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3160000000006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党员标准思想

这一章,我们将在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党建思想基础上,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进行简要的研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是在中共十七大上首次提出的。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而每一个阶段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在各个阶段所形成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所侧重。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这三大理论成果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党的建设的角度来看,分别蕴含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党的建设的创新思想,当然也蕴含着丰富的党员标准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党建思想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一下党的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的党的建设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邓小平理论中的党的建设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建思想;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紧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在党的建设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建思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党的理论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党的自身建设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从研讨党员标准的角度来看,党员标准思想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概念。从目前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进程和成果来看,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个阶段性理论创新成果,使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思想更为成熟和丰满。那么,这个理论体系中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概要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这个理论体系科学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认识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转变,自觉地把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转变,对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铭记邓小平关于“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在抓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理论,并且积极探索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实现突破。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就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也就是说,党组织不能退出政权机构,要在政权机构内部来进行领导,但又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在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共中央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1994年提出要实施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执政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大理论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解决执政党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核心问题。可以这样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尤其是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方位转变和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个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论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论断,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新表述。这一性质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个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强调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已经60多年。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使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党面临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掌握政权尤其是长期掌握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党的执政安全,非常现实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五个方面能力的要求。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五个方面能力的要求,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体现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012年中共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第四个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强调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是关系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归结到一点就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而,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站在时代前列,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根据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重大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形成了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即《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200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的重要命题,强调要“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再次重申,“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个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强调加强党的“五大建设”,并且强调这五个方面的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长期以来,关于党的自身建设一般都归纳为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大多按照这三个方面论述来实施党的建设。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提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逐步把党的三大建设发展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大建设。中共十七大依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以及执政党建设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拓展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容,首次提出把反腐倡廉从作风建设中另列出来,形成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同时,深刻阐明了每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和建设目标。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作风建设: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重点;制度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反腐倡廉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通过抓好这五大建设,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先进性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博大精深,需要认真学习、领会,更需要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要靠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靠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中国共产党人用自身的先进性来引领、用过硬的执政本领来推进。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说,坚持更高的党员标准,既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

二、邓小平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党的建设思想。邓小平党建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学说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学说,是指导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武器。

关于党员标准思想,邓小平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提高党员素质。

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各种人才,共产党员应该在各行各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不仅要有理想有道德,还要有文化有相关的科学知识,特别是要具有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因此,他强调,“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共产党员要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

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纪律”。他针对党内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的状况,尖锐地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说,没有理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为此,他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否则“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的不断出现,邓小平又提醒全党,“我们干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愈是改革开放,愈是要在脑子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他认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现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1986年11月,他指出:“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邓小平强调,现阶段最根本地代表人民利益的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此,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去奋斗的具体行动。如果对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热情、不努力、不积极,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那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自觉、不忠诚。

3.共产党员要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邓小平说:“过去中国共产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连队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员,这个连队一定好,战斗力强。为什么?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提高全党同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通过各个岗位的党员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吸引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专心致志,稳步前进,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只要“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

4.共产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又进一步强调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最根本的体现。共产党员要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接受,并变为自觉行动。二是诚心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共产党员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在改革方案实施时,涉及共产党员利益时,要“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必要时“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共产党员要挺身而出,敢于斗争,维护人民利益,这才能成为群众拥护的模范。四是共产党员“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邓小平强调,共产党员要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这是党的宗旨在党的工作路线和工作作风上的体现。他还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产党员要带头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五是“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关心群众生活”,认真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邓小平在1985年8月指出:“我们党和国家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为关切的“热点”问题,如物价、房子、干部特殊化等问题。在改革初期的1979年,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时,首先总要看厨房、洗澡的地方、厕所,现在这样做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他认为,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伟大的胜利都与小事分不开,它蕴藏着很强的感染力。他特别强调,只有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加强党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显示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共产党员要有“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说,从延安到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依靠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才取得革命胜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有这种精神。它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1978年12月,邓小平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并号召共产党员要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做一个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工作的促进派。二是要有革命的拼搏精神。1980年12月,邓小平要求共产党员“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要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搏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要有“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他始终认为,革命精神是宝贵的,“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三是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自古改革多艰难,任何伟大事业都要靠人去闯出一条新路来,1990年邓小平要求共产党员“不要怕一点风险”,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1992年他在南巡谈话中又对共产党员进一步提出严格要求,改革开放,“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6.共产党员要善于学习。

共产党员不仅要有宝贵的革命精神,勇于开拓,而且必须有真才实学,否则,在群众中起不了模范带头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特别号召全党要刻苦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首先,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本领”。其次,“共产党人还要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各种专业的内行”,要学会管理、懂业务,掌握“资本主义社会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经验”,努力成为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邓小平反复强调,只有学习好,有了真本领,才能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共产党员要遵纪守法。

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对此邓小平强调:“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革命是这样,现代化建设更是这样。“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他还明确地指出,“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政策”。“凡不遵守党的纪律,不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就没有资格做一个先锋战士”。对违纪的要严格执行纪律处分。“也不允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更不允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外”。他要求共产党员要自觉地维护党纪国法,“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同一切违纪犯法行为作斗争,为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邓小平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从这个时代出发,他们要求党员必须承认共产主义,果断刚毅,“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必须符合同盟的目的”;毛泽东则根据革命和战争时代的特征,要求合格的党员必须是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奋斗”。邓小平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宝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提出合格党员的标准。

邓小平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共产党员要重实践,行实干,有实招,做实事,这是邓小平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有力批判。他认为,“人民,是看实践”,能否成为群众模范的合格党员,归根到底,看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是否做到了诚心为人民服务,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只有真正做出了实绩,才是合格党员,反之,则“不合格”。

另外,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到了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员的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主线与核心,也贯穿于邓小平思想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对合格党员标准的确立。一是共产党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二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扎根于发展生产力之上,只有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牢牢地树立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共产党人团结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

三、江泽民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这个重要思想体系,赋予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党员标准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做好“三个代表”,是共产党员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面对新的环境与任务,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直接地、简要地说,就是体现在共产党员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当代共产党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展现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切实把“三个代表”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否则,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根本无从谈起。

1.“三个代表”提出了思考党员标准的新思路。

“三个代表”体现在实践中的新思路,主要是指突破了传统的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赋予了思考党员标准以更广阔的视角。对此,江泽民讲了“四个紧密结合”,这就是新时期党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显然,这四个“紧密结合”中的关键是第四个,因为共产党员、党的各级干部是党的建设的主体。

联系国际发生的重大变化来考察。当今世界处在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动之中。这突出地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世界仍很不太平。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加快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机遇;另一方面,在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势必又面临各种压力和风险。三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现代科技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已成为改变世界、开辟未来的巨大力量。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各国在发展科技方面的较量本质上是兴衰存亡的斗争。此外,国际背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的最低谷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原苏联和东欧9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

联系国内发生的重大变化来考察。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已经而且还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包括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的日趋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显示了我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但也容易诱发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因此,如何对待这些新变化及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前进方向的大问题。

联系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来考察。对于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现状,江泽民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做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从总体上说,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这是主流,是基本的方面。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对的、有害的。但看不到存在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估计不足,同样是不对的、有害的。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地方也相当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少。这些年来,虽然始终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也不小,但党员领导干部中违纪违法、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没有过的。

“三个代表”提出的联系国际、国内和党内等方面来思考党员标准的思路,其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与时俱进。

2.“三个代表”体现了对党员标准的新认识。

在党员标准问题上,过去我们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关系这个视角来认识的,比较多的强调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战士,也就是突出其阶级性。应当指出,强调党员标准的阶级性不等于先进性,但先进性一定具有阶级性,这就是阶级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这就说明在他们看来除了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以外,还有其他的工人阶级政党,而共产党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区别就在于其先进性不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员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在的。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全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体现了如何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根本问题。要保持这种先进性,就必须努力成为“三个代表”。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看,共产党的先进性应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的统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从经济层面揭示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先进性不仅表现在由先进分子所组成,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正确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统一整体等,更重要的表现在于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为最终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度充足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目标而奋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积极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从文化层面上反映党的先进性。先进政党不仅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做到这一点,同样决定一个政党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先进文化,一是指先进的意识形态,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能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二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建党之初,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吸收中外文化的精华,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在“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中,把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从政治层面上表现党的先进性。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人服务,决定一个政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不仅要看它是以哪个阶级为基础,更重要的是看它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代表性植根于其阶级性和群众性之中。党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党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平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发展经济,也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还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对于共产党及其成员来说,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自觉地去实践“三个代表”。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当今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三个代表”而使自己拥有广泛的代表性。对此,必须明确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时候,要科学地分析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的前列或追赶时代进步潮流;另一方面是在党的阶级基础问题上,就要依靠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3.“三个代表”体现了坚持和实践党员标准的新要求。

坚持党员的标准,要从党组织和党员个人两个方面来努力。从前者来说,必须加强对其成员的教育管理。就后者而言,则应当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问题在于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必须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这个要求有三层含义,体现了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标准”的三位一体。“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确保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奋斗目标。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对此进一步系统和升华,使新的伟大工程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相互交织、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科学布局,这就是:始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建设面向新世纪的执政党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割;坚持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这个党的建设大方向,不能偏离;牢牢抓住解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本身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能放松;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并且这“三大优势”不能顾此失彼。对于“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则明确指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作为共产党员,当然要按照“三个代表”这个标准去努力地做。

概而言之,“三个代表”的要求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准。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否正确,所采取的途径是否恰当,还要有一个判断的根本标准问题。随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实践的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三个代表”的标准。应当指出,“三个代表”与上述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理论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判断标准上是一以贯之的。对于“三个代表”的标准,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这里所说的“各项工作”,当然也包括对共产党员是否合乎标准的判断。

四、胡锦涛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21世纪初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仅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要在党的建设中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党的建设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建设自身实现科学发展。这当然也包含了坚持党员标准方面的要求。

有的同志认为,科学发展观内涵虽然丰富,但并没有涉及到党员标准方面的具体内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建活动内容。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也不能脱离党为现阶段中国发展制定的理论和路线而孤立地进行,必然是同当代党的中心任务相联系,围绕党为实现这个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来展开,保证这些理论路线的贯彻落实。具体到党员标准上,就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共产党员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正因如此,对共产党员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就是要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员标准思想,其核心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积极地、有效地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党员标准的思想,是随着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实践而不断丰富的。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执政党建设的理念作出了进一步探索和阐释,实现了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观念的彻底转变与超越。在中共十七大上,他明确地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8年2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中的关键,就是全体共产党员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紧密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

其实,早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6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就对新时期坚持党员标准作了阐述。在这次会议上,他代表中共中央强调,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他提出了四条要求:

第一条要求是:必须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强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党领导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理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特别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学习,提高解决改革和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前进道路上,保持头脑清醒,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条要求是:必须站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努力创造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业绩。他强调,共产党员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周围的群众作出表率,努力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胸怀全国大局,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探索,克己奉公,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团结和引导群众推动改革深入发展。在遇到困难时,要敢于正视,知难而进,同群众一起,群策群力,积极克服困难。在面对错误思潮干扰时,要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危急时刻,要不怕艰险,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自觉维护国家、人民和集体利益。

第三条要求是:必须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无论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变,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决不能丢,相信和依靠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决不能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服务于人民的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如果离开了人民,将一事无成。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掌握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摆正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位置,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警惕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坚决纠正一切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维护群众利益的不良作风;坚决反对一切欺压群众、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乱纪行为;坚决制止一切不顾大局,在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上自行其是,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错误做法。

第四条要求是:必须自觉抵御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胡锦涛强调,共产党员应当成为拒腐防变的先锋、反腐倡廉的模范,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等消极颓废之风,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对新时期如何坚持党员标准、保党员先进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六条基本标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党员标准思想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这六条基本标准,内容如下:

1.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强调,共产党员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2.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胡锦涛同志强调,共产党员要提高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要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强调,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党的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4.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胡锦涛同志强调,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

5.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胡锦涛特别强调,共产党员首先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员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位置,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坚持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带头维护党纪的严肃性,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

6.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

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党员标准的思想,在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更加明确、系统和深化。他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他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十七大提出的这一个“模范”、四个“者”,十八大提出的这三个“者”,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标准的高度概括,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员标准思想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