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3135500000002

第2章 《周易》概述

《周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不仅给人以知识,而且给人以智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周易》,学《周易》,用《周易》。然而,由于《周易》图文深奥难懂,又没有一本合适的注释,许多人读得一知半解,在《周易》这座“神秘殿堂”的外围徘徊而始终难以真正入门。

本书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周易》的起源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是秦汉后直至今日仍无人能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它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

《周易》为什么叫“周易”?我们所说的《周易》,是指今天所见到的传本。而在周代,《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为《连山》,二名为《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简单地说,“周”代表着两种意思:一种是代表着朝代,夏朝的《易〉叫《连山》,殷商时期的《易》叫《归藏》,所以,周朝的《易》就叫《周易》;另一种是周普、完备的意思,前人所说的“……《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就是普遍、包容一切的意思,指《易》这部书所讲的道理无所不包。

什么是“易”?“易”的含义有三种。一是“蜥蜴”。《说文解字》上说“易”是蜥蜴,象形字,古称“易”,俗称四角蛇,其外表可以随每天的十二时辰而变化成十二种颜色。蜥蜴的变化说明《周易》的精神在于守恒而知变。二是“日月”。“易”是会意字,“易”和“明”这两个字都是日和月组成的,一年的十二个月是“易”的运行规律变化,是阴阳永远交替变化、日月互为照应,相辅相成。“易”和“明”二字,说明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永远交替运行。三是“龙”。《周易》是一部龙经,通过龙的运动,阐述事物的运动,乾卦就是龙卦。因为“易”即蜴,而蜥蜴是龙的一个稍远分支。《周易》里的第一卦乾卦,就是通过龙的运动规律——潜、见、惕、跃、飞、亢六种运动形式反映事物的盛衰规律。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它最早的用途即是占卜。但是,它的内容又十分丰富,无所不包,涉及到哲学、占筮、术数(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兵法等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它被蒙上了一层卜筮的外衣。《周易》在占筮中融入了忧患意识,甚至包括最早的心理疏导,启发了人们观象及推测、判断的能力,是古代预测学的鼻祖。

(二)《周易》的作者

《周易》究竟是谁写的?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的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周易》历经几个朝代得以不断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长期以来,《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没有定论。一说《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孔子世家》坚持孔子说,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很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周易》中的一部的作者非孔子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这一派的人都喜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则认为,以《易经》为首的“五经”都是周代的旧典,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易意子问》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孔子)未出生,就先有“六经”了,怎么能说是他(孔子)作的呢?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康有为则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他认为孔子就是《周易》的作者,连是合著者的说法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以钱玄同为代表,他的结论是:孔子无删改或制作“六经”之事。在这场争论中,郭沫若更是旗帜鲜明,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汉帛书周易》,书中记载了孔子对《易经》的研究。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研究了《周易》,并作了《易传》。

总之,《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是易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学习和研究《周易》的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周易》不是成于一个年代,亦非一人所著,是从伏羲到尧舜禹经夏商周历春秋战国,跨越千年,集众多先贤哲人的智慧之大成的作品。

(三)《周易》的流传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一种文化。它画卦于伏羲时代,演卦于文王时期,作爻辞于周公时代,撰写《易传》于春秋战国时代。更重要的是,随着易著三千年的形成及易学的发展,又吸收了中国商周至今三千年的智慧,所以,《周易》是中国五六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根源一脉相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和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信息预测而闻名,以其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其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以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为世人所钦佩和崇拜。

几乎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周易》都是文化的主流。先秦时期,孔子把《周易》列为“六经”之一,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开始进入主体地位。在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意见后,易学被列为儒学经典,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周易》也从“六经”之一奉为“六经”之首。魏晋时期,《周易》被列为“三玄之冠”。隋唐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尤其在唐朝,当外来宗教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时,《周易》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愧为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宋元时期,朱熹创立了理学,把《周易》奉为理学的经典,《周易》一时间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明清时期,乾隆时期修纂的《四库全书》将易著(三百部)列为诸经之首、开卷之文,更确立了易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可见,《周易》在中国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都起着主干作用。

中华易学文化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世界也影响极广。易学与儒学早在2世纪(我国西汉时代)即已超越国界、跨越时空,传到朝鲜、日本,之后又传到新加坡、越南等地。《周易》及“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在亚洲国家曾一度盛行。15世纪,《周易》及“四书”经意大利传教士传到欧洲,之后又被译为拉丁文及法文版传入西欧,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7世纪,《周易》及“四书”被译为俄文传到俄国,在中俄的文化交流上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