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Mogao Caves
所属地:中国
年代:始建于公元366年
发现时间:1715年开始备受重视,1900年发现藏经洞
和尚乐囫拄杖西游至此,见黄沙漫漫中有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后来的法良禅师等循着前者的脚步,怀一颗虔诚之心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它为“莫高窟”。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延续了十个朝代,形成了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宝库。随着元朝后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停建并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可惜这些都逃不了被外国人掠夺的命运。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抢走约5000件。此后,日、俄、美等国也先后盗窃、破坏大量壁画经卷,敦煌一片狼藉。到了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政府才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80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20世纪初发现的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当属壁画,壁画中又以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有各种佛、菩萨、天王等的尊像画;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佛经故事画;隋唐时期兴起的宣扬极乐世界的经变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佛教史迹画,还有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画。
壁画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飞天像。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形象更为丰富多彩、生动,艺术家们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从壁画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历代各族人民的服饰特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槃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只好采用泥塑。唐代以前的泥塑在其他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显得非常珍贵。在众多的佛教造像中,有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也有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造像场面宏大、人物形象生动。
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的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遗存为研究我国美术史和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