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66个人物
313400000028

第28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

从事科研,一定要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敢于冒险。

我的经验就是知识、汗水、冒险、机遇。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世界人民,二是超级杂交水稻要研究成功。1930年9月1日初秋,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了。为了纪念儿子出生于北平,父亲按照袁氏家族“隆”字的排辈,为其取名隆平。

少年时期的袁隆平勤于用脑,善于思索,爱提问题。

12岁那年,袁隆平进入复兴中学。

中学新开的代数、物理可不像小学的语文、数学那么直观、简单,要抽象许多。很多公式要掌握好,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此,很多同学对数理化的定理公式,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

袁隆平可不一样。他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从思索中加深对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因此,对那些公式,他不背书本,而是总要想办法知道个究竟。

一次上代数课,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述“有理数”的内容。数学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两数相乘取“+”(正)号。

“也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是正数。”数学老师作进一步解释说。

袁隆平听后对于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感到难以理解。他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被袁隆平这么一问,老师一时愣住了。

“你们刚开始学习代数,只要牢牢记住这条法则,按照这条法则去运算就行了。你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老师停了片刻后对同学们说。

老师的回答显然不能使袁隆平满意,但却让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越发产生了兴趣,增强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勤于用脑、勤于思索的习惯使他的求知欲更强烈,也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学时代的一次偶然机会,袁隆平去参观了园艺场。从此,他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蓬勃生机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热衷于对春华秋实自然规律的探索。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当父亲问他将来的志向时,他回答得很干脆:“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于是,袁隆平于同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讲授植物、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课程。袁隆平由于祖父和父亲都在旧社会当官,“出身不好”,加上不修边幅,在当时很受社会轻视。但他并不因此灰心,尽管身处安江农校这样一个小地方任教,他仍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他讲的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学校非常受学生喜爱。

60年代初,正逢中国连续3年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袁隆平带领学生下农村生产实习,耳闻目睹的惨景使袁隆平感到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办法搞出高产杂交水稻,让农民多打粮,摆脱饥饿!

确定了志向之后就是选择突破口。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那我们也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

袁隆平知道,水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作物,如果用人工去除雄蕊再杂交的办法,就得一朵一朵地进行,工序繁琐,产生的种子数量也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应用。如果能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禾”,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倒是可以生产出杂交种子,而且配种方便,成本便宜。

袁隆平由此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第二步,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第三步,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三系配套,便可生产种子。在目标确定后,袁隆平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1970年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在海南岛的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此后的20年中,袁隆平和他的同事们乘胜追击,研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杂交水稻品种。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来自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精彩点评:

袁隆平在不断探索中,培植出了高品质的杂交水稻,为中国及世界打造了一个神话,被国际上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其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惟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袁隆平用一生的奉献与一生的奋斗,造就了永世的辉煌。

美国学者巴来伯赞扬道:“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