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机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不谟士”,“谟”就是谋,打主意。所有人都在打主意,想办法赚钱,想办法找门路,想办法学道,都有做生意的思想,但都是在自己欺骗自己。
这三点是人生心理状况最严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摆脱这三个问题。人会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会贪多无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钱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气,真人则不会这样。
下面是一个人与智者的对话,你会有更深的感悟。
一个人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说:“无损于人。”当他第二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求于人。”当他第三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愧于人。”
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样?”智者回答:“你三次来问我时的情况也不一样。你第一次来时,身上还有许多魔障,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会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证自己是一个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损于人。你第二次来的时候,还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经常求助于他人,一心为自己盘算,这不仅会造成他人的负担,而且也会给你造成心理压力,不当社会的包袱还不够,你还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会的祸害。你第三次来时,已经丰衣足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了,但自大自得会使你对成败得失耿耿于怀,面对他人的急难如果袖手旁观,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第三次我说最高境界是无愧于人。”
这人有些不满:“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问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说:“没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为什么关心最高境界的人这样多,关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这样少呢?”智者的反问,让他哑口无言。
有位老人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在餐馆点菜时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
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俨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这里,却成了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
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为,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扫清欲望的绊脚石
我们拥有的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因而欲望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最大的绊脚石。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去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他们发誓不到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位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位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吧!”“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让去,“客套”地推让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
“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耶,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只眼睛都瞎掉了!
圣者原本是要送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晋代陆机《猛虎行》有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则。”讲的就是在诱惑面前的一种放弃、一种清醒。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放弃的清醒。其实,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今天,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特别是对有权者来说,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放弃。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应该取得的则应当毅然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学会放弃!
事实上,欲望太多的结果,是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
人都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地满足别人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眼前的小利益,而对他人的内心需求却漠然不知,结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后悔莫及。
放弃无边际的欲望
曾有一位作家这样描述欲望与苦乐之间的关系:一个口袋里没有钱,但心里也没有钱的人不算苦,一个口袋里没有钱,但心里却装满钱的人最苦,而一个口袋里有钱,心里却没有钱的人是最快乐的。因此,要想活得快乐一点,就必须减少一些欲望。
早在秦朝,宰相李斯可以说是声名赫赫、不可一世。直到后来,他成了阶下囚,临行刑的时候,他对他的小儿子说:“我跟你还能够牵着咱们那条卷尾巴的黄狗,穿过上蔡县城的东门,到山上去追猎野兔吗?”这正是一个“持之盈之”者,对于平静恬淡的生活重新渴望的真实写照。然而,此时才想到返璞归真,为时晚矣!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江山,天下财富皆归于他,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他应当“功成遂身退”了。然而,这位始皇帝却偏偏没有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国都附近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修造骊山墓,所耗民夫竟达70万人以上。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达700多米,南北差不多115米,殿门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来人带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单在咸阳周围就建宫殿270多座,在关外的行宫竟有400多座,关内还有300多座。
秦始皇修建这样庞大的工程当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当时服兵役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万,占当时壮年男子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庞大的工程开支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饱,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悲惨局面。民不聊生,百姓们过着“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终,他的万世帝王梦只维持了短短十五年。
从古至今,人莫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又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不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种机关,以为可以永久享受。其结果却是珍宝被偷盗一空,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个人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长久独占。如果一个人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大的财富。
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往往永远无法逾越。人在旅途,功名利禄只是一种身外之物,只要我们努力地创造财富,真实地面对我们所拥有或将要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能满足一个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只是人的心境问题。欲望是无法扑灭的火,是无法堵住的水。欲望的放纵,可能燃起焚身大火,欲望的压抑,却往往造成精神痛苦。看重名誉的人,自己不希望态度骄傲,但骄傲的情绪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追求财利的人,自己不打算贪得无厌,但是贪婪的欲望难以克制。这些人如同采寻蜂蜜,虽然尝到了少许的甜头,但难逃被蜇的结果。名誉和财利是装饰人们表面仪容的,善良与邪恶才是人们的真正面目,只有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的贤人才能心念与行为相一致。
如果世上的人们总是沉溺于漂浮的名声和空虚财利之中,谈话办事虽然循规蹈矩,但未必出于自己的真实心态,或者是为了出名,或者是谋财利,或者是作为饵料钓取捕猎自己想获取的东西。但那些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社会进步去流血,去奋斗,是人生不断进取的本能和对善良的企盼,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是正常且合理的欲望,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人对名誉和财利的种种欲念,其产生的根源相当久远,开始于天地刚刚开辟人类有了的年月,由此滋生出所有过失和差错的根苗,可以侵蚀一切善良的果实,因此,我们当谨慎,并对种种欲望有所限制。
有追求是一件好事,欲望更是人性天然的一部分,虽然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有限度的,但欲望却可以无限膨胀,当它超越了生命个体的客观限度,发展到无边无际,最终就只能落得迷惘和悲哀。
欲望,自古以来便是痛苦与烦恼的源泉,欲望越大,痛苦就会越大。人生短短数十年,追求快乐才是生活的本质所在,满足欲望实为人生之大忌。所以,奉劝人们放弃无边无际的欲望,让自己的心胸放得再宽阔一些,再平和一些。拥有好的心态,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收敛澎湃而出的欲望
世人总是在追逐一些诱人的东西,然而它们究竟为什么会对人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其实说到底,根源还在于人的欲望太过强烈,欲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去占有、去掠夺。所以,想要不被外界所诱惑和吸引,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
除了那些被称为圣人可以用自己的毅力克制欲望,让自己处在无欲无求的境界外,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是有欲望的,有些欲望是天生的,有些欲望则是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孔夫子曾经对人生每个阶段的欲望进行了一个总述,也告诫人们在不同的阶段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他是这样说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是的,当我们对财富有极强的欲望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求利;当我们向往雷鸣般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时,我们就会动用一切力量去为自己争取名誉;当我们贪图享乐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地去累积财富。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欲望不息,对于外界诱惑的渴望就不会灭。
殷纣王即位不久,便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后来,果如萁子所料,纣王荒淫无度,终“赴火而死”。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呢?
因为殷纣王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吗?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永无止境。而君王的贪欲,则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当然,贪欲并不是君王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有贪欲,一旦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捉弄。
欲望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本来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如果我们不去触碰它,它可能永远都不会生长。但是一经浇灌,就会迅速膨胀,直至紧紧缠绕你的心灵。一旦放任欲望持续膨胀,人生就不会有满足。“欲壑难填”,一旦欲望之门开启,就再也难以填补。然而贪婪的人总是会因为这而不断地索取名利,最终使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在名利的得失之间徘徊,永远不得安宁,在两极情绪间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失落与惆怅,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老子》有曰:“知足之足,常足矣。”当今社会,存在着太多能够诱惑我们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会激发我们的欲望。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当发觉欲望在不断膨胀的时候,应该及时收敛,将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心不足蛇吞象”会使人堕入罪恶的深渊。只有心里没有太多的欲望,才能够心境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始终保持淡然的心境,在知足中得以常乐。
说到底,欲望就是对某些东西的渴求,欲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欲望的对象未必就是与名利相关的东西。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的欲望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想成为文学家,有的人想长寿,有的人想永远年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欲望正是促使我们不断向前的内心最深处的动力。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但是我们一定要戒除和名利相关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