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311600000033

第33章 日常口才修炼 (2)

说话要讲究对象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去拜访朋友,孩子来开门。他问:“令尊令堂大人在家吗?”孩子瞪着眼发呆,半天才说:“我吃过许多糖,可没有吃过令糖(堂)。”

看来,说话要讲究对象。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托人办事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

1说话要看身份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不同身份的人办事必须有不同的说话策略。这样,针对性强,办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消除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再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2因性格而异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3注意地域文化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尹文子·大道》讲了这么一件事:郑国人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玉叫做“璞”,东周人把还没有腌制成干的老鼠叫做“璞”。郑国的一个商人在东周做买卖,一个东周人问他:“你要不要买璞?”郑国商人说:“我正想买。”于是东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老鼠递上。郑国商人赶快辞谢不要。东周人在交流时,没有认清其接受对象是郑国人,所以买卖不能成功。

4关注对方的兴趣爱好

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来,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以此入手,就会为下一步的游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年轻时,毛泽东去拜谒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他先献上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谒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谒的目的。

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毛泽东通过展示其才能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5认清对方教养层次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就可能听不懂,理解不了。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所以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在现实交往中,从我国现阶段国情看,对接受对象教养的认识,更多的还是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欠丰富者。说话者面对这样的接受对象,或一时不能确定其教养程度时,所表达的言辞,应力求通俗化、大众化;那种故作深沉、掉书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超过“光速”的流言蜚语

对于造谣中伤,大多数人都深恶痛绝;而提到流言蜚语,虽然大多数人也表示厌恶和排斥,但不少人总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入进传播其的行列中来。

例如,小王说:“今天我看见业务科的小赵在咖啡厅和一个年轻姑娘坐在一起。”

结果这话经过无数人的嘴,传到最后时已经变成:“业务科的小赵在咖啡厅和一个漂亮姑娘搂搂抱抱,可亲热呢!”甚至那姑娘还是本公司的××小姐。但实际上呢,小赵只不过是在咖啡厅同妹妹商量搬家的事。

什么叫流言蜚语?有人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把一种信念具体化地提示、表达出来,从这个人嘴里传到另一个人嘴里,全无应该作为其证据的确实证据,却被四处散布。”

这读起来非常拗口,但将其简单明了一点表达,就是:毫无根据地传闲话。

许多人传播流言蜚语,但并不认为自己在传闲话。而且流言蜚语往往传得特别快。今天早上发生一件事,一经传播家们的渲染,晚上准能传遍全城,而且面目全非。

如果作为公司中的一员,时刻与同事相处,对于同事的品质应该有所了解。切不可把鸡毛当令箭,把流言蜚语当作真事来传。

如果自己不能时刻觉察到自己有这个毛病,那么,请同事来提醒你纠正它。加入传播流言蜚语的行列实在是极愚蠢的,害人又害己。

勿忘敬语

敬语是表现对话者对人事关系的态度的。因此,对接受者来说,可以根据对话者是否使用敬语,了解到对话人把自己置于什么地位。例如,科长想请新职员去喝酒,叫道:“你也来吧!”回答“好,去”会怎样呢?科长会认为新职员的缺点是不了解对上司应使用的语言,看低了自己,内心是不会平静的。这样一来,科长就会用另一种眼光看他。由于没有使用敬语,招致对方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微妙。

常常听到有人说:“近年来年轻人连敬语的使用方法都不知道,真可气。”这就是虽然本人没有恶意,但由于没有使用适当的、确切的敬语,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风波的明证。

与此相反,使用适当的敬语,接受和回答的人不仅能正常地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会提高评价,特别是对女职员来说,更是如此。想想看,与前述相同的场面,如果对于“你也来吧!”回答说:“好,一定参加。”就会使人多少有些美感。心目中对上司抱着什么态度,从语言中可以大体看出来。那种语言的运用,可以协调上级与部下、年长与年轻之间的关系,使听的人感到甜美。听到那个妇女回答的上司和周围的人后,一定会想到“这个女人让人感觉很好”。因为那种语言会使人感觉到有教养,感情丰富,教育得好。

语言的使用有赖于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教养进行培育。所谓核心家庭,因为它是仅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很难培育出善于使用敬语的人。还是和祖父母等长者在一起住的家庭,能够培育出对上司使用敬语的有教养的人,那是因为在家庭中不断地使用着。所以适当、确切地使用敬语一事,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能护卫你的地位,而且对你的评价也会提高一步。

为了更准确地运用敬语,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通过耳朵来领会,想要从书本上领会,那是没有亲身体验的。洗耳恭听工作岗位上的会话,可以通过耳朵,学到前辈或上级怎样使用敬语。

第二,找典型,从周围的人中寻找,使用敬语方法较好的人,模仿那个人的一切语言使用方式。

第三,试着说,记住了敬语就要渐渐地试用它。虽然头脑明白了,不从嘴里说出来,还是没有亲身实践。

承认——坦然对待你的失言

明朝文学家解缙,一次不小心碰碎了金銮殿上的两只玉桶中的一只。这两只玉桶象征着国家权力,现在解缙打碎了一只,这还得了?

有个大臣去禀报皇帝说:“解缙想造反,把金銮殿上的玉桶打碎了一只。”皇帝勃然大怒,传解缙上殿,问他为什么打碎玉桶。

解缙回答:“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碎了一只玉桶。”

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大臣跪奏说:“解缙打碎玉桶,明明要造反,请万岁治罪。”

解缙跪奏道:“万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

皇帝一听这话,连声说道:“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这只玉桶打得好,碎得好!”

一个正当的借口免去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