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3183100000003

第3章 计篇(2)

仁,就是爱兵如子。吴起那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士兵脚上长疮化脓了,吴起埋下头就去用嘴给他吸。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有人问:“将军对你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呀?”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丈夫就是脚上长疮,吴将军用嘴给他吸,他就感动战死了。现在我儿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呀!”

“勇”,杜牧注解说:“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逡(qūn)巡,是迟疑,退让。兵家说某人“好谋无断”,老是在谋划,就是决断不了,为什么?没有勇!这个在实际工作中也常见。我们有时候说某人“定不了事儿”,他瞻前顾后,迟疑不决,跟他的人都着急,这就是没有勇。

没有勇,一是决断不了;二是好不容易决定了,执行又不坚决,老想缩回来,最后真把自己缩没了。无论做什么事,要有牺牲精神,向死而生。虽然我们的立意是先胜而后战,但世上从来没有百分百必胜之事,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孙子杀吴王宠妃,司马穰苴(rángjū)杀皇上亲信庄贾,都是这个套路。而每次出兵总有人要被杀,就是因为这些人不读书啊!

认为自己有靠山的人,在变革整顿,或打仗出师的时候,最容易被拉出来祭旗,因为整肃这种万众瞩目、地位显赫,对国家又没有实际价值的人,既能立威,又对国家没损失。所以做人,靠什么不要靠靠山。你的靠山跟别的山稍微磕碰一下,你就粉身碎骨。你以为你是山的一部分,但一阵风就会把你刮下山崖。如果靠山倒了,那更可怕,靠在那山上的人全被活埋。所以君子行中道,靠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安身立命,遵纪、守法、知止。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智信仁勇严”,说来容易做来难。怎么办呢?

曾国藩书生带兵,每天翻《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对照自己,从来没打过仗,哪有什么智!信、仁,能凑合。勇,自己倒也不贪生怕死,但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再勇也猛不起来。严,他做到了,他认为天下大乱,是积了“几十年该杀未杀之人”,“杀人如麻,仁义行天下”,杀他们就是对人民最大的仁义,最后得了个“曾剃头”的绰号。

那智和勇怎么补呢?怎么看自己都差得远,手下的农民将领,更是不行,他后来总结出两个字:廉、明。

孙子的将道是“智信仁勇严”,曾国藩加了“廉明”二字。他说,士兵对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没法要求。但是人人都盯着自己的利益,对将官在银钱上是否干净,对下属保举提拔是否公平,就十分在意。你不贪钱,他就服你。所以“廉”就是账目公开透明。清廉服众,腐败的军队打不了仗。自己清正廉明,但对下属的小款小赏,又常常放宽,让大家时常得点好处,这就人人都服你,愿意跟你。

“明”,就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临阵之际,是谁冲锋陷阵,是谁随后助势,是谁拼死阻击,又是谁见危先避,全部看明记清。在平时,每个人办事的勤惰虚实也逐细考核。这样奖惩就能及时准确恰当。

作为将领,是否身先士卒倒在其次。因为你往往是在后面指挥,不是在前面冲杀。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计谋高超,指挥若定,而是分配公平,谁有什么功劳你都清楚,都能准确衡量赏罚,则个个放心,人人奋勇,都给你卖命。

所以做领导的,不要只关注事,要关注人。不要事情办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要对在办这事的过程中,你手下每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都非常清楚,并能作出奖惩,你的事才能越办越好。

项羽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刘邦就是只管论功行赏、论过处罚。作为领导者来说,站在后面把每个人的功劳过错看得分明,并赏罚准确,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

曾国藩说,以“廉明”二字为基础,“智信仁勇严”可以积累而得。没有“廉明”的基础,自己不能服众,赏罚又不准确,“智信仁勇严”也是空的。

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

原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华杉详解

“道、天、地、将、法”五事,“法”在末位,一般人不太重视,简单以军法严明视之。事实上,这一条技术含量太高了,为将者大半工作都在这儿,交战倒是就那一下子。

曹操注解说:“曲制者,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管理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专业词汇,而现代管理学,就脱胎于军队的管理。

一个组织架构,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就像搞企业,一个公司大了,管理跟不上,就一定会崩溃。业务发展速度快了,组织架构就经常整不明白,到处都是些莫名其妙的编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搞一次组织变革,搞成功了,活力迸发,搞不成功,就又趴下了。

今天中国改革成立这么多小组,就是“曲制、官道、主用”都有变化,用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制,来推进变革。

我们常说一个英雄是“雄才大略”。张学良评价他爸爸和蒋介石,他说:

“我爸爸是有雄才无大略,蒋公是有大略无雄才。”

此言准确!张作霖一代雄才,但没有政治高度。蒋介石有纲领,但才干又弱一些。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则是雄才,能组织、动员、驾御、推动。

我们看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备。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因为大略可以问别人,可以请顾问,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只有雄才,没有大略,也可成为大企业家。只有大略,没有雄才,在古代就做谋士幕僚,在今天就开咨询公司吧。

历代开国者,都是雄才君主和大略谋士的黄金搭档,如刘备与诸葛亮,朱元璋与刘伯温,刘邦与萧何。

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原文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华杉详解

对以上五事,“道、天、地、将、法”,进行比较,比较七个方面,第一是“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有道。

“主孰有道”,前面说的是“令民与上同意也”。要上下一心同欲,就要共享胜利果实,对民众政策得当,对部下舍得封赏。

历代注家都拿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的选择作这一条的注解。

刘邦问韩信,你怎么不跟项羽跟我呢?韩信说,项羽对人民残酷,对部下不舍得封赏,大印刻好了,在手里摸来搓去,边角都磨圆了,还不舍得拿出去,恨不得再收起来。主公您就不一样了,对民众约法三章,对手下封赏放权。

刘邦舍得花钱是没说的。这闹革命,天下本是别人的,怎么开支票,都是别人出钱。不过刘邦对已经到自己手的钱也不含糊。陈平帮他干脏活收买敌方将领,刘邦向来是随便花钱没预算的,取得最后胜利时也一样。宣布政策时说得项羽首级者封万户侯。项羽乌江自刎的时候,看见包围他的人里有一个改投刘邦的老部下吕马童,说:“吕马童,老朋友哈!我的人头送给你了!”说罢抹了脖子。吕马童旁边的人可不听他的,上去就抢尸。最后有五个人一人割了一块,到刘邦那儿争功。刘邦根本不问到底是谁,五个人都封万户,结了。

刘邦的“道”,是对手下,激励机制上有道;对民众,政治上有道。在政治上,他更是甩开项羽几条街。刘邦最先攻下秦国,他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住秦国宫殿,而是封存府库,还军霸上,给秦地人民约法三章,法令就三条:“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其他秦国严刑峻法,一概废除。

所以秦地人民爱戴他,爱得不得了。在以后楚汉相争的岁月中,他始终得到关中大后方的全力支持。

项羽呢,他赶走刘邦后,引兵屠戮咸阳,之前投降的秦王子婴,刘邦没有杀,项羽把他杀了,财宝美女装车运走,还一把火烧了秦国公室,大火烧了三个月才熄灭。那地方已经平定了,还杀人干什么呢?就是为了抢人家的子女金帛。所以项羽一开始,就不懂得要天下,他就是要财宝,要美女。

项羽抢了秦国的财宝美女,把秦国一封为三,封了三个人在秦国称王,这就是今天还说陕西是“三秦大地”的由来。他封了哪三个人呢?就是三位投降他的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有什么事迹呢?他们带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把二十万秦兵全部活埋,只留了他们三个。所以秦国人对这三个出卖了二十万家乡子弟,自己取得荣华富贵的家伙,是恨之入骨。项羽封在秦国的人,应该承担带领秦国军民,把刘邦挡在汉中的战略重任,他们怎么能胜任呢?

所以在“主孰有道”这一条上,项羽一开始就远远地输给刘邦了。

历史再往上,第一个有道的是商汤。他盖房子挖到一具无名尸骨,庄重地礼葬了。天下人都知道了,纷纷传说:商汤对死人都那么尊重,何况活人?他看见农民捕鸟,四面围网,就下令只能围一面,不要赶尽杀绝,留三面生路。

天下人又传说:商汤对动物都那么好,何况对人!

这样当他开始征伐,伐东边之国,西边的人民就有意见了:怎么不打我们啊?!伐西边之国,东边的人民又有意见了,人人盼着他来统治。

所以有道,是软实力。刘邦有软实力,项羽全是硬实力。有道就是儒家的王道,是巨大的号召力。孟子讲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说霸道需要大国,需要地盘实力,地方千里,带甲十万,有多大实力,就霸多大地盘;王道则不需要,小国也可行王道,得天下。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都是诸侯小国,行王道而天下归心。

孟子之言,对我们事业小的人很有启示。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为王者之道。

“主孰有道”,你有没有道?你的老板有没有道?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原文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华杉详解

“将孰有能”,就是比较双方将领本事。所以打仗经常有这种情况,知道对方大将厉害,就坚决不出战,派间谍去买通对方宠臣,离间他君臣关系,把这大将调走,换个笨蛋来,然后一战而胜。

“天地孰得”,看谁得天时地利。就像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俄罗斯占尽天时地利,美国、欧盟只能干瞪眼。

“法令孰行”,曹操注解说:“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设了法令,就不会有人犯,犯了就一定诛杀。所以他留下了一个“麦田割须”的故事。行军路上正是麦熟之时,他下令:踩坏麦田者斩。结果他自己的马受惊冲到麦田里去了。怎么办,不能把自己斩了吧?他拔剑把自己胡子割了,以须代头。

“法令”,法是法律条款,令是行政命令。梅尧臣注:“齐众以法,一众以令。”

“兵众孰强”,杜牧注:“上下和同,勇于战为强,卒众车多为强。”张预注:“车坚、马良、士勇、兵利,闻鼓而喜,闻金而怒。”听到擂鼓冲杀就高兴,听到鸣金收兵就气愤。

“士卒孰练”。这一条和“兵众孰强”分开讲,很有意义。人的可塑性很强,正常人经过训练,都能从事专业工作,如果一辈子只练一件事,就能成为世界级专家。所以只要训练好,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顶级专家,要有这个意识。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谓特种部队,不是超人,而是训练,投入巨大的资源给他们训练,要去哪儿执行任务,能找个地方把任务执行地模拟出来,提前几个月反复演练各种情况。

熟练熟练,干什么事都靠练,练成熟手。

“赏罚孰明”。赏罚是个大学问。可以说赏罚决定战斗力。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司马法》说:“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这是讲赏罚要及时,做好事的利益,让他马上得到;做坏事的惩罚,让大家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王子(《孙子兵法》早期注家)注说:“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这是讲赏罚要适度,滥赏无度,大家拿了还不感激你;滥罚无度呢,人人愤恨,你也没有威信。

正道与诡道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华杉详解

曹操注:“常法之外也。”

李筌注:“计利既定,乃乘形势之变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杜牧注:“计算利害,是军事根本。利害已见听用,然后于常法之外,更求兵势,以助佐其事也。”

前面说了孙子的“计”,不是阴谋诡计、奇谋巧计,而是计算比较的计。不过孙子也不是不讲阴谋诡计。“兵者,诡道也”,他下面就要开始讲诡计了。

庙算的SWOT分析是根本,是基本面,“计利以听”,就是算下来有胜算了,可以战了。

“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在基本面之外,常法之外,造势以相佐。

势是什么呢?“因利而制权也。”

杜牧注:“夫势者,不可先见,或因敌之害见我之利,或因敌之利见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权而取胜也。”

王皙注:“势者,乘其变也。”

所以“势”,是形势的势,到了战场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化不利为有利、相机行事,如何借势,如何造势。《孙子兵法》十三篇里专门有《形篇》和《势篇》,详细讲这个问题,是孙子思想的精华。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华杉详解

孙子在这里一口气讲了十二条诡道,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总觉得要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不懂得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李世民说:“我读古今兵书,发现关键就四个字,‘多方以误’,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引对方误判,做出错误举动,把破绽露出来。”

李靖说:“对,打仗就像下棋,一着失误,满盘皆输,捞都捞不回来。”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没了他爷爷的智慧。安史之乱,哥舒翰镇守潼关,死守不战。李隆基急于平叛,下令哥舒翰出战。由于之前玄宗已斩杀了他认为作战不力的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知道出战必败,但不出战必死不说,还得换一个大将来出战,没办法,被逼率军出关,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眼见长安不保,玄宗仓皇弃城逃往四川。

十二条诡道,十一家注解战例颇多,我们逐条来学习。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原文

能而示之不能。

华杉详解

张预曰:“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李牧败匈奴,孙膑斩庞涓之是也。”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将领。另外三位是白起、廉颇、王翦。

李牧驻守于代郡、雁门郡,以防匈奴。李牧优待兵士,严格训练,频繁侦察,但军令就一条:不许出战!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

这免战牌一挂就是好几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缩入营垒,坚壁清野,匈奴来袭扰也都无功而返。

李牧几年不战,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赵王也受不了了,认为李牧胆怯,把他撤换。

新将一改李牧坚壁清野的策略,频频出击,结果败多胜少,损失极大。赵王不得已请李牧官复原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答应不再干涉他的军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