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3199300000003

第3章 牢记党的宗旨的为民形象

认真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员形象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谈完理想信念问题之后,我们在这一章中,接着来谈谈实践党的宗旨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智慧和力量源自人民群众,一切奋斗也是为了人民群众。如果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何谈党的形象?又何谈党员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紧密相联,二者的融汇点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舍此,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存在根基和最主要的血脉。因此,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这个问题上,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特别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对共产党员来说,加强形象建设,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实,以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作为,树立起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

一、党员形象的核心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员形象的好与不好不是自封自任的,而是党员的所作所为在人民群众中现实的、直接的反映。这就是说,党员形象好与不好的评价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党员的实际作为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就会对党员的形象有一个好的评价;反之,如果党员的实际作为不符合、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就会对党员的形象有一个不好的评价。党员形象问题的关键点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核心就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只要认真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促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并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心里就一定会有很重的分量,在人民群众眼中就一定会有很好的形象。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习近平同志在回忆自己陕北插队时讲的一段话:“29000名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我是第一个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我觉在我的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个陕北老乡。”

从习近平同志的履历中我们得知,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度过的,而他的少年时代更与父亲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文革”期间父亲被打倒,不到16岁的习近平就被迫前往陕北插队。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当时,约29000名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习近平同志是第一个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的知青。这种历练,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习近平同志回忆说:“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几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你可能有的时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众,但是群众一时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没有跟着你走,你怎么办?你是走你的路,脱离群众,还是跟着群众一起走,你应该选择后者,他们愿意跟着你走,否则虽然你对了,你们感情也是疏远了,他也不会跟你走。”

1968年,习近平同志从北京到梁家河村插队,习近平同志不会做饭,村民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习近平同志酷爱学习,常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习近平同志看书写笔记。晚上也不回去了,一条被子两人合伙盖。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吕侯生已债台高筑,实在没法了,给习近平同志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同志给他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此后,只要在市里,习近平同志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榻前来一趟,他说:“侯生,给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钱,花多少我都愿意。”

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得到了好转。吕侯生要回陕北了,习近平同志给他买了一张飞机票,还把2000块钱塞到吕侯生手里。吕侯生激动地说,近平同志,真不好意思呀,这一趟花了你几万块。习近平同志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

1999年10月底,吕侯生在山西太原武警医院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同志闻讯后,将医疗费全部支付。2000年1月,吕侯生第三次到了福州,这时习近平同志已当选为福建省的省长。吕侯生是戴着假肢一瘸一拐去的,一见面,习近平同志用手反复摸着吕侯生的右腿,高兴地说:“我的农民朋友大难过去了,咱一块合影做个纪念吧。”

习近平同志视人民群众为亲人,这是共产党人宗旨意识的自然流露,蕴含着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因为他眼中有人民群众、心中有人民群众,所以,他真诚地热爱人民群众、时刻不忘人民群众,一再强调“责任”,表示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他从党的宗旨观念出发,表示要承担起“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责任”,表示要勇敢担当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人民获得幸福美好生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努力奋斗的重任。他希望全党同志,打铁自身硬、保持危机感、为民服好务,不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期盼。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面,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全党同志践行党的宗旨作出了榜样。

中国共产党本来就是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并一直信奉和坚持这一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战胜了天灾人祸,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是依靠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成就。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经得起革命的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共产党员,对此必须始终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始终牢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形象建设的生命线。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呢?就是要做到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三民”、“三问”、“三真”。“三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真”就是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落实这些要求,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群众所想所需。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增强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共同前进的观点;人民是主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的观点;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的观点,等等。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思想等。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实践证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增强党的群众观点,才能真正树立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

二是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简单地讲就是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的手里有真理,群众的眼光是亮的,群众的意见是党工作的一面镜子。作为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遇事要自觉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扬民主,求贤问计,群策群力,科学决策,把各项工作的过程变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过程。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群众意见丰富、发展和完善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力戒主观性,防止片面性,清除滞后性,影响并带领群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创造美好未来。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只有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人心换人心,感情换感情,才能在群众的心目中有位置,才能有好的口碑,才能有好的形象。

三是必须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群众观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问题,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具体表现。要以群众是否答应、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是否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重要标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搞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群众就不可能得到实惠,也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当前,关心群众,最主要是要解决好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努力为群众寻找增加收入的机会,切实改善群众的生活。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应当肯定,目前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密切的,党员在这方面的总体形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也应该看到,在少数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群众、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以说,这是当前影响党员形象的最突出问题。比如: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置群众利益于脑后;有的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讲排场,比阔气,对群众疾苦熟视无睹;有的言行不一,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糊弄群众;更有甚者,极少数党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成为人民群众所不齿的败类。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影响了党员自身的形象,也影响了党的整体形象,削弱了党的向心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对其危险和后果,决不可低估,应当引起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应当坚决抵制和消除。

二、不断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

一个党员怎样才能树立起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呢?关键还是要看他把一切行动的利益关注点放在哪里。如果一切以个人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根本关注点和出发点,却不顾人民群众的感受,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与人民群众争利益,当然难以在人民群众面前树立起好的形象。因此,要不断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用牢记宗旨、实践宗旨的实际行动,认真体现这样的好形象。

从根本上说,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坚持人民利益于高一切,是共产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本质价值取向。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当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有一点需要指出:强调树立并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为民观念,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并不否认和排斥党员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而在于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扬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考察工作,第一站选择了深圳。此行一路,他轻车简从,与当地干部群众直接接触、亲切交流。“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而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上,习近平同志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先进的政党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真心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说,“人民利益至上”这个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否则,党的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其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这些执政的共产党不能很好地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致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对党的形象表示失望,不再支持、信任党,最终离党而去。这个教训是沉重的,也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始终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和发展与中国各族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定、办事情的根本依据,绝不允许谋取私利,更不允许与民争利,更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要正确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在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方面,既要坚定不移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维护上级利益,也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把对人民负责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努力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而不是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方面,必须首先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医教等眼前利益,这是每时每刻都要考虑的,解决好了,群众才会满意。同时,为了确保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为实现长远利益而实行的有关政策措施,也应该是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决不能超过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在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方面,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群众的利益是我们要尽力维护和争取的,也是要做到的。但是必须认识到,地方也好、部门、单位也罢,相对于党和国家整个工作大局而言,就是局部了。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在长期实践形成的一个传统、一个优势,必须始终坚持。

这时,需要明确一点:在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关系方面,当然要承认共产党员也有个人的利益。但是,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必须是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也就是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允许的个人利益,如工资报酬及按规定应该享受的相关待遇,这些个人利益是受保护的。但是,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还有一条特别重要,那就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心甘情愿地牺牲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牢记党的宗旨的为民形象。

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发展观

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而言,能否树立牢记党的宗旨的为民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其权力观、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影响。一些党员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分析一下可以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在权力观、政绩观和发展观上出了问题。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发展观,勤勤恳恳、实实在在、干干净净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

首先,谈谈权力观问题。权力观是指人们对待权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权力来源的看法,对权力性质的认识,对如何使用权力的基本态度等。一般来说,权力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权力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在世界观和权力观两者之间,世界观是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权力观。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必须认识到,手中掌握的权力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约束。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应尽的义务就越多,应做的奉献也就越大。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来说,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过程。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权力的来源、职责和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人,是权力的所有者,每个共产党员、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为人民行使公共权力,都是为人民执政的公仆。这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也是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的根本和核心。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力,就是要尽心竭力地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运用权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要在行使权力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就是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警惕和防止“主人”和“仆人”关系的颠倒。

接下来,谈谈政绩观问题。政绩就是从政之绩、施政之绩,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业绩。它是从政思想、为政风格、施政目标的综合体现。政绩观,就是看待、创造和衡量政绩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的政绩观,就是牢记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坚决反对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切实做到爱民、为民、富民、安民。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群众基。如果脱离实际,摆不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群众之上,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人民的唾弃。因此,一定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切实增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的自觉性。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如何树立”的问题。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强宗旨意识。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竭忠尽智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衡量政绩必须遵循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要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像陈云同志强调的那样,“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确保“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共产党员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干部,最根本的任务和政绩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这个地方或这个单位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得到周围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政绩。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党员形象。

最后,谈谈发展观问题。发展观就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和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怎样衡量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发展观受政绩观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错误的政绩观必然导致片面的、错误的发展观。譬如,如果把政绩当作个人飞黄腾达的政治资本,就可能大搞各种“形象工程”、“官赏工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必然盛行;如果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政绩的惟一标准,就会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为了经济增长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不惜浪费资源,只看产出而不计成本和投入,甚至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肆圈地卖地,盲目招商引资办企业;如果认为政绩能从报表中体现出来,并且“数字出官”,那么“发展等于数字”、“官出数字”就是必然,不务实事、只图虚名的浮夸之风就会大行其道。可见,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权力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集中体现。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根本上纠正和制止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各种片面的发展观。当代共产党人的发展观,不仅仅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素,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在现代化建设中,任何一种片面的、追求短期效应的发展,都是不会持久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多年前就开始倡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在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突出强调了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那种为发展而发展、只讲发展而不考虑群众的生活水平、甚至为了一时的快速发展而断了老百姓活路的做法,与共产党人的利益观、政绩观相去甚远,与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相违背,必须坚持予以反对。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抓发展,促发展,要把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统一起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又要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力戒浮夸急躁、急功近利,坚持反对弄虚作假,绝不能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绝不能搞大哄大嗡。”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今天看来,科学发展应该是“更硬”的道理。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才是人民需要的发展,才是利于党员树立良好形象的发展。

四、在真诚服务的过程中展现“为民”形象

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而是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中“做”出来的,是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因此,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一定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真诚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展现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

服务人民、牢记宗旨的形象,必须融入并贯穿于党和国家制定、实施方针政策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来体现,党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正确与否,是党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指导来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必须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来创新发展思路,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全面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中心环节,也是树立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的根本要求。

服务人民、牢记示旨的形象,必须融入并体现于党员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中。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的意识和正确的群众观念,并把这些观念和意识转化为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化为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等,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立场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科学的工作方法,转化为党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转化为党员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树立起服务人民、牢记宗旨的为民形象。

服务人民、牢记宗旨的形象,必须融入并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实际工作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同方面和不同特点的利益体现,它不可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服务人民、牢记宗旨就不能停留在口号和号召上,而必须落实并体现在实现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上来。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来。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在有些党员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却是大事,而且群众往往是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评价一个具体的党员,进而来评价党和政府的。可以说,党员的形象和威信也是在不断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如果一个党员把群众的事看成小事,不关心群众的痛痒、不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问题,自然就会降低他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就会给党群、干群关系带来令人痛心的伤害。

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一定要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自觉维护群众的利益。要时刻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挂在心上、念在口上、干在手上,始终坚持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与评判功过的最终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政治生活需要。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扑下身子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群众真正需要的地方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群众真实感受到一个个党员、一个个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从而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强调:“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的岁月里写出了光辉篇章,也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实践证明,只要共产党员的心和广大人民群众贴在一起,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就会给予积极支持,就会对党的整体形象和党员的个体形象给予很好的评价。因此,党的宗旨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实践这个宗旨,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