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状态
3212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我在这本小说集里,书写温州和温州人。

十七岁离开温州上北京大学,大学毕业满怀激情奔赴大西北,在宁夏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记者生涯,作家生涯,五百多万字的作品,5种语言的译本和二十多个奖项,对大西北我是不陌生了。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回到东部家乡。西部加东部,方能感知完整的中国。其时,“温州模式”国内外耀眼,温州人被视为“神奇的特殊群体”。

不过,我没有去报社、文联。当记者写过不少遵命文字,当下的文学时尚我也不愿逐流。我选择了教育。可是很快发现作为一个大学的领导,我对教育改革无能为力,完全无所作为。我再一次寻求选择:偏居东南一隅、1999年才通火车的温州何以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政治运动的风源;根基浅、学历低的温州人何以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先驱。解读温州和温州人的历史和文化基因让我入迷,我主编温州有史以来第一部研究、记述温州沿革、人物、文化和著作的《瓯越文化丛书》,二百三十多万字;主编两卷报告文学集《走出温州》。古代和当代,合成一幅温州和温州人的长卷图景。期间,写报告文学、散文、杂文、文史文章,也有几十万字。运作文化、文学活动,例如先后举办六届“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奖赛和两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例如“把文字写在大地上”,倡议和策划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中国第一进士村和江心屿“诗之岛”。

只是,我把小说创作搁置了。

“回到小说”——我对自己说。小说原本是我的文学创作主项。小说创作是书写和重建时代的集体记忆;小说才能承担对抗“存在被遗忘”的使命。

是时候了。沉寂十年,21世纪我的小说创作重新出发。不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一年拿出十几万字,我写得慢了,很慢,只求每一篇都有拿出来的理由和意义。

描绘当代中国的嬗变,民营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是两块主色板。我熟悉知识分子,不息而依附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扭曲的一代,是不甘、无奈的一代;温州是民营企业诞生、崛起之地。我担任几个民营企业的高级顾问,我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事业和人生的设计和咨询。回家乡我要干点实事,这是我要干的实事。我和他们同苦乐,共进退,我感同身受他们的勤劳和困惑,美丽和丑陋。这些人和事,也成了我小说中的人和事。

我涂抹这两大色块。因此,有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