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中华文化书系)
3118700000001

第1章 始计篇

【内容提要】《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统领全文。它所阐述的是军事上的战略运筹,对未来胜负条件的基本估计,以及实际战场态势的指挥原则。

本篇所阐述的是军事战略中时常出现的基本问题和最常用的作战基本法则。在战争中,这样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全篇内容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阐明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明确指出它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其次强调指出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筹划。只有在战前能够做好筹划工作,战争才能有取胜的机会。相反,如果没有做到战前的精密筹划,那么,战争便没有胜算。阐述战前筹划必须先考察的五个基本主客观条件,即五事: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筹划精密,则取胜几率大,筹划草率,则取胜几率小。只有在以上五个方面做深入的了解,才能赢得客观形势,从而取得胜利。

再次阐述用兵之时必须掌握及运用特殊的法则。用兵要“因利而制权”依据战争的情势制定计策。做到灵活运用策略、计谋。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变化,灵活运用谋略计策。正确运用计谋制造假相,欺骗敌人,使敌人中了我们所用的计谋,便可以以智取胜。在战争中以计取胜是最精明的举措。

最后一部分强调指出战争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谋算。阐述了谋算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多算胜,少算不胜,算计应先于行动,在行动之前应当筹划清楚。算则胜,不算则败,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这里指战争。

地:地形、地域。这里是指城池,引申为领地。

道:道理。这里是指最根本、最本质的道理。

察:考察、研究,了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经:量度、筹划、分析。

校:通较,作动词用,较量、比较。

索:探索、寻求。

道:道路、道理。这里是指治理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方式方法。

天:这里是指自然天气。

地:本篇中指地形。

将:这里指统帅、将领。

法:法规、法制。

令:做动词,使。

上:上级、主管,这里指君主。

瑏瑡意:意愿。

瑏瑢阴阳:天气晴雨、天象昼夜的变化。

瑏瑣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

瑏瑤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曲: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

瑏瑥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分区、统辖管理制度。

瑏瑦主用:主:掌管,用:度用,费用,主用就是指对军队后勤军需的管理。

瑏瑧闻:听见,了解。

瑏瑨知:知道、了解。这里指深入了解。

瑏瑩强:强健,这里指士卒们身体强健。

瑐瑠练:训练,这里指军帅士兵的训练有素。

【译文】。

所以,要以五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即: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所谓“道义”,是指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相一致,同心同德。这样能够促使民众与君主同生,使民众与君主同死,不惧怕任何危险。所谓“天时”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气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帅”是指统帅军队的将领是否具备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恤士卒、军纪严明的素质与能力。所谓“法制”是指军队的组织与编制,各级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分区,后勤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只有深刻理解真正掌握的人才能取得胜利。此外还要通过以下七种情况的比较,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的将帅有智谋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够切实的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精良,兵势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原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释】

将:这里是用作时间副词,是指将要发生的,可引申为如果。

去:离开、离去。

计:计较,衡量。

以:通已,已经。

听:听从。

势:这里是指形势、态势。

佐:辅佐、辅助。在这里指有助于。

外:指外部的客观存在的环境和形势。

权:权且、权宜。

【译文】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它去指挥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策己被采纳,就要为作战造成一种态势,这是有利于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的。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注释】

诡:欺诈。

道:是指途径,这里意思是方式、方法。

示:这里指加以伪装的显示,表露。

用:这里指用兵打仗。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需要运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能打而装做不能打,要打而装做不想打,明明是要从近处行动而装做要在远处进攻,要在远处进攻而装做要在近处行动。

【原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

实:实力,这里是指军事上的实力雄厚。

挠:挑逗。

卑:卑下、低下,这里是指鄙视。

佚:通逸,安逸,这里指的是部队得到休整。

胜:奥妙,佳妙,这里指的是军队取胜的方法。

传:传授。

【译文】

对于贪利的敌人,就要用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就乘机攻取他,对于实力雄厚的敌人,就要注意防备他,对于兵势强大的敌人,就要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对于容易冲动暴躁的敌人就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他,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就要设法使他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充分精力旺盛的敌人,就要设法使他们劳累疲惫。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就设法离间分裂他们,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所有这些都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庙算:古时兴师作战,国君在祖庙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谋,称之为庙算。

得算:算:计算原为记数用的筹码,得算多指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

【译文】

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于敌军的,是因为谋划缜密,取胜的条件充分;在开战之前,“庙算”不能够胜过于敌军的,是因为谋划的不够缜密,取胜的条件不够充分。谋划缜密,胜利的条件多,可能取胜;谋划不周,胜利的条件不充足,战争就会失败,更何况是不去谋划,一点胜利的条件都没有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胜负便会分明了。

【战例】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06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三十多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当时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阵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

阖闾本人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前再三叮咛儿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不听大臣范蠡的劝告,在准备不充分的形势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

吴军同仇敌忾,奋勇冲击,越军不敌,损失惨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张用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伍子胥认为争霸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

因此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国。

越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罪己诏。然后,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3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所谓“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争取民心,选贤纳谏,让文种治政,范蠡整军,建立招贤馆,礼遇收罗各方面人才。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扩充兵员。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女西施等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越国力量大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庙算与汉高祖——未战先算取英布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阴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像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面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楚,将重兵置于淮南。

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贾,又打败了楚王刘交,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qi)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