,他们为所罗门神庙雕刻梁柱,用黄金和象牙把神庙装饰一新。幸存至今的最早艺术品是一些在巴拉特女神庙遗址上发现的供品,其几何图形充满新意。在线条极具装饰风格的兽形花瓶上描绘的动物形态姿势惟妙惟肖。
在比布鲁斯古城的遗存中不能忽视的还有腓尼基字母系统。为满足商人们迅速订立契约,签发货物清单的需要,比布鲁斯的缮写员们发明了一份只有22个字母的简易字母表及其书写规则。希腊人和罗马人沿用了这份字母表,并把它传播到了东西方各国,再由此演进成今日西方语言的字母,成为现代英语的重要基础,这是所有西方字母表的直系祖先。同时也对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利亚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公元前4000多年的茅舍遗址、公元前2000多年的破庙及古墓,到罗马帝国时代的剧院,这里流淌着绵延不息的历史。人们可以肆意徜徉在这座归于静谧的海港深藏的千年往事。因为比布鲁斯在文化交流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曾有人建议在该地创设一处国际中心,以促进各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1974年,教科文组织对该黎巴嫩项目给予了支持,把它列入了教科文组织哲学处的计划中,并命名“比布鲁斯国际人文学科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