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35

第35章 宗教文化——照耀历史长河的一道闪亮光芒 (1)

宗教文化(外国卷)

为什么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于两千六百年以前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卫国,即现今尼泊尔境内。他出家以前名为悉达多,是个王族子弟,幼年时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的也娶过妻子,养过妻子,活了80岁。“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之义。

悉达多之所以要出家修道,最终成为佛教领导者,是由于他有自己的抱负。少年时,成天过着悠闲奢侈的生活,不仅没能给他精神上的慰藉,反而让他感到十分空虚。他不同意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与种姓制度。根据那时婆罗门教法典,将人们依据种姓划为四个等级:一等是婆罗门,即祭司,掌握神权;二等是刹帝利,即是武士、军事贵族及王族;三等是吠舍,指农民、手工业者跟商人;四等是首陀罗包括雇佣劳动者和奴隶等等。悉达多全力反对这种神权至上和婆罗门第一的制度,主张“四姓平等”。29岁之后他下定决心,出家修道,为推行自己的宗教主张另外开辟新路。他历经六年苦修,走访名师,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宗教哲理的观点。之后,他经常在印度的北部及中部传播教义,拓展了许多信徒,逐步形成一个大宗教。

释迦牟尼逝世之后,他的骨灰被很多国王抢分,尊称为“舍利”。他一辈子所演说的教义,被信徒们翻译整理,合成了经、律、论三大部,就是之后所称的“三藏”。他本人同时被尊称为“如来”(意思是“成正果”)、“佛”(意思是“觉悟者”),被奉为佛祖。

为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世界宗教中最成熟、最有权威、最有信徒的宗教,它们之所以可以成为世界性宗教,是由于它们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得到了强大而有力的政治权力大力的支持。佛教自印度传播开来,和“护法名王”阿育王与迦腻色加所提倡关系特大,佛教传进中国之后,很多帝王都极力提倡,甚至还出现了如梁武帝那种的“皇帝菩萨”。藏传佛教可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扎根,同样跟西藏地方政权的大力扶持有很大关系,基督教最初在罗马帝国传教时,是用地下活动的方式进行的,从君士坦丁大帝开皈依直至狄奥多西一世皇帝在392年宣布了基督教作国教,基督教才算真正地站立了起来。自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得到广泛传播,才逐渐变成世界上最大的世界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和政权的结合更加紧密,它兴起之后只用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便随着阿拉伯国家的强盛而变成了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宗教。

另外,这三大宗教都没有突出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个国家在宗教上的优越性,它们所信仰的神乃是给世界各族人民都能接受的那种神。

这三大宗教各自都有神圣的经典—,都有高度的神学理论观。

并且,这三大宗教中的神学理论,都可以从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统一教徒们的思想,因此能让世界各民族的人们接受。

这三大宗教的仪式不只简易好行,并且还有很高的文化层次。佛教寺院的佛像与雕塑艺术不只给佛教的神圣增加了几分庄严,并且也增加了佛教向世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基督徒在教堂里做礼拜时有唱时诗班,伴着音乐唱圣歌,专有神职人员的播道与讲演,不只能激发信徒对宗教的感情,而且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一些满足。

这三大宗教也有大批的从事宗教专业人员,他们在研究与传播宗教的理论与实践,而且通过组织手段以扩大宗教的影响力。

此外,这三大宗教也都宣称自己能够拯救与帮助世人,并且对希望得到救助的皈依者自身的素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介于以上原因,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便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

藏传佛教的宗派

佛教在西藏地区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到十一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迎、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有些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作靠山,势小力弱,先后融于其他教派或被迫改宗,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影响较大的只有以下五个教派。

1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十一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佛教徒藏匿的经典,并认为自己弘扬的佛教是公元八世纪吐蕃时代传下来的,比较古旧,所以称宁玛(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红教以密宗修习为主,其思想受汉语系佛教影响,与内地禅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

2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

3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拓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萨迦五祖”。

4噶举派(白教)创始于十一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在十四、十五世纪衰落,现在谈到噶举派,一般就是塔布噶举。塔布噶举实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就是独占一方的封建势力。

5格鲁派(黄教),创建于1409年,是十五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

犹太教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犹太教重要的经典就是圣经,由托辣(Torah)、先知书(Prophets)和圣著(Writings)三部分构成。

多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主要在家中进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祷,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会众的祷告通常在犹太会堂举行。会堂是犹太人祷告与学习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节日和至圣日(HighHolyDays)会堂的敬拜,包括读希伯来文的托辣,与先知书。会堂的敬拜,可由会众当中博学的成员来主持,在大多数的会堂中,是由管会堂的司会(Cantor)或者教师(Rabbi)主持。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 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 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教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见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 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4 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的“五功”

《古兰纽》规定,穆斯林在信仰上要做到“五善功”,简称“五功”。它是一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

第一是“念功”。它规定每个穆斯林时刻不要忘记伊斯兰教的最基本的教义。“除安拉之外,别无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先知和使者。”这两句话,是每个穆斯林祈祷必须默诵的祷词。

第二是“拜功”,拜功要求每个穆斯林无论在什么地方,每天都要向麦加克尔白神庙的方向礼拜五次,分别在晨、晌、哺、昏、宵。礼拜的仪式很简单,只要立正、鞠躬、跪拜,口中以阿拉伯语默诵念功中那两句话即可。礼拜人必须清洁沐浴,否则谓之渎神,如没有水洗,用一撮土洒在头上也可代替。每周的星期五是聚礼。

第三是“课功”,也叫天课。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课税。原来是自愿赈济贫困的施舍行为,以后变成了法定的税收,后来由于伊斯兰国家都已政、教分开,天课又变成一种宗教性的自由施舍。

第四是“斋功”,每年在教历九月斋戒一个月,每天从黎明到日落全天不吃饭、不喝水、不行房事。但当夜幕降临以后,就一切如常百无禁忌。斋期届满的开斋节,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来庆祝,非常隆重。

第五是“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成为世界性穆斯林大集会。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在14世纪,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

这种分裂局面给罗马教皇和德国的天主教会以可乘之机。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具有超国家的权力,他们不仅占有全国的土地,榨取大量地租,而且还从事征收“什一税”,进行出卖教会的职位,出售“免罪符”等一系列活动。它还与罗马教廷狼狈为奸,使罗马教皇成为骑在德国人民头上的“太上皇”,教皇控制了德国7个选侯中的3个以及整个教会。教皇每年从德国榨取的钱财,比德国皇帝的年收入还多几倍,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这样,人们对教皇的不满同对德国天主教会的痛恨结合起来,而高级僧侣饱食终日,不学无术和放荡的生活,更加激怒了各阶层群众。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宗教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变革。另外,一些世俗诸侯和骑士、新兴的手工工场主、商人,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也希望实行这种改革。这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进而使得德国教会问题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的焦点。

1517年,罗马教皇派遣特使,借口在罗马修筑圣彼得大教堂,到德国来大量出售“免罪符”。这种无耻的骗局,引起了人民的愤怒,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开始了。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1483-1546年),在德国维登堡教堂门外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效能》的长篇纲领性文字,共95条,这吸引了不少前来做弥撒的人。路德在他的论纲中,斥责了教皇贩卖免罪券的无耻行径。

他还提议在大学进行一次关于赎罪券的神学辩论,这无异是对罗马教皇的挑战,也正符合当时德意志的民族情绪。之后,路德的论纲不胫而走,人人争诵,两个星期内传遍了全国。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公开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