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3211800000002

第2章 千里扶桑一叶舟(1)

——访日纪行

一、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先生1931年送别日本友人增田涉回国时写了一首赠别诗:

扶桑正是秋光好,

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

心随东棹忆华年。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当时,鲁迅还不止一次地向日本朋友表示过重游日本的愿望,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踏上日本的土地,就与世长辞了。

四十多年以后,中日两国政府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结束了中日关系的不正常状态,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愈来愈频繁了。1979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社邀请人民日报代表团访问日本。代表团到达日本以后,就惦念着去访问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学习和生活过的仙台。

难忘啊,仙台。东京繁华的银座,京都姣妍的岚山,大阪现代化的电器工厂,奈良古老的唐招提寺,神户万船云集的港口,神奈川别具一格的农舍……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美丽的仙台。

仙台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特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藏王山和松岛,更使游人心醉。藏王山屹立于仙台的西北郊,郁郁青山,雄伟多姿。在这座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寺庙,过去被称为“圣洁的地方”。山顶有一个湖泊,据说是过去火山口形成的山顶湖。清澈的湖水,碧波粼粼。在逶迤的溪谷间,有一处高达一百八十米的三级瀑布,蔚为壮观。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迷人的景色:春日的樱花,夏天的翠柏,秋日的丹枫,冬天的雪树,令人心旷神怡。当然,最能代表仙台风光的并不是藏王山,而是仙台东南隅的松岛。松岛被称为日本三景之一,是国内外游客注目的有名的游览胜地。旅游者从松岛海岸码头,可以乘坐海上观光的游船和一种被称为“龙鹏”(类似中国的龙船)的游船在海面游弋。游船可以把游客送到五大堂、瑞岩寺、观澜亭、盐釜神社等名胜古迹去参观。其中以被称为“国宝”的瑞岩寺最吸引人。瑞岩寺相传为公元828年慈觉大师建造,现在的堂宇为公元1610年仙台藩祖伊达政宗所修菩提寺。寺内方丈、库里、回廊等,都是桃山时代的建筑物。里面还有八百多年前的古柏和三百八十多年前的红梅。夏日游松岛,最能领略日本岛国的风光。人们常说樱花和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我们这次没有看到鲁迅先生描写过的“像绯红的轻云”那样烂漫的樱花,也没有看清富士山这座“瑞雪灵峰”的真面目。为此,我曾多次产生惋惜的心情。但是,来到仙台,游了藏王山和松岛,又觉不虚此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损失。

山水难忘,友情更难忘。在日本,无论在东京、大阪,还是在京都、神户、奈良,我们所到之处都可以听到日本朋友讲述日中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仙台市长岛野武先生在为我们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很有风趣地说:“‘仙台’是从中国来的。我们这个城市原来叫‘千代’。相传很久以前,在一次藩镇诸侯聚会时,有一个诸侯吟咏了一首中国古诗,其中有一句‘仙台初见五层楼’,大家说这‘仙台’二字很好,于是就把‘千代’改成了‘仙台’。”这可能是一种传说,但宾主在谈到中日两国悠久友谊近年来得到新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技术、文化交流时,友谊的气氛,洋溢于席间。

是的,中日友谊不仅表现在这种场合,而且一直深入民间。我们在游览藏王山返仙台的路上,曾绕到远刈田温泉新地去参观一个农村里的木偶作坊,正在作坊加工木偶的老艺人、九十一岁的佐藤藏丑老人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木偶制作技术是从中国传来的。我们的先辈采用中国的方法做这种工艺品。我现在虽然九十多岁了,还很想去中国看看,了解一下中国现在采用什么方法制作木偶。”这是多么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啊!

在仙台,我们还拜谒了鲁迅纪念碑,参观了鲁迅在仙台的遗迹。鲁迅是在1904年到达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的,在仙台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他在这里不仅每天在住处俯瞰广濑川的流水,而且纵观时代的风云,忧思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受到藤野先生辛勤的教诲,痛感自己的祖国由于愚昧落后而受欺凌,因而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作为斗争的工具,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鲁迅忘不了仙台,曾经用如椽大笔,写下《藤野先生》一文,为中日人民塑造了一座友谊的丰碑。仙台人民也永远怀念鲁迅,在宫城县市立博物馆旁建立了一座鲁迅纪念碑。在仙台建立鲁迅纪念碑的决议是1959年8月通过的。1960年开始动工兴建,1961年4月落成揭幕。纪念碑的建立,是广大日本人民表示日中友好的生动体现。

鲁迅纪念碑坐落在宫城县市立博物馆的青叶山麓。碑石是用宫城县稻井出产的黑色玄昌石制成,高4。5米,宽2米,重10吨。正面上半部有直径1米的圆形浮雕,是取自鲁迅逝世前10月8日在上海青年会参观时所摄像片,由日本著名雕刻家精心制成。碑的下半部横塑着郭沫若同志手书的“鲁迅之碑”的行书字。再下面刻有繁体字的碑文。碑文扼要地叙述了鲁迅居留仙台的情形和仙台人民对他的怀念。碑文说:

“中国的文豪鲁迅,从1904年秋天到1906年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学过医学,他痛心于祖国的危机,以拯救民族灵魂为急务,而志向于文学。仙台就是他走向转折的地方。从此他写出了许多作品和评论,为中国新文学带来曙光。我们敬仰鲁迅的人们,为了纪念他青年留学时期,建设这纪念碑,深愿永远地传达他伟大的精神。”

纪念碑庄严朴实。碑前,灌木葱茏,周围长满鲜花,鲁迅生前喜爱的桂花树,散发着馨郁的芳香。许广平同志参加纪念碑揭幕典礼时种的松树,周海婴同志访问仙台时种的腊梅,都已茁壮成长,枝叶繁盛,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根深叶茂,长青不败。我在纪念碑前站立良久,缅怀我们的文学前辈!

鲁迅留学过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的旧址也吸引着我们。我们驱车前来拜谒。这里现在是东北大学,大部分是新建的楼房,而当年鲁迅听藤野先生讲解剖学的那幢阶梯教室还完好地保留在那里。日本朋友告诉我们:现在有十位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学习电子技术。仙台高等学校的老师都表示要像藤野先生那样,热心帮助中国留学生学好技术,让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鲁迅当年居住过的旧居,若干年前由于仙台地震毁坏,现已经修复。我们来到一个叫“瑞凤殿”的地方,街旁树着一块石碑,上面是郭沫若同志书写的“鲁迅故居迹”几个字。我们走下车,一个中年妇女前来迎接我们。据介绍,她姓竹中,是当年鲁迅居住此地时的房东的孙女。她把我们领进院子里,指着院内的一棵大树说,那棵树是鲁迅居住这里时就有的。她还风趣地说,鲁迅在这里住时蚊子很多,现在蚊子还不少,大家都不禁笑了起来。

在仙台参观访问过程中,日本朋友还告诉我们:在日本,研究和学习鲁迅已经蔚然成风。在东京和京都大学,都有专门研究鲁迅的专家。现在日本已翻译出版了几十种鲁迅著作。在仙台,也有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组织起来研究鲁迅,成立了学习研究鲁迅的研究会,仙台市把鲁迅的小说《故乡》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仙台还组织青年到中国旅行访问,包括访问鲁迅的故乡。日本第一架“友谊之翼”飞机,就是从仙台起飞的。日本朋友说,今后,还有更多的“友谊之翼”载着中日人民友好使者,在这“一衣带水”的邻邦之间飞翔。

我们就要离开仙台时,从松岛到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汽车飞驰前进,我无心去观赏傍海公路两旁的绮丽风光,再一次默诵着鲁迅充满深情的诗句:“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相馆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中日两国在经历了长期曲折之后,现在重归于好。我们的前辈建立起来的人民友谊之花,越开越鲜艳。两国人民之间树立的友谊的丰碑,必将更加牢固。

二、欣游岚山谒碑诗

岚山,日本京都风光秀丽的游览区,日本人把它称为“天下名胜”。千百年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词句赞赏过这里壮丽的景色,有多少画家用璀璨的色彩描绘过这里姣妍的山水!我或许读过这样的诗章,或许看过这样的名画,但这些早已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了。可是,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写的两首诗《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和《雨后岚山》却始终留在我脑海里清晰难忘。

踏上日本的国土,我就渴望去游览仙台和岚山。我拜游岚山的急切心情,与其说是倾慕岚山绮丽的风光,倒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的周总理同这里有一段不解之缘,这条感情的纽带牵动着我的心弦。

我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莫道君行早”。一个夏日的清晨,当黎明的曙色降临大地,东京银座熠熠闪光的霓虹灯失去光彩的时候,我们早起离开东京新大谷饭店,乘坐日铁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前往岚山的所在地京都。列车在关西地区的原野风驰电掣般地飞驰,过了被誉为“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不久,美丽的京都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步出车站,乘上舒适的旅游车,缓缓驶进了京都市区。

啊,京都!你古老而又年轻。导游小姐娓娓动听地向我们讲述着你的悠长的历史:这个位于本州岛西南的古城,自神武天皇奠都于此,已有一千多年。京都市三面环山,景色秀丽,附近的琵琶湖碧波荡漾,更增添着动人的光彩。市内的元离宫二条城,是京都最著名的古迹。它建于长庆八年(公元1603年),是当时日本名将德川家康的官邸。里面的式台、大广间、黑书院、白书院、御清所、台所、御殿等,珠玑满目,金碧辉煌,现在都开放供游人参观。在市内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周围,林立着许多现代化设备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两旁的树木,亭亭如盖,城市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这一切使人们感到,这个古都的历史遗迹和现代化的建筑,已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游览了市容,好客的主人在京都一家叫“美浓吉”的纯日本式的酒楼,为我们举行丰盛的午宴。之后,我们驱车游览风景秀丽的岚山。

姣妍的岚山,真是名不虚传!巍巍青山,郁郁葱葱。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壮丽的景色:春天的樱花,夏日的绿荫,秋季的红叶,寒冬的雪景。此刻,我们来到这里,犹如置身在绿色的海洋,各种树木花草散发着令人陶醉的幽香,从山间吹来的清风,使人神清气爽,一身疲劳,顿时消尽。不过,我们似乎来迟了一点,周总理诗中所描绘的“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的樱花看不到了,但是那“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的保津川涓涓流水,还是依旧缓缓地流着;男男女女荡舟中流,渡月桥上的人流缓步前行,络绎不绝;保津川畔清雅的草庵八赏轩,吸引着各种肤色的游客……这一切都很富有诗意。不过,最令我神往的还是周恩来诗碑。

周恩来诗碑建在保津川(也称大堰川)畔的山腰上。这里万木丛立,浓荫一片。诗碑底座是由许多大块青石叠成的,宽厚而坚实。上面矗立着一块褐色的、未加斧凿、呈椭圆形的巨石。就在这自然的石块上,用苍劲的行书镌刻着廖承志同志敬录周总理青年时代写于日本的一首诗《雨中岚山》:“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我们来到这座诗碑前,读到这美丽的诗句,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周总理这些诗句并不是单纯地描绘风景,或为大自然唱赞歌,而是表达了他抱着“邃密群科济世穷”的政治理想。东渡日本,到东洋寻求革命真理的思想感情。当我们看到这质朴无华、端庄凝重的诗碑,又立刻想到周总理的为人。这座诗碑不正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崇高品格和伟大形象的写照吗?

我从日本朋友那里得知,这座诗碑的建造,也是周总理生前竭力为之奋斗的中日友谊的结晶。听说中国新闻界客人来岚山拜谒周总理的诗碑,当年周恩来留日时的朋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九十五岁的日本国际贸促会京都支局会长吉村孙三郎先生,亲自在诗碑前等候我们。这位高龄老人,精神矍铄,反应敏捷,记忆力强。他曾多次访问过中国,会见过中国领导人,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告诉我们,岚山的周恩来诗碑就是他提议并由他牵头集资兴建的。吉村先生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周恩来先生六十多年前在日本留学,多次来过岚山,写下了描写岚山的诗篇,周先生归国以后,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建设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他又为日中两国恢复邦交和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日本各界人民都对周恩来先生怀有最深切的敬意,我提议在岚山建一座碑来对周先生表示纪念。”说着说着,吉村先生掏出手绢,取下眼镜,擦擦泪花,继续诉说诗碑建造的经过:“本来,政府有规定,为了保持岚山的风景的自然美,是不准在这里搞任何建筑物的,但是出于对周先生的崇高敬意,日本政府破例地批准了我们在这里建周总理诗碑,经过各方面的协作努力,终于在周先生赋诗六十周年的日子建成了这座碑,并邀请周先生的夫人邓颖超女士参加了诗碑的揭幕仪式……”我们肃然起敬地听着,不禁又一阵心酸。是啊!我们伟大的人民的好总理啊!您伟大的一生,在世界上赢得了多少人的景仰和敬意,又有多少人在心中为您树立了永久的丰碑。我们时代的伟人,中华民族的伟人,早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跨越了国境和种族的界限,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不消逝……这眼前的一切,不就是最生动的例证吗?

拜谒周恩来诗碑之后,吉村孙三郎先生邀请我们到岚山最富有日本风味和特色的岚亭去休息和品尝日本的茶道。岚亭离诗碑不远,相传是明治中期由川崎正藏男爵建造的。周围是一片苍松,环境十分优美,站在岚亭能看到岚山和山下岚峡的绮丽景色。周恩来当年很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观察岚山的。果然,我们刚在岚亭的贵宾休息室坐下,主人就给我们送来了两套明信片画页:一套是《岚亭风光》,另一套是纪念周恩来的画页,其中有周恩来留学京都时的照片和他亲自填写的《入学志愿书》复印件,在“学业”栏里,填着“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卒业”。周恩来留学日本时选的是“政治经济科”,从这里也可看出,他年轻时代“大江歌罢掉头东”,东渡日本,正是为了“邃密群科济世穷”的目的。来到岚亭,我们站在当年周恩来同志游历过的地方,又仿佛看见了他英姿勃勃,怀着“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