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心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3217600000005

第5章 不近人情(2)

韩信做刘邦的大将时,有人揭发他与陈豨勾结谋反。吕后知道这件事情后,想叫韩信进宫受审,但又怕他不肯就范,于是找萧何来商议。商议的结果是:用欺诈的办法让韩信入宫。他们叫手下的人通知韩信:陈豨已被平定,立刻进宫共同庆祝刘邦平定陈豨的胜利。韩信本来想称病不去,但迫于形势,只得勉强入朝。入朝后,韩信当即被吕后处死了。

以前韩信被任命为大将是萧何举荐的,如今处死韩信又是萧何出的主意,因而俗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被简缩成“成败萧何”。

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句话原意是指自身在曹操那边,但心还想着汉室。比喻身不由己,心不动摇。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七回。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现在如果不攻打他,将来等到刘备势力强大了,就很难攻下了,于是便率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直逼徐州。

刘备闻讯,派人向袁绍求救,袁绍不肯发兵。刘备便与张飞偷袭曹营,结果中了埋伏,兵败逃散。这时候,关羽保护刘备的家眷,死守下邳。曹操心想,关羽武艺高强,令人喜爱,要设法说服他来投降。谋士献策说:“关羽性子刚强,很讲义气,决不肯随便归降,必须使他进退无路,再去游说他,才会有结果。”于是,叫徐州、小沛俘虏来的兵士仍到下邳去投奔关羽,埋伏在城里做内应,并令曹将在城外挑战。

关羽因保护着二位嫂嫂,就按捺住性情,不肯出战。谁知曹军在城外百般辱骂,激怒了关羽,便领三千兵士,提刀上马,出城交战。曹将打一阵,退一阵,一直把关羽诱到城外二十多里的一座土山上。关羽被曹军团团围住,曹操趁势攻破下邳,并派张辽来说服关羽归曹。张辽说:“你和刘备桃园结义,要同生共死。刘备还要做一番事业,决不愿意你今天战死。他把家眷托付给你,你死了叫谁照顾?依我说,不如降了曹丞相,慢慢打听刘备的下落,有了消息,再去寻他。”关羽思考了片刻,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把刘备的俸禄赡养他的家眷;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要出去寻他。张辽听了,全都答应了他。于是关羽暂屈曹营,但他仍非常怀念刘备。曹操看到关羽绿锦战袍旧了,就派人做了一件新的送他。关羽却把旧袍罩在新袍上,说:“旧袍是兄长刘备所赐,见了旧袍就好像见到了他。”曹操见关羽的马瘦弱,就把当年吕布骑的赤兔马送他。关羽大喜过望,连忙跪下来,一再称谢。曹操觉得很诧异,问:“区区一匹马,你为何这样重视?”关羽说:“素知此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我有了这匹马,只要知道兄长的下落,一天之内,就可以和他见面。”

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的行踪,立即挂印封金,离开许昌,前往投奔,经过五处关隘,斩了六员拦路的曹将,在古城会见张飞,终于重新与刘备相见。

齿亡舌存

“齿亡舌存”比喻刚强的不能立足、柔和的能够存在;也可以借用来说明有道的能够永存,无道的终遭灭亡。

此典出自《说苑·敬慎》。

春秋时著名的大学问家老子(又称老聃),本名李耳,字伯阳,楚国人,是著名的《道德经》的作者。他在周朝做官时,孔子也曾去向他请教实践的方法。

有一次,老子的老师常纵生病了,他前去探望。常纵倚在床上,张开嘴让老子看,问他道:“我的舌头还在里面吗?”老子答道:“在里面呀。”常纵又问他道:“我的牙齿也还有吗?”老子摇摇头说:“牙齿是没有了!”常纵接着又问道:“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回答道:“舌头之所以还存在,我想那是因为它很柔软的缘故吧!牙齿之所以脱落,可能是因为它太刚强的原因吧?”常纵听了,高兴地点头说:“你说得没错,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这样的。”

常纵是主张仁义而鄙弃强暴的,所以他借用舌头和牙齿来说明:舌头因其柔(仁义)而存在,牙齿因其刚(强暴)而覆亡(脱落)。仁义必定战胜强暴,这是坚定不移的道理。做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就是被宠不骄,被辱不急,对得宠和受辱都无动于衷。人们常用来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

此典出自《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唐代时,有一位吏部民员叫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汲县(今属河北)人。唐太宗时,他担任对官吏的考绩评功工作。他作风正派,公道负责。

有一次,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吏在运粮途中把粮船沉没了。卢承庆以他沉船失粮,在对他考绩时给他评了个“中下”。这个运粮官知道后,既没有异议,也没表现出任何的疑惧不安。可卢承庆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不能全怪他一人,如遇大风浪,也不是他一个人能挽救得了的,评为“中下”有失公平,于是改评“中中”并告知本人。谁知这个运粮官听了以后,既没有说感谢的话语,又没有流露出激动欣喜之情。卢承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非常佩服这个人的风度,夸奖说:“真是宠辱不惊,难得难得!”最后,又把“中中”改为“中上”。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现在也用来比喻刚出来做工作。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争夺天下,他三次去请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开始的时候关羽、张飞等人很不服气,他们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轻轻,能有多大本事!您过分敬重他了!到现在没看见他起多大作用!”刘备回答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水一样。两位兄弟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攻打刘备,曹军已逼近博望城。当时刘备兵力很少,情况非常危急。他召集关羽、张飞等将领,商量迎战的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对付?”刘备请来诸葛亮,诸葛亮说:“让我调兵遣将,恐怕关、张二人不服。”于是刘备就把宝剑和帅印交给了诸葛亮,一切由他指挥。

诸葛亮有了指挥作战的军权,便召集众将听令。诸葛亮命令关羽带兵一千人,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上,敌军来时可放过不打,望见南面起火时,就出兵截杀,烧毁曹军后队粮草。命令张飞领一千士兵,去博望城右边山谷中埋伏,望见南面起火,就向博望城方向进攻,把曹军囤积的粮草烧掉。命令关平、刘封带领五百士兵,准备好放火用的东西,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做前锋,边战边退,引诱敌人。最后让刘备亲自带领一支军队,驻扎在博望山下,敌军到时就弃营退走,看见火起,回军冲杀。诸葛亮分派完以后,众将都疑惑不解。关羽说:“咱们先按他的计策去办,打不赢再跟他算账!”于是,众将都按令行动。

夏侯惇带领曹军扑向博望,他分派一半精兵做前锋,剩下的在后面押运粮草。这天晚上,夏侯惇借着月光看见赵云的兵马,哈哈大笑说:“有人说诸葛亮会用兵,如今他让赵云这点人马作前锋,就好像让羔羊和虎豹争斗。今天我一定能够活捉刘备、诸葛亮!”于是他亲自与赵云交战,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惇率军紧追。曹将韩浩对夏侯惇说:“赵云是诱敌之计,可能会有伏兵。”夏侯惇回答说:“敌军这点兵马,即使是有十面埋伏,我也不怕!”他不听劝告,一直追到博望坡。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迎战,夏侯惇笑着对韩浩说:“这就是他们的伏兵,有什么可怕的呢!今晚不打到新野,决不收兵!”战了几个回合,刘备和赵云一起退走。

到了深夜,天空浓云密布,没有月色,又刮起大风来。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不觉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都是芦苇。曹将于禁对夏侯惇说:“这里道路狭窄,两旁草木丛生,我们要防备敌人火攻。”夏侯惇猛然醒悟,忙下令立即后撤,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话音未落,背后喊声震天,火光四起,道路两旁的芦苇即刻燃烧起来,风大火猛,曹军乱成一团,烧死的、自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赵云回兵冲杀,夏侯惇冒着烟火逃走。曹将李典收兵后退,被关羽截住冲杀,只好夺路而逃。于禁见后路粮草被烧,就投小路奔逃。曹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张飞一枪刺死夏侯兰,韩浩夺路而逃。天亮以后,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得胜收兵回营,关羽、张飞二人叹服地说:“诸葛亮真是英杰呀!”

处之泰然

后人用“处之泰然”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

春秋时,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被孔子称为是品格高尚的君子。有一天,孔子对其他学生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呀!他用一个竹筐子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面,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但颜回却依然快快乐乐。他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曾注释过《论语》。在颜回的这段记载后面,朱熹感慨地写道:“颜回的家境贫困到这种程度,他却处之泰然。”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典故比喻某种思想、影响传播(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团体。现在引用时,有时一反原意,把“不”字换成“已”字,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此典出自《凉州词》中的一句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朝时候,有一个叫王之涣的人第一次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当时内地已经是春暖花开,杨柳青青,但凉州一带还非常寒冷,杨柳刚刚吐绿,而凉州西北面的玉门关外更是寒冷,杨柳还没有发青。王之涣初入凉州,看到当地景色,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古代曲名)调》,写出了这首诗。意思是说:遥望黄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你奏乐曲为何埋怨杨柳刚刚发青,孰不知玉门关外还见不到一丝的春风呢!

模棱宰相

“模棱宰相”指遇事含含糊糊、不明确表态的人。

此典出自《新唐书·苏味道传》:“味道练台阁故事,善占奏,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故世号模棱手,或模棱宰相。”

唐朝大臣苏味道,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是一个文学家,在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中了进士。武则天时期,苏味道做宰相多年,一味地谄媚。

苏味道熟悉尚书省历来的典章制度,上朝的时候可以不带奏章,单凭口头禀报。但是他当宰相,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从来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只是阿谀、耍滑、营私苟且罢了。苏味道常对别人说:“决断事不要那么明白、清楚,一旦出现差错,后悔就晚了,只要含含糊糊、左右逢源、不明确表态就可以了。”所以,世上人都称他为“模棱手”或“模棱宰相”。

大吹大擂

“大吹大擂”原指大奏礼乐,大吹管乐,大擂金鼓。比喻大宣扬,过分地夸张或显示。

此典出自《元曲选·王实甫〈丽春堂〉四》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又见《水浒传》十九回:“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

何观察何涛奉了济州府的命令,带领五百官兵和众多做公的,气势汹汹地到石碣村捉拿智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七人。何观察等人来到石碣村后,晁盖、公孙胜、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以过人的智谋、出奇的计策、非凡的勇猛,在芦荡中歼灭了官兵,活捉了何涛。阮小二将捆成粽子似的何涛提上岸来,指着骂道:“你这家伙是济州一个诈害百姓的蠢虫!我本想把你碎尸万段,却还要放你回去对那济州府当官的贼驴说,咱们是不好欺负的!何况你一个小小州尹,就是蔡京亲自来,我也要搠他三二十个透明的窟窿。我们放你回去,告诉你那个鸟官人,教他不要讨死!”阮小七喝道:“众兵卒都完蛋了,留下你的两个耳朵做证明!”阮小七于是拔出尖刀,把何观察的两个耳朵割下来,鲜血淋漓,然后就放何涛回去了。于是何涛立刻如丧家之犬,夹着尾巴溜跑了。

好汉们打了胜仗,离开石碣村,直奔梁山泊而来。来到李家道口朱贵酒店,吴用将投梁山泊之事与朱贵说了,朱贵大喜。朱贵一面叫酒保安排酒食,招待众人;一面用响箭射向对岸,通报寨里。

第二天,晁盖、公孙胜等上山去,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晁盖、公孙胜等入寨之后,“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只羊,五头猪,大吹大擂筵席”,以示欢迎。

大谬不然

“大谬不然”比喻原来没料到的荒谬,也指大错特错,事情完全不是这样。

此典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汉武帝时接替他的父亲司马谈的职位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司马迁由于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处腐刑。因而,司马迁非常苦恼和愤恨,在《报任少卿书》里,他发泄了这种情绪。他说:自己因为恩蒙汉武帝重用,本来准备鞠躬尽瘁报答知遇之恩,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自己过分的忠心,反而受到了摧残,天下的事情真是太荒谬、太离奇了,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比喻正直灵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此典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认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关于老子的姓名及《老子》一书是不是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本书《老子》为老子所著)。此书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过程,包括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

《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论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指出: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言行的实质和表现出的现象未必都是一致的。他说: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大的辩才好像语言迟钝。大的得利好像亏本。在生活方面,活动可以战胜寒冷,静止能够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大庭广众

“大庭广众”指人很多的公众场所。

此典出自《孔丛子·公孙龙》:“使此人于大庭广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

战国时,齐国国君齐湣王自称很喜欢结交士人(当时对知识分子的统称)。有一天,他对当时著名的人物尹文说:“我非常喜欢士人,可齐国没有这样的人才,这是为什么呢?”尹文说:“大王所指的士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齐湣王回答不出来。尹文说:“有这样一种人,他讲忠、孝、信、义,这能算士人吗?您能任用他为臣吗?”齐湣王认为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士人,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尹文说:“如果这种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欺侮却不敢争斗,您也任用他做臣子吗?”齐湣王说:“这算什么士人啊!受欺侮却不敢争斗,这是一种耻辱,我是不会让他做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