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编成有:第2战区分为南、北两路军和预备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由傅作义担任,南路军前敌总指挥由卫立煌担任,预备军总指挥由阎锡山兼任。
在国民政府调整部署、建立战区,加强华北防御的同时,日本侵略军又加强兵力,大举进攻,华北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不待改编全部就绪,第115师主力即于8月22日由山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
征途上,副师长聂荣臻想和林彪谈谈作战方针问题。林彪低着头,默默地往前走。
八路军出师,举国瞩目。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八路军的装备差,军费少,后勤补给困难。在日军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八路军这一仗怎么打?毛泽东认为,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战斗的胜败,对全局有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要求红军指战员,第一仗“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对日本鬼子作战,第一仗应该怎么打?林彪在考虑,聂荣臻也在思忖。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聂荣臻和林彪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要到太原同阎锡山会商,让聂荣臻也暂留西安。那几天,周恩来向聂荣臻介绍了许多情况。聂荣臻感到,周恩来处理完“西安事变”,对夺取抗战胜利更加充满信心了。
晚上,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举行宴会,招待奔赴抗日前线的将军们。席间,蒋鼎文慷慨承诺:派一个专列,送将军们出潼关。
随着北平、天津的失陷,山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华北抗战的前沿阵地。山西地形复杂,日军的坦克、飞机、大炮难以发挥作用,又非常有利于八路军开展山地游击战。9月3日晚,聂荣臻同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人乘火车前往潼关,在潼关换乘木船,渡过浊浪滔滔的黄河。
在黄河对岸的风陵渡,阎锡山早已派梁化之在渡口等候,阎锡山还专门派出了由两节车厢组成的专列小火车前往太原。当时,晋北形势很紧,阎锡山觉得不同日本军队打一仗没法向山西人交待,打又没有把握,很希望八路军早上前线,接待工作也安排得较为周到。
车窗外,一片兵荒马乱的凄凉景象。山西1个月前暴雨成灾,数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从冀绥前线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和伤病员四处流浪,无处收容,更加人心惶惶。此景让列车内的聂荣臻心情难以平静。在这个只有小桌小凳的窄轨车厢里,聂荣臻已经感受到了战火硝烟。他找出一份地图,仔仔细细地察看着,仿佛在寻找大显身手的战场。
周恩来在聂荣臻身旁坐下来,问:“荣臻同志,部队要跟日本军队作战,你有什么想法?”
聂荣臻抬起头,凝视片刻,说:“前方战局发展很快,国民党军队纷纷败退。115师要做好单独进行游击战的准备。”
聂荣臻指了指地图,显得很有信心,接着说:“晋察冀绥4省交界地区山岭起伏,地形不错,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如果有战机,要好好教训日本鬼子。但我认为,同日本军队作战,不能过分依赖地形,最根本的是要发动群众。”
周恩来头一仰,哈哈哈笑起来,说:“荣臻同志,我们想到一起了。八路军尽管穿了一身国民党军队的军装,武器、弹药、给养等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也不能指望蒋介石,关键是要发动群众,八路军有了群众的支援,一切问题都好办。”
列车到达侯马车站时,第115师师部和徐海东指挥的第344旅正在车站附近集结。
聂荣臻同周恩来、张治中等人分手,回到师部。
这时候,林彪已经带着陈光指挥的第343旅前往灵丘。聂荣臻按照预定计划,带领第344旅前往晋东北。在原平东站,他们遇到了从前方溃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这些溃兵一路退一路抢东西,看到八路军开往前方,感到非常惊讶。一个国民党兵用步枪挑着子弹带和两个包裹,扯着嗓门喊:“弟兄们,想留住脑袋,就回头吧,别逞能了。日本军队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的机关枪子弹还多!”
骑在马上的聂荣臻看到这些溃兵,心中激起一股无名怒火。想起太原东站那些东北流亡学生的热情欢送,想起父老乡亲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慰问品,想起那一阵阵嘹亮的抗日歌声,心中越发难以平静。他回头说:“通信员,告诉杨成武团长,独立团立即开赴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
一场使亿万中国人民为之振奋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洛川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反复研究侵华日军作战部署和战略企图,及时同八路军前线指挥员交流情况。1937年9月17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聂荣臻、贺龙、肖克、刘伯承、徐向前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对战场态势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毛泽东认为:“敌攻华北大约分为4路,总兵力约10~15万人。一路山东,现未出动。又一路津浦线,约一个半团,现攻至马厂。又一路平汉线,约1个师团,现在涿州以北未动。又一路平绥、同蒲线,约3个师团,为其主力,以大迂回姿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而最后击破之,夺取黄河以北。以此姿势,威胁河南、山东之背,而利于最后夺取山东,完成其夺取华北5省之企图。其总的战略方针,是采取右翼迂回。至于上海进兵,于破坏中国经济命脉外,又钳制中央军之主力,以便利其夺取华北。以上是对日寇第一期作战计划之基本判断。”
毛泽东还指出:“日寇右翼之主力,又分为3路,均以追击姿势前进。一路沿平绥东段、同蒲北段攻雁门关,判断约一师团,占大同后,现未动。一路由天镇占广灵后,向灵丘、平型关进攻,系向晋绥军行右翼迂回。一路由张家口占蔚县后,有攻涞源之势,系向卫立煌军及紫荆关部队左翼迂回。此两路判断系组成联合兵团,至少2个师团,以第一步中央突破之姿势,达成其第二步分向两翼迂回之目的。”
在分析国民党军队的态势时,毛泽东指出:“蒋以卫立煌军处于敌之包围中,令其向平汉线撤退。阎以灵丘为山西生命线,拟集中14个团在平型关以北举行决战。判断如决战胜利,则敌之南进可稍延缓,但必增兵猛攻。如决战失败,敌必速攻平型关、雁门关,待后路预备兵团到达后,主力直下太原,使绥远西境之晋绥军、恒山山脉南段五台等处之各军、平汉北段之各军,均不得不自行撤退,彼可不战而得上述各地,娘子关之天险亦失其作用。”
这一分析中,毛泽东两次提到平型关,可见平型关战略地位重要,可见毛泽东胸怀全局,对平型关战役早有预见。
毛泽东在分析阎锡山集中14个团在平型关以北地域进行决战时,看到了“决战胜利”
与“决战失败”两种可能,并明确指出,日本军队“速攻平型关”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使八路军将士更加关注平型关这个要点。
关于日本军队的战略方针意图,毛泽东说得更明确。这就是:“涞源、灵丘为敌必争之地。阜平、五台、盂县如无南北公路,或可暂时不被敌占;如有南北公路,敌有出一支向南切断正太路之可能。不论如何,恒山山脉必为敌军夺取冀察晋3省之战略中枢,向此中枢出动主力,此点已为浑源、蔚县、广灵之被占所证明。”
当时,毛泽东已经看到,晋阎指挥下之傅杨刘汤各军均失锐气,不能确信这些军队能够在现阵地根本破坏敌人战略计划。而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过去决定八路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在上述敌我情况下,已根本上不适用了。此时如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亦在其大迂回中,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八路军的战略部署问题指出:
“为战略上展开于机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红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我二方面军应集结于太原以北之忻县待命,准备在取得阎之同意后,转至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活动;我四方面军在外交问题解决后,或在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我一方面军则以自觉的被动姿势,现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总部进至太原附近,依情况决定适当位置。”
毛泽东发出这份电报时,离平型关大捷只有8天了。
大敌当前,毛泽东把对敌情的判断和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坦率地告诉前线指挥员,并提出“你们意见如何?请考虑电复”。这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军事民主,这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歼灭敌人,发展壮大自己的基本要素。
当时,第二战区的阎锡山处于退无以面对山西民众,进则无必胜之把握的境地之中。彭德怀分析,阎锡山放弃平型关,企图在沙河决战的决心是动摇的,这种估计是完全对的。抗日开始不久,阎锡山的部下全无决心,阎锡山的军队已失去战斗力,也许在雁门关、平型关、沙河一带会被迫地举行决战,然而大势所趋,必难持久。毛泽东认为,不管阎锡山军队的决战胜败如何,太原与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
八路军中,少数同志对于这种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认识,被暂时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八路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入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
9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对第二战区的形势作出进一步判断,再次重申八路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原则。
对于林彪提出的以陈光指挥的第343旅集中起来,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设想,毛泽东认为,这种一个旅的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毛泽东还提出,王震率一个团暂时到五台也是可以的,但请注意到适当时机仍以转赴晋西北为宜。依情况判断,林彪率陈光这个旅即使能打一两个胜仗,不久也须转向五台来的。
毛泽东处处着眼于大处,着想于全局。
林彪盼望集中兵力打一两个胜仗的战机,终于出现了。
2.漂亮的伏击战
“七七”事变后,贪得无厌的日本帝国主义完全撕去了伪装和平的面纱,企图以蛇吞象,不断向华北增派兵力。
1937年8月中旬,关东军之混成第2、第15旅团以及新编成的大泉和堤支队到达北平、天津与张北县,企图夺取察哈尔、绥远两省,控制平绥铁路,切断中国同苏联的联系;从国内调来的第5、第6、第10师团也到达了平津地区。日本独立混成第11旅团向防守南口、居庸关的国民党第13军汤恩伯的部队实施正面进攻,并于27日占领张家口。
8月24日,日军参谋本部又从国内抽调第14、第16、第108、第109师团,赶赴华北战场,企图迅速实现夺取华北的战略意图。
8月31日,日军成立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下辖第1军和第2军,另1个独立旅团和1个临时航空兵团。这时候,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经有30多万。
当时,由于南口战役和淞沪会战的失利,国内一些人产生了悲观情绪,甚至散布“日本所向无敌”的谎言。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看到日本军队向平型关、茹越口内长城疯狂进攻的嚣张势头,心里直打鼓。为了有效地抗击日军,鼓舞信心,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先后多次同第二战区的指挥官阎锡山、黄绍疣、卫立煌等人进行会谈,对保卫山西的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问题,提出重要建议,并希望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发动和组织群众抗击日军。
阎锡山是山西省五台县人,1901年入山西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赴日本,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回国后曾加入在军人中成立的铁血丈夫团,任山西新军标统。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阎锡山参加太原新军起义,被推为山西都督。军阀混战,阎锡山以山西为根据地,不断扩展自己的实力,曾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人称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日夜关注日军进攻山西,他认为,要保卫山西腹地,就必须凭借长城一线山地的有利地形,这些地形上的既设阵地,能阻止日本军队的进攻。为此,阎锡山决定调整部署,把第6集团军的3个军和第7集团军的4个军分别部署到平型关、茹越口、雁门关一线,并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迅速前进至晋东北地区,协同第6军和第7军的部队坚守长城防线。
日本军队果真所向无敌吗?八路军将如何顶住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溃败的压力,给日本军以重击呢?
这些天,林彪和聂荣臻时刻都在关注着战局的变化,都在分析日军的动态。他们看到,日本军队虽然来势凶猛,但官兵骄横,疏于戒备,这是致命的弱点。平型关周围的地形是伏击战的好战场。他们决心,以伏击手段,出其不意地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的日军。
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是对友军的有力配合。伏击战,是预先把兵力兵器隐蔽地配置在敌必经之路附近,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区域,突然予以打击。伏击战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有效战法。中国古代兵家重视伏击战,八路军将领受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熏陶,谋略高超,指挥精湛,伏击胜敌的把握大。
9月14日,第115师的先头部队进抵大营镇,部队顾不上宿营,立即派出侦察分队,开始侦察平型关周围的地形。
为了抓住有利战机,林彪和聂荣臻命令第343旅从大营镇出发,前往平型关东南的上寨地域隐蔽集结;命令第344旅向上寨地域机动。
9月22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部分兵力开始从灵丘向平型关方向进犯。
9月23日,聂荣臻率领第115师司令部和第344旅插到平型关东南的上寨镇。
进寨不久,一群国民党军队的溃兵也拥进村寨,到处抢东西、砸店铺。聂荣臻见状后,叫一名营长出面制止。看到那名营长咬牙切齿的样子,聂荣臻又吩咐说:注意,不可动手,更不可动枪,把他们轰跑就行。正说着,林彪同两位参谋来了。
聂荣臻迎上前去,问:“林彪同志,前面情况怎么样?”
林彪显得很有信心,说:“日军前锋已经逼近东跑池,阎锡山的平型关防线岌岌可危。我在这里转了几天,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
林彪的判断是有根据的。第115师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时,日本第5师团已侵占阳原、蔚县、广灵,并向浑源、灵丘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要隘。9月16日,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及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深源县城。20日,第21旅团以2个大队的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也由大同南下向国民党内长城防线进攻。接着,林彪摊开地图,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自己对第115师的作战设想向聂荣臻作了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