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长江三峡
3132100000006

第6章 长江三峡之西陵峡(2)

新屈原祠由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正殿、享堂、屈原墓组成,建筑群落规模宏大,古朴清幽,壮观肃穆,是屈原沱清烈公祠的15倍。新屈原祠最前面的牌楼及两侧配房的风火山墙,形成一个巨大的“山”字,构成高大雄伟的山门。牌楼为三层两重檐歇山屋顶,正立面贴六柱牌楼门式,两侧辅以圆形的风火山墙,以红柱白墙灰顶为主颜色。屈原祠正中为天明堂,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襄阳王树人所书“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入口门楣的匾额上,“光争日月”四个红底黄字分外夺目。大门的雕花石质门框、门坎以及大门两侧直径1米的菊花纹圆形石鼓,原是从屈原沱清烈公祠拆迁安装到归州屈原祠,后又搬迁至此,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文物。祠内塑有屈原铜像,通高6.42米,像高3.92米,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脚,两袖生风,仰观缅怀,令人感到一种来自圣哲灵感美的心灵振撼,远古的风,轻轻地掀动着青铜屈原的衣角,天空悠远的白云,努力拭去屈原岁月的苍凉,却抹不去屈原满目的惆怅。铜像两侧,建有东西碑廊,镌刻着屈原《离骚》等许多著名诗集和一些历代诗人墨客赞誉屈原的诗句,游人徜徉于此,顿生万千情愫。

2.黄陵庙

黄陵庙坐落在西陵峡中段长江南岸黄牛岩下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矗立于波澜壮阔的长江江边,是长江三峡中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黄陵庙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其年代久远,始建于战国时期,意在纪念黄牛助禹王开峡之功绩。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路经此地,因感禹王治水的功绩而重修黄牛祠,并立碑题刻《黄牛庙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认为神牛开峡之事纯属无稽之说,只信禹王开山之功,故更名为黄陵庙,沿用至今。为此,他还特地写了《黄牛峡祠》:“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江中望”。现存的建筑,是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仿宋式建筑重修的。近年来,已几经修缮并续建若干辅助设施。黄陵庙前临汹涌大江,后倚高岩如屏,四周橘林掩映,气势宏伟,风光绮丽。2006年,黄陵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庙院外,山景优美,橘林环绕,群峰苍翠;院内,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山门、戏楼、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级升高的台地之上。黄陵庙现存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冬季重新修建的,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禹王殿殿前石碑上刻有诸葛亮《黄牛庙记》,西侧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刻的《凿石平江记》,记录了当时治江工程的情况。

禹王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八架橼屋。面阔进深均为五开间,面阔18.44米,进深16.02米,通高17.74米,重檐九脊,青瓦丹墙,色调和谐,古朴庄重。殿额上悬有两块木匾,其中的棕底绿色匾上的“砥定江澜”,一说是慈禧太后所题,一说为爱新觉罗·齐格所题;下面题为“玄功万古”的盘龙金底黑字匾,是署名“惠王”的题书,字体刚劲浑厚,巨匾边框浮雕游龙,飞金走彩,颇为富丽。殿内立有36根两人合抱的巨柱,蔚为壮观,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殿的左侧立有“水文柱”,柱上挂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是极为珍贵的水文原始资料,记录了三峡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水位。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具有很高的水文资料价值。

3.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区西北10千米西陵山北峰的峭壁间,背靠西陵峡峡口,面临下牢溪高岚森谷,三面环水,一面连山,洞景奇绝,山水秀丽,山水洞泉浑然一体,亭台楼阁交相辉映。三游洞因景色绮丽,曾被古人喻为“仙境”“幻境”“桃源洞”,宋代欧阳修被三游洞的奇妙意境所陶醉,赞誉“仙境难寻复易迷,山回路转几人知?惟应洞口春花落,流出崖前百丈溪”。历代途经夷陵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各种壁刻和碑文四十余件。风景区内主要有张飞擂鼓台、至喜亭、楚塞楼、世界华人印章石园、抗战纪念遗址、刘封城遗址、津亭、山谷亭、长廊、观峡洞、栈道等遗址和景点,或依山而建,或临江而筑,高低错落,妙趣横生。

三游洞是古代地下水沿石层面不断溶蚀,并经过塌陷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六亿年,苏轼认为它“洪荒无传记,想象在义娲”,但其成为著名古迹和游览胜地始于唐宋时期。清代龚绍仁诗云:“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据史料记载,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升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在此巧遇莫逆之交元稹。诗人元稹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调迁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客居夷陵。白居易《夷陵赠别元微之》写道:“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元白三人结伴泛舟下牢溪,发现古洞,“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三人进入洞中,但见“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在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于是元、白三人恋恋不舍,置酒畅谈,彻夜不寐,借景生情,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现洞中尚存明代重刻的白居易《三游洞序》碑石,诗已失传。三游洞即由此得名。

到了宋代,三游洞已成为南方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一同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受任,途经夷陵,寻胜游洞,赋诗唱和。苏洵诗云:“洞中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天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苏轼诗云:“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屐冷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苏辙诗云:“昔年有迁客,携手过嵌岩。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夏三。”人们称白居易三人之游为“前三游”,而称苏轼父子三人之游为“后三游”。从此,三游洞名传天下,游历者络绎不绝。

三游洞形若覆蓬,下临深谷,峭壁百丈,地势险峻,清人鲁先榜描述它是“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洞门藤蔓倒挂,随风飘拂,前有一副对联:“蜀巴荆楚之间奇观有此,元白苏黄之后游者其谁”,对联的正上方有摩崖镌刻“洞天福地、窈窕虚明”的大字。三游洞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洞中岩石褶迭起伏,断裂纵横,有三根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错落有致,琳琅满目,并陈列有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的汉白玉石刻像,若明若暗,惟妙惟肖。洞的正中,耸立着一块高大青石碑,是明神宗万历年间夷陵知州匡铎重刻的白居易所撰《三游洞序》和匡铎所撰《跋》,碑文为明代徐斐然书篆并镌。后室幽奥,自然古朴,深邃幽静,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洞壁上有几个小洞,即所谓“洞中有洞”,但可望而不可入。唯左壁有一耳洞,佝偻扶壁前行十几步,可通于洞外,洞外峰峦竞秀。

三游洞洞外亦是风景如画,景点众多。洞外下牢溪旁,陆游泉水清澈如镜,涓涓不息,水珠剔透,嗅之清新,掬之凉爽,饮之甘甜,有“神水”之称。半壁石亭依山而建,古朴凝重,陆游曾在此汲水煎茶,并题诗于石壁上,流传至今。三游洞山顶,仿古建筑楚塞楼在郁郁葱葱的群峰之间,显得气势非凡,格外壮观。登楼四望,重峦叠翠,风韵多娇,西览山重水复的峡江画廊,东眺举世闻名的葛洲坝,正如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所云:“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便是著名的张飞擂鼓台。据传,三国时期猛将张飞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猛将张飞的塑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张,巨臂挥锤,左足蹬石,怒目凛然,威猛而有生气,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将的勃勃英姿。与此台相邻的是由宋代欧阳修作记的至喜亭,今为仿宋建筑,造型独特,底层三亭“品”字形排列,飞檐红柱,黄琉璃瓦屋面,青石雕花栏杆,重檐翼舒,耸构巍峨。登楼凭栏,西看西陵巴山蜀水一览无余,东望葛洲坝雄姿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天水相接,大江东去,顿使人心旷神怡。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峡州至喜亭》中吟咏了这一景色:“断崖卧水口,连罔抱城楼。下有吴蜀客,樯竿立沧州。雨后涨江急,黄浊如潮沟,时见出峡船,铙鼓噪中流。适从稠滩来,白狗连黄牛。涡喷大如尾,九死争船头。人鲜尚脱免,虎牙不须忧。”

4.嫘祖庙

嫘祖庙又名西陵山庙,耸立于西陵山巅,海拔108米,始建于晋朝,为纪念黄帝正妃嫘祖而建。宋朝时期,列为“峡州八景”之一。嫘祖又名雷祖、累祖,民间蚕农称之“蚕母娘娘”,为中国最早的第一夫人,是“中华民族之母”。据说“嫘”是一个象形字,为后人所造,左边的“女”字旁表示女性,右上的“田”表示的是黄帝,“丝”表示的是嫘祖娘娘,因古代男尊女卑,故“田”在上,“丝”在下。1940年,该庙毁于日军侵华战火。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993年重建于西陵山。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嫘祖生辰,嫘祖庙举行先蚕节,盛况空前。

相传,黄帝与蚩尤争斗之时,在南下西陵后与当地的村女嫘祖结为伉俪。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阳,高阳有圣惠焉。”嫘祖美丽聪慧,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纺织,并教之于民,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唐代著名韬略家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庙的主体建筑嫘祖殿占地9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17.27平方米,殿高26.53米,明两层,暗四层,多层重檐,黄瓦红墙,角刺云天。正中是“人文初祖”横额,两侧有一副楹联:“轩辕宏恩比宇宙,嫘祖浩绩贯乾坤”,肯定了嫘祖与黄帝齐名的始祖地位。进入嫘祖殿堂,一副长联跃入眼帘:“桑绿四野衣被万民伟哉斯功煌煌嫘祖华夏圣母;丝连九州迹耀千载荣兮兹土灿灿元妃楚峡蚕娘”。大殿顶端,有精工彩绘、富丽堂皇的龙凤呈祥图案,其下有8组16个斗拱、28只丹凤,代表炎黄子孙遍布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殿内供奉着嫘祖塑像,左右各有一位侍女相随,侍女手中一个捧着蚕茧,一个捧着金梭,而位于其中的嫘祖母仪端庄,神态安详,手拿蚕茧抽丝,仿佛正在讲授着养蚕、缫丝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