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国气功
3134400000007

第7章 武术气功(1)

武术气功是武术技击与气功养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气功。武术气功强调把神气集中到肢体上,加强肢体的功能;主张动静双修,内外兼顾。

武术气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昆仑派、南宫派等几大门派,其中包括轻功、硬气功等内容。

关于武术气功的起源,人们公认与四千多年前彭祖发明的导引术有关。

早在部落氏族从游牧进入定居农耕时代起,就有了气功健身活动,气功导引术正是中华武术形态的最早雏形。许多出土的浮雕、壁画、画像石刻等历史遗存都记载了我们祖先习练气功导引术的图像。这些图象充分证明武术与中华民族的古代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美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健身术或相互关联,或互相渗透。

彭祖创始的气功导引术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中国古代健身术。它把静功(呼吸运动)与动功(躯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几千年来,彭祖的导引功法对人们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功效。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武术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后来,在这些功法和套路的基础上产生了武术气功。因此说,彭祖的气功导引术是中国武术的奠基石。

(一)武当派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古称“方圆八百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被世人尊为“玄武大帝”的发迹圣地。相传东周尹喜,汉代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陈抟,宋代胡道玄,元代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曾在此修炼过。

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环顾四周,七十二峰高耸入云,个个俯首朝向主峰天柱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

武当山上,宫观、道院、亭台、楼阁遍布,历经千年不蚀不损,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迹。

武当派武术以“内家功夫”著称,是中国武术中与少林派齐名的重要流派,人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有的武当道士练成了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有的道士竟练成在房顶的斜坡上打拳舞剑的绝技,令人叹为观止。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内家功夫由宋人张三丰创于湖北均县武当山,故称武当派,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功法强调内功修炼,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派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形成了中华武林的一大流派。

武当派武术气功十分注重桩功的修炼,太极桩是武当派太乙门的入手功夫,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桩法。

太极桩功历史久远,相传太极桩功是道祖老子所传,经尹真人而留于武当。虽然此说已无法考证,但根据此桩的功能、效果,人们公认发明此桩的人定是一位圣者。他精通阴阳五行、人体经络、武功技击、金丹内炼等诸多学说。

一般的太极桩强调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放松肢体,消除体内僵硬之劲。而武当派太极桩则提倡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

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的方式来完成的。站桩是传统武术内功能力的基础。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能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培本固元的目的。

通过站桩功的锻炼,体内的元气得以运动自如。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更加强健有力。古语说:“筋长一寸,力长一分。”这充分说明了筋腱的作用。武当派武术气功加强筋的锻炼,无疑对身体的柔软性、轻灵性都有莫大的好处。

人身体的能量供养途径有三种:经脉中的元气供养、血脉中的氧气供养、筋脉中的能量供养。筋的锻炼可增加人体能量的供应。

武当派武术气功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身体的皮膜、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产生空的气囊,从而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皮肉之间的腾起是有效地抵御外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筋骨之间的腾起是抵御外界入侵的又一道防线。武当派练功者通过特殊的方法把元气布于全身的筋骨、皮肉之间的气囊之中,使之产生巨大的保护身体的能力,这种方法叫做布气。

武当派内家功夫将人的劲力分为两种:先天劲,人身体自身所带来的潜在的能量,俗称先天劲、后天劲,即人的自身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内家功夫首先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使先天的内劲体现出来。

在站桩时,武当派武术气功通过意识的转换,使身体的横、竖、内、外的各种劲力有机地结为一体。在意识的引领下,由丹田到四肢节节贯通,使之达到意识一动则气达四肢,逐步地做到一发气周身皆动,大有推倒泰山之势。

“丹田练气”是所有气功功法的必修之课,太极桩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它要求引周身元气归于丹田,注重丹田的吐纳、开合、鼓荡、填充,让丹田这一气机发起之源充分吸纳周身的元气,使之更加饱满坚实。武当派气功高手在整个练功过程中,通过丹田元气开通经络,将丹田元气通过经络运到体内各脏腑,达到精旺、气满、神全的程度。他们达到了内功的上乘功夫,达到了内功大成的高妙境界。

(二)少林派

少林寺坐落于河南登封西北二十六里的中岳嵩山南麓,是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寺。

嵩山由两座高山组成,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两山各有三十六峰,峰峰有名。

少林寺因坐落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又因周围竹林茂密,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坐北朝南,背依五乳峰,周围群山环抱,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当时,北魏崇拜释迦牟尼,笃信佛教。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来中原传教,备受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嵩山极似一朵莲花,而莲花恰是佛教的代表花卉,于是便向孝文帝申请在“莲花”中立寺。孝文帝准奏,立即派人在跋陀选好的寺址上建起了一座佛寺。这便是少林寺的由来。

三十年后,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也到中原传教,在少林寺住了下来。他广收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

隋朝末年,在隋炀帝暴政的统治下,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少林寺有十三位身怀绝技的武僧,应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参加进攻郑王王世充的战役。他们凭着超群的武艺,生擒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逼王世充投降了唐军。

少林寺有一座“武林房”,为少林寺一百零八房之一,是武僧的练功房。它的地位特殊,超出各房,自立制度,由专人统领,不受执法僧的约束。加入武林房的成员全是由各房或各从属寺院推荐保送来的武僧。武僧一般不用劳作,也不必整天拜佛念经,也没有硬性规定的作息时间。他们的任务只是练好武术,保卫少林寺。他们个个努力练武,一不怕苦,二不放松,甚至废寝忘食,不分早午晚一心一意地练功。有些武僧支颐而眠,指缝里夹着一支点着的香,香尽炙手,一跃而起,继续苦练。他们不但练武功,还练气功。

少林气功是在医疗气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气功。历代少林寺武僧刻苦钻研、勤奋修炼,并取寺外众长,逐步完善,终于修成少林武术气功绝技,成为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少林气功在武林中独树一帜,以静中求动为宗旨,气沉丹田,调全身之元气、宗气、卫气,可以定神养性,防治疾病,祛病延年;可以迸发神力,排山举鼎,惊世骇俗。

少林气功有内功、外功两种。内功主要用于坐禅,修身养性,对于防治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神经衰弱、癔病等效果尤为显著,久练可以轻身延年,返老还童。外功主要用于武术方面,运全身之气贯穿于整个武术动作中,正如拳谱所说:“手足弹处气先到。”

少林派武术气功有如下多种功法:

1.坐功:端坐式、双盘式、单坐式、插花式;

2.站功:三圆式、三合式、伏虎式、螳螂式;

3.卧功:仰卧式、侧卧式;

4.四肢功:风摆柳、金刚拳、一指金、金意把;

5.轻功:飞毛腿、纵步上房、扶赶飞;

6.硬功:单指钻墙、单掌分砖、肉拳粉石、头碰石碎、单手劈材、千斤腿、跨绝崖、铁身靠、颅分砖、飞云走;

7.桩功:泰山桩、弓步桩。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以觉远为首的十三和尚痛击郑军之后,少林寺名声大振,少林武术气功也日益精湛,并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金刚拳”、“掌劈材”、“顶分砖”、“头破石”、“飞云走”等,都是著名的武术气功绝技。

如今,少林派武术气功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三) 峨嵋派

峨嵋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东距乐山七十多里,山势雄伟,隘谷幽深,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嵋天下秀”之称。

峨嵋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因有山峰相对,状如蛾眉,故名蛾眉山,又称峨嵋山。在峨嵋山的金顶上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奇景。

过去,人们常说“天下武术出峨嵋”。后来,因为少林武术越来越有名,才说“天下武术出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