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汉武帝,人们自然会想起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重用卫青、霍去病等抗匈名将强国兴邦。数十万大军在朔风中纵横大漠,致使匈奴北遁,一扫西汉建立以来的颓势,从此“不教胡马度阴山”。那是何等的荡气回肠,激动人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个时代还有一个叫做桑弘羊的人。在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中,他在担任大司农等职时运筹帷幄,保证了财政供给,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商人之子 少年得志
桑弘羊于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出生在洛阳的一个富商之家,后来成为了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理财家。洛阳是周朝建立的一个军事和政治重镇。周公征服殷人后,把俘虏的殷人以“顽民”的称号安置居住在洛阳,不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因而多数人就去经商。到了战国时期,经商已经成为洛阳人的重要职业。一些人经商致富后,就参与了政治活动。如苏秦、白圭、师史、贾谊等有名的政治家和商人,都是洛阳人。桑弘羊,从小就处在浓郁的经商环境中,练就了他独到的观察、思考本领。13岁那年就做了汉武帝的侍中。当时还有卫青、霍去病、孔安国等一批有才干的青年都同时被选拔为侍中。侍中是一种加官,上至列侯、将军、卿、大夫,下至太医、郎中,都可以加官为侍中。当了侍中,就可以经常出入禁宫,接近皇帝,所以很受重视,成为升官的一个重要途径。汉武帝的这些侍中,不仅可以帮助他做点身边的琐事,同时还与他们商量一些军国大事,在遇有君臣意见不一时,常让他们出面与大臣沟通或进行辩论。桑弘羊在当侍中期间,多次参加了汉武帝制定军国大事的讨论,深受汉武帝思想的影响,这为他日后参政制造了条件。
政绩突出,思想超前桑弘羊担任侍中期间,汉武帝大规模对匈奴用兵,国库枯竭,财政吃紧。由于桑弘羊善于计算经济问题,汉武帝便让他帮助大农丞东郭咸阳和孔仅估算研究盐和铁官营的规划。这个规划主要是将原属少府管的盐、铁划归大农令管,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不许私人经营。汉武帝很快就批准并实施了这个计划,在全国各产盐、铁的地区设立盐铁官营,在经济上取得了成效。三年之后,桑弘羊被提拔为大农丞。大农令是汉朝掌管财政的最高官员,大农丞是他的主要助手。从这时开始,桑弘羊在理财上就显示出他的卓越的才干,越来越受到汉武帝的重用。桑弘羊出任大农丞后,实行了新的税收政策,汉朝国库逐渐充实起来,有力地支援了汉武帝的对外战争。
整顿货币 盐铁官营
汉朝初年,国家对钱币的铸造采取放任的政策。汉武帝为了整顿财政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由中央政府采用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这次币制改革是成功的,此后基本上制止了私铸劣质钱币的流通,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稳定了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这次币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这与桑弘羊的作为是分不开的。
移民屯边 开发生产
后来桑弘羊开始试行盐铁、平准、均输三项改革,这是桑弘羊整理和改革财政经济的三个支柱。此时桑弘羊担任汉朝掌管财政的人,他能在不太多地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情况下,满足汉武帝浩繁的财政需求,这确实是一大功劳。所以他一直受到汉武帝的信任。后来,他又支持国家对酒类实行专卖,于是汉王朝就垄断了酒类的全部销售。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后,为了巩固边防,从根本上解决戍边军队的粮食供应,在桑弘羊的大力支持下,大规模地执行了汉文帝时晁错提出的募民戍边的办法。桑弘羊任大农丞后,先派吏卒五六万人到今甘肃永登一带屯戍,接着不断扩大到上郡(今陕西馁德东南)、西河(今内蒙东胜县)及新建的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均在今甘肃境内)四郡,人数增加到60万人。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屯边,不但开发了西北边疆的农业生产,就地解决了边军的粮食供应,而且加强了西北的边防,巩固了对匈奴战争取得的战果。所以,它在当时的边防建设上,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措施。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指出,“富国非一道”,主张由政府经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不必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此举可防止豪商垄断生产经营,操纵物价,缩小贫富差别,“以齐黎民”,缓和阶级矛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