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正确对待名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个人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应该清醒地看到: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那些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和人类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人。
收起你的优越感
“优越感”,乃“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之谓也。优越感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一部分源于所处的环境所赐。
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优越感,例如说职业优越感,一个月薪上万的人在拿千八百的人面前当然会感觉良好;比方说长相上的优越感,据说美女都不愿和美女做朋友,因为那样不足以显出她自己的美来;还有学历上的优越感,这种无形的差异会使学历高的一方对学历低的一方产生歧视心理。
优越感本身是一种自信的保障,是利剑和盾牌。然而,在有些人的眼里,“优越感”已经成为了傲人的资本,如果不能够正确对待,那么它便会成为一种摆脱不掉的“包袱”。有了这种包袱,艰苦奋斗的观念就会淡薄。当这种包袱越背越重,就会方向不明、路子不清、脚步不稳,乃至跌进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因此,当心被“优越感”摧垮,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你的“优越感”会衬托出别人的倒霉,甚至还以为你在嘲笑对方的无能,让他产生一种不如你的感觉。特别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面前显示“优越感”,会使他恼火,甚至讨厌你。可见,当优越感膨胀得太大,就好比太长的剑失去了攻击力,太大的盾牌遮蔽了锐利的眼光。
有一天,有个人约几位朋友到家里吃饭,这些人都是彼此相熟的。主人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这位朋友因前不久经营不善,刚开的一家公司倒闭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之前大家都知道这位朋友的遭遇,于是大家都有意地避免谈有关事业的问题。可是其中一位姓李的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几杯酒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就连主人也看不下去了。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猛喝了一杯酒,赶早离开了。主人送他出去,在巷口,失意的他愤愤说道:“老李会赚钱也不必那么神气地炫耀啊!”主人了解他的心情,因为多年前他也遇过低潮,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可见,不要有太强烈的优越感,因为它会使人们对你敬而远之,失去许多知心朋友。因此,在你没有陷入孤单之前,要懂得掩饰你的优越感,或者你得努力在客观的优越中并不滋生主观的优越感,你才可以在身心内外的两个世界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优越感其实是很轻浮的一种自我意识,尤其是在你与他人交往的时候。
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寻找同类项的本能。也就是说,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其实并不能完全让你表露优越感的地方。所谓优越,其实也看跟什么人比。
一天晚上,有位老人正在等待渡河。但一个接一个骑士从身边经过,他都没有开口求助。当最后一个骑士过来时,老人开口了:“先生,你能不能载我到对岸去?”这位骑士不仅把老人载过河,还送他到几英里外的目的地。快到时,骑士好奇地问:“先生,我注意到你眼睁睁地让前几个骑士经过,而直到我来时你才求助。这是为什么?”老人回答:“我很会看人的。我看其他骑士的眼光,马上了解他们根本不关心我的状况。但是我看你的眼光时,很明显地找到了仁慈和怜悯。”这位骑士不是别人,正是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出身高贵,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又极富卓越的思想和才干,为美国作出了不可限量的贡献,但他从来不以此为优越感去炫耀,而是以仁慈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其实,优越感是一种很可笑的东西。稍微有点天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无比渺小,任何人的行为对整个宇宙来说都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没了你地球照样转”,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
人有优越感就不可能平等待人,就可能起纷争。因此,老庄讲“齐物”,乃至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高论。在哲学意义上,用至上的标准来看,任何人,有任何方面的优越感都是浅薄的。相对于无穷尽的宇宙,个体有限的智慧,差别再大也趋近于零。因此,千万别用优越的眼光去看别人,也别用你优越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认清自己,低调做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两届普利策奖的得主去参加一个政府举办的晚宴。那天到场的有很多名人。有一个小女孩跑来对他说:“先生,可以帮我签个名吗?”小女孩显得很激动。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好的,签在哪里呀?”小女孩把一个漂亮的笔记本递给他:“先生,请你签在这上面。”他拿起笔就在上面签上了名字。那个小女孩接过本子看了一下,惊讶地问道:“你不是Supijhs(一个名作家)?”他很自负地回答:“哦,我不是,我是两届普利策奖的得主。”那个小女孩摇摇头说:“我以为你是Supijhs呢!”她转身向旁边的好朋友说:“把你的橡皮借我一下!”
那个普利策奖得主很吃惊,顿时,他所有的自负全没了。他突然意识到:不论多么出色,都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是呀,一个名人有如此遭遇让人费解,也许是小女孩不懂事,但小女孩是单纯的,她敢于表达出大人不敢表达的想法,用橡皮擦掉她不喜欢的人的签名。
一个普通人当然不会有那位普利策奖得主的遭遇,但当他在一定的环境中占有优势,或拥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时,难免将别人看得渺小,将自己看得伟大,仿佛自己是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感。
我们应该清楚,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少了你而有什么变化,地球也不会因为你而不再转动。以这样的平常心来对待自己,我们会更加幸福。
《庄子》中有一则螳臂挡车的寓言故事:
一只螳螂在草丛中昂首阔步。一只停下来休息的蜜蜂,看见螳螂走过来立刻惊慌地飞走。不久,有一只蚂蚁经过,看见螳螂也急忙四处躲藏。螳螂得意洋洋地走向路中央,此时,突然响起一阵巨大的声音,一辆马车飞奔而来,见了螳螂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螳螂见此心头火起,举起双臂横挡在马车前,想挡住车子去路,不料车子仍旧前进,螳螂最后葬身轮下。
螳螂显然敌不过车轮,只不过它在之前遇到的是弱小的蜜蜂和蚂蚁,它在趾高气扬中失去了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曾经从报上看到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家旅馆。早上出门时,其中一个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什么也没拿。晚上归来时,拿伞的旅行者没有摔伤却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没有淋湿却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原来,拿伞的旅行者自恃有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结果就淋湿了;拿拐杖的旅行者自恃有拐杖拄着走,行走无所顾忌,结果摔伤了;第三个旅行者既没带伞也没带拐杖,当大雨来时他避着,当路不好走时他细心地走,因而既没有淋湿也没有摔伤。
显而易见,人们许多时候不是失败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失败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能给人们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人们得意忘形,从而失去理智。优势不是绝对的,优势在某些时候会转化成劣势。对于优势和劣势,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待,才能防患于未然。
认清自己,低调做人,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
一个满怀失望情绪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华寺,对住持释园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佩服的老师。”
释园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多年,真的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年轻人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还不如我呢!”释园听了,淡淡地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擅长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来笔墨纸砚。
释园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园:“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园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了位置。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反在茶壶之上的道理?”
释园听了,又微微一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茶,但你却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茶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整天高昂着头走路的人很容易栽跟头。懂得越多的人,越会知道自己未知的领域还有很多。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会常以为自己胜人一筹。
诗人鲁藜有首小诗:“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简简单单20多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沉默也是一种能力
沉默是一种智慧,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卡蒂尔有句名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朱自清说得更好:“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又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必要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弃,而是奋进的前奏。人总是在饱经世间的喧嚣和争斗之后,才归于恬淡和平静,才彻悟沉默是无价之宝。
沉默是金,懂得沉默也是一种能力。适时的沉默是低调做人的智慧金诀。巧妙地应用它,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国时期,魏太祖曹操的二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能干,很得曹操的宠爱,他决心废掉太子曹丕,而立曹植。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政治生活中不正常的事情,往往会引发动乱不安,所以大臣们总要据理力争,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但皇帝却往往不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双方会闹得很僵。曹操也是这样,自己下了废长立幼的决心,便不再愿意听臣子讨论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从,引谋士贾诩进入密室,向贾诩问话,贾诩却沉默不语。曹操再问,贾诩还是不答。这样一连几次发问后,曹操生气了,责问贾诩:“和你讲话却不回答,到底为什么?”贾诩回答:“对不起,刚才正在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曹操追问:“想到了什么?”贾答:“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决心不再废长立幼。
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曹操听到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回心转意?
袁本初即袁绍,是东汉末年崛起的大军阀,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有四个儿子:谭、尚、熙、实。袁绍认为二儿子袁尚长得像自己,有心培养他为接班人,留他在身边,而把其他几个儿子放为外任,让他们一人领一个州。大儿子袁谭不服,于是弟兄两个各自组成一个派别,彼此争斗,势如水火。结果两败俱伤,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各个击破了袁谭、袁尚。
刘景升即是刘表,东汉末任荆州牧,成为一方霸主。刘表和妻子都喜欢小儿子刘琼,想立他为后嗣。最有实力的将领蔡瑁、张允攀附刘琼,结为死党。刘表把长子刘琦赶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许多大臣便尊奉刘琼为刘家继承人,以致弟兄两个结下冤仇,终生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