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10堂处世课
3121800000006

第6章 能方能圆,说话方圆吃得开(1)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世要做到知彼知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随机应变,才能事事顺心。聪明人懂得在交际中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对方“套近乎”,这样不仅能够迅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而且还能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该拍的马屁一定要拍

“拍马屁”也就是说奉承话,一向是一种令人鄙夷的行为,喜欢“拍马屁”的人经常被认为是道德低下,阿谀奉承之徒。其实,说奉承话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能力,如果不是那么高调的话,对于这个问题就会有更加通达的观点。这不过是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五代十国时期是标准的乱世。短短50几年间,就换了5个朝代,15个皇帝,分属于9个不同的姓氏。皇帝们更换得如此频繁,大臣们也习以为常,抱着一份打工的心态来面对他们,这个老板倒台了,就再换另外一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身经五朝的“长乐老”冯道。冯道经历了唐、晋、汉、周,包括契丹这5个朝代,在每一朝都能做到宰相之类的高官,最后得享天年。

冯道起初任后唐的宰相。后来,石敬瑭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契丹也很看重冯道,当初就想把他请到契丹去,但没有成功。于是就指名让冯道出使契丹,打算把他扣留在那里。那时出使契丹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其他人听说自己要到契丹去,脸色就变了,手也吓得发抖,石敬瑭也不愿让冯道去,知道去了就很难再回来。冯道却说:“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坚持要走。别人给他送行,都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冯道却十分镇定,在一张纸上写了两个字“道去”,就北上去了契丹。

契丹的君主给了冯道十分隆重的接待。但冯道还是不忘要回到中原,为了这个目的,他用心周旋。有一次,契丹君主表露出想把他留下来的意思。冯道就借机奉承。此时石敬瑭称契丹为父,他就说:“南朝是儿子,北朝为父亲。不论在哪一朝为臣,不是都没有区别吗?”说得契丹君王大为高兴。冯道还在表面上显示出要留在契丹的意思。契丹君主给他的赏赐,他都买了薪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北方太寒冷,老年人受不了,就要早做准备。”契丹君主十分感动,反而放他回去了。

冯道故作姿态,几次三番也请求留下来,契丹君主还是允许他离开。冯道又故意磨磨蹭蹭,在驿馆住了一个月才启程上路,路上也走得很慢,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界。左右随从都很不理解,说一般人能从契丹回来,都是走得越快越好,可您还要住宿停留,这是为什么呢。冯道说:“纵使你急速返回,契丹的良马一夜就能追上,根本就逃不掉,慢慢走反倒能安全返回。”别人听了,叹服不止。

之后,契丹军队进入中原,大肆劫掠,弄得一片恐慌,这时,冯道前去见契丹君主,遭到斥责,契丹君主问他:“你为何来见我?”冯道答道:“无兵无城,怎敢不来?”契丹君主又刁难他:“你是何等老子?”冯道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契丹君主不禁笑了,免了他的罪,又授予他太傅的荣誉职衔。契丹君主还问冯道如何治理中原:“天下百姓,如何救得?”于是,冯道就顺着他说:“现在的百姓即使佛祖来也救不得,只有皇帝能救得。”这一招果然有效,后来契丹军队在中原就不再像先前那样滥杀了,最后终于退出了中原。

后世的人对于冯道的行为有很大争议。以为他侍奉了5个朝代,10个皇帝,实在是无耻之尤。但是,在那样的乱世,冯道采取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得已的。他只有让那些君主高兴一些,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并尽可能地让饱经战乱的民众安定一些。据记载,当时就是因为冯道对契丹皇帝的一席奉承,才保住了中原的百姓不至于受到更大的烧杀抢掠。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该拍的“马屁”一定要拍。

总有人认为说奉承话是厚颜无耻的行径,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奉承话何尝不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赞美别人、恭维别人的方式?而在与上司的交往中,这更是一种无往不利的润滑剂,也是一种让你如鱼得水的职场智慧。

小美做公司的文秘快一年了。上个月老总的助理升职去美国总部培训,小美以为助理这个位子非己莫属,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老总居然让一个到公司才不到半年的前台接待占了这个位子。

为什么是那个“接待”而不是自己当助理,小美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个接待是个“马屁精”,她是靠“拍马屁”、说奉承话才爬上去的。但小美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这种强调能力至上的外企,也要靠“拍马屁”、说奉承话才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她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老板面前唯唯诺诺,没有个性而唯命是从的话,就永远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干将。她绝对不会用那样的方式来获得晋升,那是对她人格和尊严的一种侮辱。但是,看着人家一个个都在往上爬,她不仅觉得没面子,而且心里也是十分失落。

实际上,小美的想法没什么不对,但是在职场这样一个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环境中,只直不弯的人难受器重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树有皮,人有脸,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心。而对于领导们来说,在面对下属的时候,这样的情感需求往往又会更强烈些,因为职位的差别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优势,以便更好地发挥领导的魅力。

所以,适当的赞美和尊重会让领导因此而感到心情愉悦、心花怒放,同时也为你自己的职场之路开拓一片光明的前景。所以说,奉承话该说还得说,该拍的“马屁”还要拍,只是拍马不要自以为是,一定要摸清马的脾气,了解马的性情,知道马的需要,再想出恰当的拍马屁方式,做到轻重合适。

哄好之后再求人

厚黑之士费尽心机与权贵套近乎,最终目的还是求人办事。因此,捧好自己的“靠山”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开口提要求,要其出面为自己办事。

这也并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任何一位领导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着下属的升降沉浮。作为一个下属,有时要调动工作,寻求高位,争取分房或者涨工资、评职称等,都难免要找领导来权衡解决和帮助办理。通常,人们更喜欢直接找领导开口谈自己要办的事情,特别是对还没有深厚社会关系和丰富办事经验的青年人来说,直接找领导提出自己的要求、想法和愿望,似乎来得更便利、更切实和更痛快一些。

直接找领导办事有三大好处:一是能与领导直接对话,坦言自己的请求,或成或否,明白无误,掺不进水分,差不多当时即能洞察上级的意图;二是免去请第三者出面帮办之烦,其他人不会轻易谙知自己的“私心”,有利于日后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面子;三是通过与上司直接接触,有与领导建立友好关系的可能性。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有可能滋生感情和建立关系,这对日后在工作上寻求较大的发展大有好处。

但是,复杂的社会生活告诉我们,事情有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直接找领导办事固然有些好处,但其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一,事情办成了则好,办不成则难有回旋余地。领导当着你的面给否定了的事情,很少能再收回去,即使日后发现自己否定得不很公允,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面子,也常常不再改口了。其二,因为自己措辞不好,语言有失,给领导留下坏印象或一些把柄,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其三,因自己直接出面,未找中间人商量,也就很难获得参考性意见。不管想要办的事该不该去找某位领导,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而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找领导办事,直接出面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尺度。在我们生活和交际范围内,领导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只有善于利用这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找到天底下没有办不了的事,也没有不能办的事的感觉。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不分情况、不加考虑、不管大事小事都找领导去办。否则,不但让领导认为你太缺乏能力,而且真正遇到需要向领导张嘴的事时反而无法开口了。

有些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肯定要与领导发生冲突,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也有人一心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只要被领导重用,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也是一无所获。干好本职工作是分内的事,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只要你能干出成绩,即使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得多么“老实”,领导也不会欣赏你。

求领导办事一定要看事情是不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如果是,则领导无论是从对你个人还是关心单位职工利益的角度,都认为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事情领导愿办,也觉得名正言顺。比如,你爱人调动工作,你通过别的关系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办成,如果你找单位领导办,领导觉得你重视他的地位,又可以因为单位职工解决困难而积累其晋升的资本。有时,这样的事你不找领导,领导甚至会产生你看不起他的想法。

找领导办事还要掌握好分寸,不要鸡毛蒜皮的事也找领导,如果事无巨细都去找,认为领导办事比你容易,领导便会觉得你这人缺乏办事能力。比如,你家里需要买一台冰箱,如果找领导去说一下,可能会便宜几百元钱,不过千万别为了这类小事去找你的领导,因为这类事显不出领导的办事能力,又贬低了自己,得不偿失。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随你的单位性质和领导的层次而定,懂得凡事有一个“度”,是最起码的能力。

另外,古人云:“人皆有不忍之心。”意思是说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找领导办事能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心情起了作用。要引起领导同情,必须了解领导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领导曾经有过类似的切身感受的事情,容易得到同情,从而得到支持和应允。

要引起领导同情,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工夫,必须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所以,越是哪一点给自己带来遗憾和痛苦,则越是大加渲染,这样,领导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助你办事,让你终生对他感恩戴德。因为大凡能激发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还能使人在帮助之后产生一种伟大的济世之感。

要引起领导同情,必须了解领导的好恶,了解他平时爱好什么、赞扬什么、又愤慨什么,了解他的情感倾向和对事物善恶清浊的评判标准。领导的同情心有时是诱出来的,有时也是激出来的。因此,要想找领导办事,只有将领导哄得服服帖帖,哄得心花怒放,才能为你办成此事。哄人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一种心计!

说话也要会“拐弯”

理论上讲,待人处世中应该做到坦诚,不说假话,直来直去。而且在现实中,人们口头上也一向把直来直去的性格,作为一种美德,倍加赞赏。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朋友:“你喜欢什么样性格的人?”他往往会回答:“性格豪爽、直来直去。”人们在称颂某人时,也往往说:“他性格爽直,说话从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来直去。”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应该是待人处世的一条准则,但直炮筒子未必受欢迎。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很特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

直来直去,实际上就是“不给面子”,使对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双方关系破裂,甚至反目成仇。事后想想,仅仅因为区区小事,非原则性问题而失去“头儿”的赏识,真是毫无意义,后悔晚矣!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心里又犯起了愁。虽然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不高兴,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待人处世高明的“说话会拐弯儿”,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达到预期的目的。

另外,说话会拐弯儿,还体现在巧妙劝说上司改正自己所作出的错误决定,让上司从你的拐弯儿话中,自己悟出应该如何去做。

春秋时的晋国,自晋文公即位后,发愤图强,使得国家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的一大强国,晋文公也成了一代霸主。可接下来,晋襄公、晋灵公却不思振作,只图享乐。晋国的霸主地位也不知不觉被楚国代替。晋灵公即位不久,不思进取,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楼台,以供自己和嫔妃们享乐游玩。

有一年,他竟挖空心思,想要建造一个9层高的楼台。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科学水平、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条件下,如此宏大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无疑会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国力衰竭。因此,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对建9层楼台。但是晋灵公固执己见,并且在朝堂之上严厉地对大臣说:“敢有劝阻建楼台的,立即斩首!”气氛十分紧张。一些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谁愿意去送死呢?再没有人敢说反对的话!

一天,有个叫荀息的大夫求见。晋灵公以为他是来劝谏的,便命人拉开弓,搭上箭,只要荀息开口劝说,他就要射死荀息。谁知荀息进来后,像是没看见他这架势一样,非常轻松自然,笑嘻嘻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特地来表演一套绝技给大王看,让大王开开眼界,散散心。大王您感兴趣吗?”晋灵公一听有玩的就来精神了,忙问:“什么绝技?别卖关子了,快表演给我看看。”荀息见晋灵公上钩了,便说:“我可以把9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以后,再在上面放9个鸡蛋。”

晋灵公听到这事十分新鲜,不相信荀息会有这么高的技艺,但是又急于一饱眼福,便急急说道:“我从未听过和见过这种事,今天就请你给我摆摆看!”荀息当然清楚,如果国君认为是欺骗了他,就会有杀头的危险。当晋灵公叫人拿来棋子和鸡蛋后,荀息便动手摆了起来。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把9个棋子堆了起来,然后又慢慢地将鸡蛋放置在棋子上。只见他放上1个鸡蛋,又放第2个,第3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