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321300000043

第43章 罗斯福新政:胜利大逃亡 (2)

马克思也扮演救星

罗斯福当选的那一年冬天,是第4个也是最糟糕的一个大萧条的冬天,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幸福者》杂志估计除农村受难的1100万户人口不计外,全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他们依靠私人施舍、市和州政府微不足道的公共救济,以及自己可怜的储蓄度日。许多人在前工业社会大饥荒时代的那种原始状况下生活。被房东赶出门外、被截断煤气水电的人们加入了全国四处流浪的大军:几百万漂泊无依的人露宿在丛林、公园、街头、车站,他们像破木烂船随处漂流、举目四顾、彼岸渺然。一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美国公民,走遍了整个美国。冬天到来了,才在各大城市集中起来,他们忍饥受凉,四处碰壁,肚子空空,前途渺茫,心烦意乱,辗转奔波,有千百万失业者只因肯像畜生那样生活,在垃圾堆里与鸡犬争食,才免于死亡。

1933年,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时,有人说,他可能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经济上的严重萧条导致了社会动乱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濒于崩溃。那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最终覆灭已经指日可待,而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和政治领导人则悲观失望,很难相信市场机制会把他们拯救出来。

罗斯福在他就职演说上表达了他对复兴国家经济的决心,他是一个坚定的进步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时刻,他依然相信进步,他声称:“美国仍是崭新的,它还处于变化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信变化、相信进步。”他告诉全社会、“人民需要一次真正的选择……我决心为人民实行一种新政。”他决定实行的“新政”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这在当时可是对传统政治经济体系和学术理论界冒大不韪的事情。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推行的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充当经济组织相互间竞争的“守夜人”角色。被认为美国精神代表之一的亨利·梭罗曾极端地表述:“人们都说‘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但其实还应当更彻底一点地说,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面对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并不认为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弊病与联邦政府的政策所致,而是“一小撮华尔街冒险家加上欧洲经济滑坡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

所以,当罗斯福提出要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强调政府干预并引导经济时,立即遭到了围攻。“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胡佛坚持认为:‘新政’使国家干预企业,政府将直接或间接地购买、销售产品并决定其价格,我们面对着一个庞大的政府营业计划。国民经济部门的国有化,将使美国走上政治的非民主化,新政最终会将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原动力丧失,是个舍本逐末的做法。所有人都说他背叛了资本主义,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巨大的选择摆在了美国人面前:是否要背离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而选择可能导致根本性毁灭的道路?

面对全社会的恐惧与疑虑,罗斯福总统怀着巨大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全美国人民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他有决心保护美国的民主政治不被侵犯,新政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但最终的目的是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严重的社会现实迫使美国必须进行历史转变,怀抱各种不同政见的人终于相信了总统的决心,成为他的同盟者。

罗斯福总统坐在轮椅上,准备拿资本主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经济开刀了,他要运用马克思的办法,大刀阔斧地对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政开始了!看来,美国这个伟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要靠马克思来拯救了。

给银行打针

罗斯福首先做的就是整顿股市。因为他认为,股市几乎完全维系整个商业生产链正常的运转,趋利投机的共性使得人们热衷于炒股,在缺乏有效管制和反应迟缓的情况下,自由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均衡股市的供求关系,才出现投机者、券商和融资者相互勾结控制股价,造成股价虚高的假象。既然大萧条是由疯狂的股市崩盘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新政就必须先从整顿金融体系入手,尽快恢复国民的信心。

“非常时期当立非常之法”,罗斯福最初的措施是尽快让行动迅速的联邦政府取代美联储,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能,激活现金流,“让钱转起来”。接下来,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罗斯福政府先后说服国会通过了70多项新政法案,其中制定的15项重要法律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

金融最大的危机是信用的危机,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还在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罗斯福下令全国银行歇业三天,这相当于“中止支付”,也就是禁止人们取钱,使国内银行系统免于资金无法周转而坍塌,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3月9日通过《银行紧急救助法令》,采用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命令其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领到执照重新开业的银行有14771家。

伴随着对银行信用的整顿,罗斯福政府又接连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以加强黄金储备。这些举措的发布相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真是让人眼花缭乱:3月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禁止私人储存黄金与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宣布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对黄金储备的管理,有力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制止了美元的大幅度贬值,保障了美元的信用。

罗斯福早已认识到股市的崩溃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为改变股市的杂乱无序和缺乏管理的现象,罗斯福政府通过《联邦证券法》成立了证交会,使证交会集准立法权、执法权和准司法权于一身,对全国的证券发行、证券交易所、证券商、投资公司等实施全面监督。其权威性在于该机构独立于一般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之外,总统也不能干预其行使职权。

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

《1933年银行法》通过后,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以避免公众挤提的事件再次发生;同时,该法案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范围,不得同时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摩根银行正是因这个法案不得不一拆为二。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促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强化了美国商品的对外竞争力。罗斯福的这些措施对于稳定局势,疏导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循环系统——金融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联邦政府给银行打的这些强心针,银行信用很快得到恢复,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银行有了保障,大量破产的现象不再出现,银行纷纷恢复营业,人们对银行也有了信心,同时对理财诸如炒股等的投资也更为谨慎,美国经济得到了好转。

母猪遭了殃

城市的金融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接下来就要开始解决农村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广大农民在这场大萧条中受害严重,农民们一如既往地从事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但因为农产品产量太多,市场价格奇低,生产出来的东西要么卖不出去,要么所卖的抵不上所耗的成本。蒙大拿的一位牧场主赊了一批子弹,将牛羊全部射杀,然后扔进山沟,因为饲料昂贵,而运往市场的运费大大超过卖掉它们的价钱。从南北卡罗来纳一直延伸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有采摘,果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葡萄和橄榄。一车小麦卖到城中仅够买一双4美元的鞋,把玉米棒子直接扔到火里当燃料比卖掉玉米买煤还合算,因为城里的千百万人虽然饿,却买不起这些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

因此,农产品的产量过剩导致的价格奇低是造成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引发了持续的通货膨胀。为了使农产品的价格回复到正常的水平,使供需达到平衡消减通货膨胀的压力,罗斯福政府特别设立了农业调整管理局,从1933年5月开始,着手开展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

同时,罗斯福政府竭力促使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从法律上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联邦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扣以重税,通过政府干预,减少剩余农产品,促使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恢复农业收入。同时,联邦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设立专门机构,从农业资金、粮食储备和农产品市场销售三个方面入手,实行支持与保护本国农业的政策。并且,政府还成立了一些贷款机构,以帮助农民还债。

最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了严重旱灾,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由于罗斯福一系列调整农业的措施,美国农业得到了复兴,也为工业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工农业之间的平衡。

下岗职工再就业

在城市,失业的工人比农民的日子过得还要惨,拿的是名曰“饿不死人的工资”。《时代周刊》指出,“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从来就是“最后应聘,最先解雇”的黑人的境遇更坏,中产阶级纷纷破产、失业而加入赤贫的行列,朋友和熟人之间都遮遮掩掩地过着窘迫的日子。衣冠楚楚,每天按时早出晚归的律师说不准拣个偏僻地方去挨家推销低档大路货,甚至说不准干脆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市区向路人行乞。

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庞大的失业大军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维持生计,生活物资高度紧缺,财产与暴力犯罪加剧。罗斯福认为,如此多的人失业与挨饿,决不是私人慈善事业能够解决得了的,只有联邦政府才能解决这一复杂高危的社会问题。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专门规划、筹集、经营与管理救济物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使用比例,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赈济贫民和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