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信等人是已经跟随赵匡胤征战沙场多年的大将,为了彻底消除危险,也为了以后不至看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赵匡胤在详细思虑以后,决定和大将们摊牌,用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此事。就这样,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下。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万状,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嘛!”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住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这样,在赵匡胤许下良田美宅、歌儿舞女、显赫富贵、子孙安乐、两无猜忌、其乐融融的诺言后,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班大将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地方上去做了有名无实的节度使。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力的加强,而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节度使逐渐成为无实权的官位。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
第三,对禁军的内部结构及驻防方式进行变更。
赵匡胤把禁军的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又称三司),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三衙的将领则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情则要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变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
综观中国历代帝王驾驭功臣的策略不外乎杀、养、用三种,或兼而有之。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出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是,对功臣采取杀戮的策略,容易激化君臣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不同,赵匡胤采取了对功臣养而不用的策略。对功臣采取养起来的政策比较稳妥,有利于调节君臣关系,赵匡胤用和平的做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让所有的开国君主都头疼的军权分配问题,避免了以后出现臣下功高镇主、难于驾驭,以及疑忌杀戮、终成大祸、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性。此外,赵匡胤能够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与曾经共患难的功臣们勾心斗角,本身也反映出了他的仁慈和宽厚,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
(四)削弱地方权力与文官掌政
为巩固其中央政权的统治,赵匡胤在削弱武将权力同时,还开始削减地方长官的权力,并且重用文臣、重视文人。
首先,对于地方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宋太祖赵匡胤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同时,地方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并且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而且,这些官员的任期都很短,一般是三年一换。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武力薄弱,就无法与朝廷对抗了,也就不会使“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
其次,赵匡胤对文官、言官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采取尊敬的态度,并且下令永远不杀士人、不杀言官。在立国之初,赵匡胤就在太庙庆殿的夹室内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条誓约: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严正警告后世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为不祥,必将遭受天谴。后来,当宋朝的新天子即位时,朝拜完太庙之后,必须跪着默诵誓词。按照规定,当时只能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着皇帝,其他人只能远远等候。因此,除了宋朝的历任皇帝,再没有人能够知道誓约的内容。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国人为了搜罗战争赔款,将宋朝皇宫的宫门全部打开,人们这才看到了石碑的神秘容颜。据说这块石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作为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
按照“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削弱地方驻军规模和驻军素质,抽调精锐部队保卫京师。京师驻军与地方驻军数量相当,使之内外相制约。宋太宗在一次谈话里说:“国家若无外扰,必有内患。外扰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宋时期的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的,其余的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以镇压起义。边境上只驻屯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的贵族势力采取被动的守势。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宋太祖赵匡胤消灭了手下武将在擅言废立、改朝换代方面的潜在力量,彻底清除了其他人黄袍加身的可能性,也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宋王朝没有变成第六个短命王朝。
但尽管如此,赵匡胤没有预料到这种统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宋朝是历史上外患最严重的王朝,长期与辽、西夏、金,还有后来的蒙古对峙。但宋朝没有北方的草原提供马匹的来源,没有北方地区强壮的士兵来源,更重要的是没有占据汉人王朝一贯赖以生存的边墙——长城。而在这种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宋军有着先进的火器和出色的基层军官,但文官指挥能力的欠缺使得宋军的战斗力极为低下。同时,为制约地方的权力,增加诸多官吏,结果导致“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书在谈到宋代时都冠以“柔弱”这样的字眼。最终,有宋一代,国家两次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