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3135200000003

第3章 开篇小引(1)

王氏在辽阳风水沟定居之后,王珏为了使辽阳这个荒野之地得以昌明,学业得以开发,亦为了使自家子孙后代经受礼仪之教,他在辽东都指挥使司任上,广施银两资财,兴办学塾。位于辽阳城东门里的辽阳中心庙塾学馆,就是其中最大最出名的一所。王珏还征得辽阳州知州杨光甲的同意。杨光甲,祖籍关外第一县绥中,与王珏为好友,曾同任县教谕。王珏也不拉过节,又取得辽阳农工商学各界及士绅的支持,募集了大量捐资,于辽阳中心庙塾学馆东侧修建了魁星楼。

连绵的山岭,连绵的山岭……

在这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广漠远阔的辽南原野,山峦无尽,峰巅簇拥,岭岱莽莽,峰岳茫茫,岩嶂重重。

这些山峦,岭岱,峰岳,岩嶂,算来都是长白山的余脉。论其名称,能够叫得出的,就有鸡冠山、黑鹰山、华表山、官马山、开门山、关门山、天门山、小陵山、半蜡岭、摩旗山、庙光岭、姚千户山、曹千户岭、寒城岭、大石门岭、小石门岭、琵琶岭、关山、晾甲山、马蹄峪、答喇山、寒山、寨山、囱山、梨花峪、杏花峪、浪子山、三盘峪、七盘岭、八盘岭、鼓手峪、马压山、牛儿岭、石门山、子曰山、远帆山、八石寨峪、詹家山、南山、香山、麦山、柴山、首山、鞍山、庙岭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观不胜观。

在这诸多的山岭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千山。

千山,古称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说起这些山名,都有着其引人生趣的来历。积翠山,传说远古洪荒年代,上方有一位美貌贤惠的女神,名字叫积翠仙子。她为了让人间有无限风光、烂漫春色,便用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云锦霞朵,绣织莲花。当她绣织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时候,被专横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不让她随意降美于人间,于是勒令天兵天将把她抓走,予以审问。积翠仙子见自己的美好愿望实现不了,非常着急。在痛苦挣扎中,她将已绣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莲花洒向了人间。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莲花,便化作了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丽的山峰。积翠仙子在向人间洒落这些莲花时,手中握着的绣针也因不慎滑落了下来,镶嵌在群山的石缝里,这样便形成了后来的千山中的“一线天”景观。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缅怀这位有功于人间的积翠仙子,便将这里的群山称之为积翠山了。

千华山,是它将千山与附近的华表山结合起来后而得到的称谓。它也有一段美妙无瑕、晶莹剔透的传说。传说远在汉朝时,辽东有个名叫丁令威的人,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灵波山,拜师学道。后来,经过多年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仙。但是,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便化作一只仙鹤飞了回来。它落在辽阳城南的南山华表柱上,并玎玎玲玲、殷殷切切地唱道: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已非,谁识仙某在此窥。

据说,千山的“来鹤亭”、“仙人台”等名胜的称谓,都来自于丁令威的传说。当然,华表山的这个名称,也是后人对于丁令威的一个纪慰了。千朵莲花山,顾名思义,是说它应该有千座状似莲花的山峰。然而,它竟然有山峰九百九十九座,并非有一千座。传说有一位得道的大仙云游到这里,他一一地数过了山头,见差一座没有构成一千座,深感遗憾。于是,他在九百九十九座莲花山之间又造了一座假山。从此,千朵莲花山便名副其实了。

对于千山名字的来历,历代文人秀士多有吟咏。其中,以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曾任御史的姚元之的《题千山》一诗最为出名。诗云:

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

试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要说这些山岭,都各有其生奇的一面。那就是,这些山岭绝大多数都是东西走向,南北排列,但是,确也夺奇争秀,溢彩生辉,成瑞呈祥。常言,有山就有水;又道,山多高水多高。在这诸多山岭中,多有悠悠流水生出。要说这些流水,也有它与天下江河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它在山岭中多作东西流淌,待流出山外,却又化作南北流程,且涌进一条大河,从此便迢迢远去,漫漫天涯,奔向辽远浩瀚的渤海里去了。汇总后的这条大河,名曰浑河,盖取其浑然大度、浑厚豁达、浑圆朴厚之意也。而汇入这条大河的东来的河流,主要有这样四条,由南自北数,它们分别是汤河、沙河、夹河、柳河。夹河,又名太子河。

话说,就在这南有汤河与沙河、北有太子河与柳河之间,就在这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诸多山岭的末端,竟然恢恢阔阔、乌乌压压地拥出一座古城来,名曰辽阳。

本书故事,即从辽阳写起。

辽阳,汉时称襄平郡,三国北魏时称辽东郡,晋时属辽东国,隋唐时称安东都护府,辽时称东京辽阳府,金时称东京路辽阳府,元时称辽阳路,明时称辽东都司卫,清代始称辽阳州,隶属奉天府即盛京城所辖。

明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泰昌元年,亦是大清国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前期的后金天命五年。这年的干支为庚申,即公元1620年。

这年春三月,时任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上等都指挥佥事辽阳中军、谥号安国将军掌都司印、万历四十年武举人崔圭,跨马来到辽东都指挥使司、谥号靖辽将军王珏帐下。

这个崔圭,乃是世代簪缨,将门之后,名门之子。其祖原籍河南南阳,后始祖崔源随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战,来到辽阳任事,直到今时。

王珏,原籍亦是河南南阳。先祖于明初移居扬州府江都县。到了王珏这辈,开始升官发迹。王珏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进士,遂被派遣分发到辽阳,出任辽东都司都指挥,至今已越二十年。

那么,这日崔圭为什么要来到王珏帐下呢?

原来,崔圭与王珏交情甚厚,又为同僚。崔圭在王珏手下供职,为下属吏员;且二人先祖同为河南南阳。常言,人不亲土还亲。因此,二人相处得非常默契,竟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闲聊中,崔圭得知王珏有将眷属迁居辽阳之意,并探问崔圭,看是否可行。崔圭经过多次的思索,已为王珏打定主意,决意让他举家迁来,莫要犹豫和踌躇不定。这日崔圭前来,就是为着进一步说服玉珏的。

二人相见,也没有多说,崔圭带领着王珏,便一同骑马向城外走来。

他们要奔哪儿去?

辽阳城南,千山脚下,鞍山东郊,倪家台村,东山前坡,崔氏茔地。

为什么要他到这里来?

崔圭要王珏看看他家的祖茔,以此作说,说服王珏。

三月,天气晴好,地面上干,道路得走。辽阳距鞍山也就在数十里地。二人边谈边唠,边策马扬鞭,不多时,便来到了崔氏茔地。

崔圭带领王珏踏上茔地的一处高岗,然后停下。他用手指点着,让王珏观瞻其家祖茔。

望去,但见崔氏祖茔位于一个东西走向的山岗西端之坡地,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后有靠山:龙凤山;左有屏山:龙尾山;右有障山:凤尾山。这些相环互抱的山岭,竟形成了古代“四灵”中所说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从照山前边流过,形同玉带缠腰;加之松柏森森,草木幽幽,岩石磊磊,原野辽阔;更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配之以环绕的陵园围墙;蜿蜒于其间的陵区小道……让人看了,实在是感到钟灵毓秀,御梅环藤,大有地灵人杰之势,遂令人马上想到“风水”二字。

果然。王珏看罢,用右手拂了一下颏下的胡须,便连连赞道:“真乃好风水,好风水,宝地也。”

崔圭也就此讲述起其家安葬在这里的以前的九世先祖的荣耀业绩来。

王珏听得简直是有些入迷了。

崔圭讲述过家世和祖业后,便向王珏问道:“将军兄,可有此意?”

王珏道:“人寄天地,身存世间,谁个不想子孙绵长,世代祥和!可是,话再说回来,若再找这样吉地,唯恐是难了。”崔圭道:“将军兄,先不要论此。我却要问你:愿不愿携带家眷来居辽东?”

王珏道:“愿得怎样?”

崔圭道:“若愿得,弟愿指点一地,可做祖茔,保你家代代富贵,不会落于我崔氏之后。不过,所出之富贵人才,却不是武将,而是文臣。岂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之后,乾坤进入平和盛世阶段,已是文官居正、武官从之了。看来,文官乃真正之富贵人才也。”

王珏道:“崔同知崔贤弟,何不快点讲来,我意已决。”

“迁辽东?”

“迁辽东。”

“事已定?”

“事已定。”

“好。”

崔圭说着,便带王珏返回辽阳。

他俩来到辽阳城内没有停步,便径直地向辽阳城南转来。

辽阳城南三十里处,有一地名曰凤睢沟。

这凤睢沟,前有囱山、南山、万花山相照;后有豆腐浆岭、豆腐渣岭、天石岭相依;左有琵琶岭、关岭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临。在南面的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弯的御带般的沙河相缠;再径直往南,便有寒山、暖山、积高山;三山之南,又是九转十八弯的御带般的汤河相抱。而在东部的琵琶岭、关岭之外,又有汤河上源由北向南流过;西部的琴瑟山、城山之外,又有浑河下梢自北向南逝去,着实构成环环相印、步步相御的奇绝妙土。

崔圭指点着山川对王珏说道:“后三山,其中即豆腐浆岭、豆腐渣岭、天石岭为椅;其南面第一重山,即囱山、南山、万花山三山,其中万花山又最高,居中间,此为状元三支笔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积高山三山,积高山又最高,居中间,此为文曲三炷香也。而东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汤河、沙河,又形成了两重御带缠腰。再看东边,有琵琶岭、关岭,配以呜呜作响的汤河上源,则应了韶乐之声之兆;再看西边,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浑河下梢,则应了和曲之韵之征。况这凤睢沟的‘凤’字,乃凤阳之义耳;‘睢’字,乃睢县之名矣。凤阳,乃洪武朱元璋之家乡;睢县亦置河南,乃你我先祖之故园。如此看来,此地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