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由阴阳符号所组成的八个卦象,分别代表八种有形的事物:乾 ,三个阳爻,像天;坤,三个阴爻,像地;震,下面一个阳爻,上面两个阴爻,像雷;艮,上面一个阳爻,下面两个阴爻,像山;坎,中间一个阳爻,上下两个阴爻,像水;离,中间一个阴爻,上下两个阳爻,像火;巽,上面两个阳爻,下面一个阴爻,像风;兑,下面两个阳爻,上面一个阴爻,像泽。泽和上面的坎(水)有区别,坎是没有控制的水,泽是可以控制的水。卦的形象与外物有一定的联系,如象征水的坎,中间一横长,上下是一条直线截为两段,酷似水的波纹。
六十四卦: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震 雷 动
巽 风 入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艮 山 止
兑 泽 悦
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
卦爻辞: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2.卦象和卦序
卦序:《序卦》是《周易》十篇传文(十翼)中的一篇,是专门论述通行本《周易》本经卦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关系的论文。那么通行本《易经》卦序为什么按照这一次序排列?有什么排列规律?其深刻含义是什么?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对此多有阐述,尽管已发现其中的许多规律,揭示出诸多义理,但是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根本规律仍未被揭示。
历史上关于卦序的研究主要有两派:一是义理派,二是象数派。对于卦序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义理派主要依照《序卦》解释卦序的承接关系,象数派主要是试图发现卦序中卦与卦间的象数关系,从而揭示其规律。
《周易》的卦序分为八卦卦序和六十四卦卦序两类。卦序体现了《周易》的种种精华。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古人曾用“二二相偶,非复既变”来概括。所谓“二二相偶”即把每二卦分一组,六十四卦共分了三十二组。所谓“复”,指每组中后一卦是前一卦的反复倒卦。具有“复”的关系的卦共有二十八组,五十六卦。所谓“变”指后一卦是前一卦的对卦,前卦反复后仍是本卦,故要发生“变”。也就是前卦的所有爻都阴变阳、阳变阴,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排列。如乾卦反复后仍为乾,而“变”后为坤卦。
已知的《易经》卦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行本卦序(后天六十四卦序);先天六十四卦序;京房八宫卦序;《元包》卦序;《马王堆帛书易经》卦序。
在这几种卦序中除了通行本卦序外,都有明确的象数关系和易理,其排列顺序有着固定的规律。自古以来,对于通行本卦序的认识主要有三派:一是易理派,认为只能通过《序卦传》的易理来理解卦序。二是象数派,认为通行本卦序与其他卦序一样有着一定的象数规律。三是卦序没有什么象数规律和易理,只是便于记忆而已。这些学者往往对《序卦》易理提出诸多质疑,但是通行本卦序是流传与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卦序,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离不开理、象、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其排列规律应该遵循至简至易的原则。
卦序分析通行本《易经》卦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卦象:阴阳爻所构成的符号的形状就叫做卦象。古人用这种符号来象征自然界的具体事物,同时也用这种符号来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卦象是表达思想的,卦爻辞是解释卦象的,学习《周易》,要通过卦爻辞的解说来了解卦象,再通过卦象了解《周易》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周易》和其他中国传统经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六十四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然后再演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爻辞解释。而且每一卦的前面都有一个卦象,卦象是由八卦的卦画相重而组成的。
整个一部《易经》是讲卦象的,“易者象也,象者像也,爻者效天下之动也,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易经》是讲卦象的,“爻”是模拟天下运动的,在天下万物运动的时候,就产生出人生的吉、凶、悔、吝现象和过程。《周易》在“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的过程中,还把八卦设定了“五行属性”,所谓五行也就是在卦中设定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属性,卜蓍者再根据所得卦象和“五行属性”进行卦意解释。
3.纯卦、覆卦、错卦
纯卦:由一个单卦相叠而成的六爻卦称为“纯卦”,又称“原卦”。六十四卦中共有八个纯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乾卦六爻皆阳,称为“纯阳卦”;坤卦六爻皆阴,称为“纯阴卦”。
覆卦:一个重卦的卦象颠倒过来,成为另外一个卦象,称为“覆卦”,又称“综卦”“反卦”。如屯卦,倒过来即为蒙的卦象;需卦,倒过来即为讼的卦象。《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八对覆卦,就是说有五十六个卦可以颠倒过来成为另外一个卦象。由于两卦之卦象互为颠倒关系,所以覆卦又叫反对之象、倒象。卦象“反对”之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均两两相邻而排在一起。
错卦:两个重卦的位次相同之爻阴阳性质完全相反,称为“错卦”,又称“对卦”,前人或称为“旁通”。
(三)《周易》的理、数、象
《易经》是建立在理、象、数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理、象、数就没有《易经》。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之,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有它的数。《周易》中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着理、数、象的三种涵义。人处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在不停地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含了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达到能懂得事物的理、象、数程度,自然就会知道,事物的变到了一定的数,就一定会变。
象数就是象和数。象是象征、征象。是直观可见的东西。源于最早的象形文化。象的内容是:观物取象,观象取义。象包括卦象、爻象及易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及方图)、太极图、河图洛书。数:数是抽象的,包括爻数及图数。古代最早的占卜文化是烧鱼甲,然后观看龟兆及龟裂,象数就是起源于观龟的兆及裂纹。数是一种抽象思维,是对象的补充,象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易学特有的象数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是《周易》认识事物的独特魅力。
《易经》的象数,若用现代语言概括,应该划入“符号逻辑”的范畴。这种符号逻辑的本质是一种归纳。世间万事万物表面看似乎层叠交错、繁芜杂乱,实际上万事万物又具有普遍的共性特点。几千年前,中国的先哲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创造出八个符号: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周易》原为上古巫术之占卜工具书,含有象数及义理之两体,弄清这些,就可化繁为简,理清脉络。
“象”反映《周易》为巫师用来占卜的工具书,是初民社会的巫师据此口头流行而可用以占筮。每卦有其卦象,每爻也有其爻象,总释一卦称之大象,分释每卦各爻称之小象,象使卦及爻暗示事物的性质及发展阶段。而暗示多形多义,可与诸多事物相联系,预示占卜结果。
“数”则是反映《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排列关系的,即反映卜之卦义,亦反映其一定的数学关系,隐含现代的科学知识,譬如遗传密码的排列关系。“数”之两面性尤为明显,占筮关系反映了数的传统方面,而卦与爻的排列关系则反映其数学渊源,便是其对现代科学的预示。
“义”反映其伦理之道义。文王演易便包含一定伦理论述。而孔子的《易传》则反映了天理伦常。
“理”反映《周易》对事物规律的探讨,对易道的分析,又如同现在的物理。
历代易学家分为两大派别,一是“象数派”,另一个是“义理派”。
象数派就是着重于通过《周易》卦象和有关数字解释《周易》。这些解释包括:一、卦象象征什么。《易传·说卦传》列举了《周易》卦象象征的内容,大约有几十项。其中乾象征天,坤象征地,坎象征水,离象征火,艮象征山,兑象征泽,巽象征风,震象征雷。汉代儒者进一步发展了卦象象征的内容,把象征的事物扩大到一百余种。除了沿用原有的象征思路之外,还从总体上让卦象担负象征自然事物和自然法则的任务。比如把卦象按照新的思路排列起来,让它们担负象征一年中气候变迁的任务。他们让坎、离、震、兑四卦象征冬夏春秋四季的气候,让其他六十卦每卦象征六又八十分之七天中的气候状况。六十卦象征的天数之和,就是全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从而构成所谓“卦气说”。 二、卦象之间的关系。比如有的卦倒过来就是另外一卦,改变某卦的一爻,该卦就要变成另外一卦。于是,卦的组成、排列以及相互变动的关系,就成了易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象数派易学家们认为,占到某一卦是吉或者是凶,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由卦象所象征的内容,或者是它和其他卦象的关系决定的。所以在占到某一卦的时候,他们往往要通过这一卦的象征,以及卦与卦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这一卦是吉还是凶。
然而,他们所说的内容往往互相矛盾。这是因为卦象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对应他们所说的内容。比如说,卦象本来只是占卜的符号,并不具有象征一年气候变化的意义。今人用卦象象征气候,一定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卦象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卦与卦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只是组成六十四卦以后,由于符号简单整齐的性质,它们之间自然形成了某种联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发现不同的联系。汉代学者就发现了卦象之间许多不同的联系。随着汉代的结束,这一派易学家的事业也衰落下去了。继他们而起的,是新一派易学。后人把这一派称为“义理派”。
最初义理派的代表人物,是魏晋玄学家王弼。他对《周易》的研究着重于发挥卦象所阐述的道理,而不着重于卦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卦象本身表达了某种意思,明白了它的意思之后,就应该忘掉卦象。这就像人们用鱼篓和兽夹的目的是抓鱼和野兽,抓住了鱼和野兽,鱼篓和兽夹就可以放在一边了。
王弼的主张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肯定,也影响了后来易学发展的方向。和象数派一样,义理派思想家的主张,虽然只是他们自己对《周易》的理解,但他们一定会坚持那就是圣人的初衷。至少是圣人所作的卦象、卦爻辞中就已经包含着的思想。和象数派一样,他们所说的道理,自然也不能一致。比如坤卦第五爻,卦辞是“黄裳元吉”。王弼说,这是由于女子或者臣下采取了柔顺谦卑的态度,所以象征它们的阴爻虽然占据着阳爻才应该占据的最尊贵的位置,也是吉利的。但是同样是义理派代表的程颐却说,阴只有安守本分,才会吉利。现在它占据着阳爻的位置,“元吉”的意思就变成了不吉利。
类似的分歧非常多,甚至引起了宋代大儒朱熹的抗议。他说:“《周易》哪里有人们所说的许多意思!尽管你们说得天花乱坠,但这些都不是《周易》本来的意思。”为了纠正这种风气,他把自己解释《周易》的著作命名为《周易本义》。朱熹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他的“本义”中仍然有许多是后人强加的、实际也是他自己发挥出来的意思。
这些思想家对《周易》的解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由于他们不是去追求《周易》的本来意义,而是借题发挥,才会有不断发展着的新的思想出现。而这些新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智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四)《易经》六十四卦解
第1卦: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
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表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第2卦: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冈,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
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第3卦: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
下下卦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
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第4卦: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
中下卦
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第5卦: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
中上卦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
第6卦: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
中下卦
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第7卦: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
中上卦
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第8卦: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
上上卦
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
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
第9卦: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
下下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