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王莽的声名已经远播朝野,他争取“官心”和“民心”的举措招招奏效,他的党徒们再次纷纷上书,为王莽歌功颂德。元始五年(公元5年),元后亲临未央宫,为王莽举行了加九锡的大典。封赏的策文是根据《六艺》《周官》《礼记》等典籍的记载损益而成。这次封赏后,王莽从服饰、冠冕、甲胄、弓矢,到礼器、门卫、属员、车骑、府第等,都一一更新换代。至此,就王莽的气派、排场、威仪和权力来说,只需改个称谓,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
(三)杀帝摄权
随着汉平帝一天天的长大,王莽发现这个将届成年的小皇帝因为外戚被诛灭而对自己怀有怨心,更具威胁的是,不出四五年,平帝就要亲政,王莽的当权梦就做不成了。为了消除这个隐患,王莽策划了一条毒计。
元始五年十二月腊日,王莽借该日向皇帝供奉椒酒之机,在酒中下了慢性毒药,平帝饮用后,感到不适,卧床不起。
小皇帝病倒了,却意外地给王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政治表演机会。王莽想到了《尚书·金縢》中所载的周公为成王祷告的故事。现在王莽要模仿周公,为平帝去祈祷。他冥思苦想,写了一篇祷文,然后跑到“泰畴”去祷告神灵,献上贵重的玉器,发誓以己身代平帝去死,祷告完毕,也把祷文藏在金匣子里,置于神殿之前,并且再三命令随行的官臣不要声张。整个过程与古书记载的情节一模一样。
但模仿毕竟是模仿。没过多久,14岁的汉平帝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王莽不仅除去了眼中钉,而且还借此又把自己的形象抬高了一层,大大地捞了一笔政治资本。
平帝死后,元帝的后嗣断绝了,元帝的父亲宣帝倒是有许多曾孙。但是王莽考虑到,14岁的小皇帝都敢对他发脾气,如果立一个成年人做皇帝,他就失去了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力,他苦心建立起来的政治势力就会垮掉。于是,王莽借口这些曾孙辈的人与平帝是兄弟辈,不好做继承人,就从玄孙辈中选了最年幼的广戚侯子婴做继承人。这个子婴只有两岁,王莽却说子婴命相最吉。
两岁的孩子做皇帝,自然做不出任何决策,而王莽官为宰衡,权倾朝野,当然都是他说了算。实际上,王莽已经掌握了皇帝的权力,只是没有做名义上的“皇帝”。
王莽是想做皇帝的,但皇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那是要有“天命”的,这是西汉时代的社会意识。以前,王莽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让党徒为他上书。官居极品以后,他不好再让黎民百姓和文武百官拥护自己篡汉当皇帝。但是,善于揣摩的官员投其所好,及时制造了“天命”。
平帝葬礼后不久,前辉光(王莽于公元4年改京师为前辉光与后承烈)谢嚣上奏,说他的下属武功(今陕西周至西)长孟通在浚井时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字。
元后对于这一消息持否定态度,她坚决维护汉朝纲纪,认为这种符命是“诬罔天下,不可施行”;而拥护王莽的一派则认为汉朝已经不行了,应该换掉。王莽正想篡汉,得此符命,正中下怀。结果,元后被逼无奈,只好下诏同意王莽“居摄”。群臣从《尚书》和《周礼》中找到周公居摄的规矩,然后提出了王莽居摄的形式。主要内容有王莽穿天子的服饰,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马出入都要像天子的制度;祭天、祭祖、祭神的时候,赞词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自称“予”,决定朝廷的一切事物。这些规定跟“真皇帝”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居摄元年(公元6年)正月,王莽完全以皇帝的礼仪到南郊躬祀上帝,又到东郊迎春,赴明堂行大射礼,亲养三老五更,然后返宫,场面十分热闹。三月,立子婴为太子,王莽从此做起了其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的摄皇帝。摄皇帝实权在握,真皇子徒有虚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政治现象,因此,摄皇帝与真皇子是不能长期共存的。
(四)称帝篡权
王莽称“摄皇帝”,为正式篡夺皇位的前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因此,王莽居摄才一个月,便有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起兵讨伐。刘崇认为王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率领百余人造反,喊出了反对王莽的第一声。但是此次起义毕竟势单力薄,攻宛城不下,很快就失败了,刘崇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时对王莽的反抗还是个别的,大多数吏民百姓还不会立即参加到反抗王莽的行列中来,相反,一些与刘崇有牵连的人还主动向王莽输诚,以表示与乱军划清界限。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起兵反对王莽,拉起的队伍达十多万人,郡国震动。这次真的把王莽吓坏了,整天抱着4岁的孺子婴到郊庙祈祷,并向各郡国承诺,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摄政只是暂时的,同时派遣各路兵马前去镇压。十二月,翟义军西进至圉县,被官军围住,经过一番激战,起义军彻底失败。
两次暴动的顺利平息,使王莽对自己的力量更加充满信心。正当王莽准备实施篡汉的最后一个步骤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而此时,这位曾经以大孝享誉朝野的王莽,却没有丝毫的悲哀。使他感到为难的是,究竟该为母亲举行什么形式的葬礼。如果王莽仍是一个摄皇帝,他的母亲就仅有一个与侯爵相当的功显君的封号。只有王莽做了真皇帝,他的母亲才有皇太后的名分。这件事情被经学大师刘歆解决了,他为王莽这个四不像的皇帝提出了一套四不像的服丧办法,即让王莽以皇帝对待诸侯王的礼仪为其母亲治丧。这表明,在孝与权发生冲突时,孝便成了牺牲品。王莽宁愿断绝血缘关系,也一定要抓住摄皇帝的名号和位子。
葬仪上的尴尬局面,使王莽的篡位势在必行。在王莽夺权的过程中,除了对付武力反抗,一般都不使用大规模的杀伐手段。因此,篡汉的最后一幕,王莽决定继续使用老办法,让符瑞来昭示天意,高奏胜利的凯歌。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一月,窥透王莽心思的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扈云、大保属臧鸿,分别奏上显示天意要求王莽做皇帝的符瑞。后来,又有太学生哀章献两签铜匮的事。
铜匮的符瑞使王莽十分高兴,坚定了他应天命做皇帝的决心。于是,王莽迫不及待地来到未央宫,在党徒的欢呼声中登上龙座,宣布了即天子位的诏书。诏书共一百八十三个字,首先讲王莽是黄帝、舜之后,是元后的亲属,是龙种;其次讲神授,皇天上帝和汉高祖都授权王莽,王莽不好违抗,只得接受;第三讲改制,首要的是改国号,“汉”换“新”。正朔十二月为正月,居摄年号刚改为初始,马上又改为始建国。这一诏书就是王莽篡汉的诏书。
接着,王莽就办了交接手续。封孺子婴为定安公,将平原郡的五个县作为定安国,在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平帝的皇后,即王莽的女儿,被改称定安太后,居住在定陶馆。让孺子婴居住在一批门卫把守的府第,不许任何人跟他说话。孺子婴长大后,什么也不懂,连话都不会说。王莽还把王宇的女儿,自己的孙女嫁给这个饱受摧残的人。王莽又牺牲了一个亲孙女!
王莽对自己这边也要做安排。首先立妻子为皇后,立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封儿子王安为新嘉辟,王宇的六个儿子也被封为公。又按铜匮上所说的,让王舜、平晏、刘歆、哀章做四辅,地位最高;封甄邯、王寻、王邑为三公;封甄丰、王兴、孙建、王盛为四将。共十一公。另外还封了新官数百人。
王莽得了帝位,成了一朝开国之君,终遂心愿,只是传国玉玺还在太皇太后手中,于是王莽就派王舜向元后索要玉玺。元后怒骂王莽,但又别无他法,不得已取出玉玺,狠命摔在地上。经这么一摔,玉玺缺了一角,王莽就用金修补了。
王莽做了皇帝,建立了一个与汉皇朝异统的“新”皇朝。但元后是汉朝的太皇太后,佩戴的是汉朝的玺绶,这与新朝是很不协调的,于是王莽开始考虑如何去掉元后的旧号。后来张永献符命铜璧,文字称:“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这个尊号很有技巧,既不用改掉“太皇太后”,又体现了由汉改新的变化。
废掉元后,王莽也感到有愧于这位姑母,于是为之起庙。元后的最后几年是在失国的悲愤中度过的,她与自己的官属都保持着汉朝的生活习惯,以此表示对汉朝的纪念。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元后含着恋主的哀愁,带着失国的悲痛,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到此为止,王莽已经完全建成“新”的朝廷,他确确实实地当上了皇帝,篡汉成了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