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不负担盈亏,也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生气,效率低下”是当时人们对国有企业的一致评价。之后尽管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手段给国有企业“松绑”,但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重、企业冗员多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与轻装上阵、蓬勃发展的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岛港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必须吃苦受累、克难而进。
国有企业要冲出困境,要搞好工作,国有企业内部的领导干部就必须振奋精神,要敢于负责,把企业的各项事情,各项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我们能不能够办到许多前人办不到的事情,许多世人办不到的事情,关键是有没有这个信心,有没有这个勇气,关键就在能不能吃大苦,能不能受大累。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话放在什么时候都不过分。在国有企业当干部,就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国有企业就得这么干。我们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不能潇洒了,如果我们当了“甩手掌柜”的,那我们的企业就得“遭殃”,我们的员工就会失业。因为市场经济需要实力,考验实力,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们就得从早干到晚,从大管到小,永不停歇,像住家过日子一样,管好我们的人,干好我们的活。
我记得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推动阿波罗登月计划演讲时,说了一句名言:“我们选择登月,不是因为它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困难重重!”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也是困难重重,那么我们的作用就是去直面重重困难,挑战重重困难,解决重重困难。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世界,港口最敏感。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我们怎么办呢?我想就是一句话:迎着困难上,要敢于拼搏,敢于迎接挑战,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朝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去奋斗。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我们顶住了困难,发展上去了。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肯吃苦、肯受累,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我希望员工这样评价我,老常这人没偷懒、没耍滑,确实干了点事。我最赞赏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的一句话,每当想起这句话自己总是激情满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案例”
力挽“僵龙”创奇迹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给大家看《纺织人在1998》的纪录片,和纺织人作比较,为什么不比比那些收入高的单位。我觉得大家问得很好,人总是要往高处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好一点,幸福一点。但是,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纺织业和港口有相同之处,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单位,都是脏、苦、累、险的活。港口并不是没有产生纺织人那些后果的可能性,看看纺织人的觉悟、承受能力,看看纺织人面对困难的那种精神状态,我们扪心自问,自感惭愧。我们比,不是为了让员工受穷,恰恰相反,我们的目的是让员工知福惜福,珍惜今天,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让大家都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使那种悲剧不要重演,不要在青岛港出现,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
多年来,别人过年,我们在大干,不用说社会不理解,就是家人也不理解。大年三十,别人都在家过年,我们在码头上和工人一块吃年夜饭,一块守岁。大过年的,别人都在家里团团圆圆,我们在码头上开会。开会不要紧,一开就开到晚上十一二点。我们的做法别人不理解。但是有一条,我们要发展、要前进,就是要超凡脱俗,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像常人那样工作,如果像常人那样工作、生活,我们就不会创造出奇迹。
青岛港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做什么样的示范?企业家是一个榜样、青岛港是一面国企旗帜,我们要认清这个地位,发挥这个作用,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企业。我们的觉悟要高,能吃苦,贡献大,干什么事都要体现国企的觉悟,各方面的表现要为人师表。这就是我们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发挥这一条。
有多少人能想到:如今青岛港令人羡慕不已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原来只是一条濒临死亡的“僵龙”。1988年底,国家投资4亿元、为胜利原油出口建设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完工。但形势的变化让人始料不及,由于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下降,无油可运,码头从建成后迟迟没有验收投产——“天天晒太阳”。风吹日晒雨淋,巨大的钢栈桥到处都是锈迹斑斑,木桥面也因防腐失效,木茬裸露在外。新码头眼睁睁地由一条钢铁巨龙变成“僵龙”。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每年组织工人加强看管保养,年年冒着高温酷暑,顶着刺骨寒风,搞好码头维护;另一方面,我四处汇报、呼吁,要求对码头验收投产。在青岛港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1992年底码头终于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有油可以出口这一难题,我决定对码头进行返输改造,扩大功能,让原油能进能出,同时下决心建油罐。当时人们众说纷纭。一些人讲:“老常真能胡造,码头都死了,还建什么油罐?这不是在拿着钱填海吗?”我顶住这些压力,带领职工,省吃俭用,自筹资金建油罐。码头从1995年开始接卸进口原油。不仅盘活了这座耗资4亿元的码头,而且使青岛港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依托这一优势,青岛市的黄岛成为了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四个石油储备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