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方法
3218500000005

第5章 80/20法则(1)

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其中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

——吉普夫(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无处不在的80/20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在他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了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所得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在今天看来,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他同时还发现了两项自认为非常重要的事实。

第一项发现是,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关系。让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另一项发现,那就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他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见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其他国家,甚至从早期的资料中,他都发现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其中10%的人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可预测的事实。

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20(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20%而非底部的20%。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80/20法则,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后人对于帕累托的这项发现给予了不同的命名,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等。以上这些名称,在本章中一律称为80/20法则。

80/20法则主张: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就字面意义来看,即指你完成的所有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因此,对所有实际的目标,我们4/5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只与成果有一点点的关系。这种情况看似有违常理,却非常普通。

所以,80/20法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原本就存在一种不平衡。80/20法则为这种不平衡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在商业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许多80/20法则的现象,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涵盖了企业约80%的营业额。

——20%的罪犯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

——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

——20%的已婚者占离婚人口的80%(那些不断再婚又再离婚的人,扭曲了统计数字)。

——20%的孩子享受80%的高水准教育。

——在家中,20%的地毯面积可能有80%的磨损;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如果你有一辆摩托车,出现的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其中的20%可以应用到车辆中,而这20%的投入却回报以100%的产出!

——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消耗的。

——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

——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

总而言之,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平衡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大的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若从数学方面考虑这种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种种事例都表明,80/20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

动了手脚的骰子

约瑟夫·福特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去弄清楚,他是用什么手法动手脚的,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帕累托首先发现了80/20法则,并且深知其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这一法则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当时也有其他的一些经济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有两位实力相当但截然不同的先驱者开始运用80/20法则,并引起了世界轰动。

乔治·吉普夫,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1949年,他发现了“最省力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省力法则”实际上是对帕累托80/20法则的进一步发展与阐释。最省力法则认为: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其中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

吉普夫教授通过人口统计、书籍、文献与工业行为,来证明这种一致且重复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例如,他分析了1931年费城20个街区内发出的结婚证书,发现其中70%的婚姻产生于该街区30%的人身上。另外,他还总结出了高效的办公原则:使用频率较高的东西比较靠近我们。而聪明的秘书早就知道,常用的档案不必归档!

80/20法则的另一位先驱是伟大的质量导师、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工程师朱伦,他是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在他口中,80/20法则有时被称为“帕累托法则”或“关键少数规则”。

朱伦在1924年加入西屋电器,西屋是贝尔电话公司负责制造的分部。他担任公司的工业工程师,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产品品质中所隐含的80/20法则。

在工作过程中,朱伦广泛使用了80/20法则,并辅以其他的统计方法,用以提升产业与生活消费品的可信度与价值。朱伦的《质量管理手册》一书在1951年出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书中他大加颂扬了80/20法则。

数以千计的80/20法则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发生,每一则事例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人类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都要靠我们去积极地把握!

朱伦还发现,财富分配也是不均的。这在其他的许多事例中得到证实:如犯罪行为在犯罪分子身上的分布、意外事件在危险因素中的分布等。同时,这种不均等分布法则还能解释其他各种不平衡的分布。

当时,美国大部分企业家对朱伦的理论缺乏兴趣。1953年,朱伦应邀前往日本演讲,获得强烈的反响。于是他留住日本,与几家日本公司合作,并将其理论应用到生活消费品的价值与品质的提高上。1970年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美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朱伦才受到西方国家的尊重。于是他重返故土,并为美国工业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朱伦的倡导和实践下,80/20法则开始成为全球品质革命的中心思想。

信息革命的铁律

在实施80/20法则上,著名计算机公司IBM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由于这一法则的应用,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专家开始重视80/20法则。1963年,IBM发现,一部计算机约80%的执行时间花在了20%的执行指令上,所以公司立刻重新编写它的操作代码,并取得成功。因此,比起其他竞争者的计算机,IBM计算机更高效、更快捷。

其他开发个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公司,如苹果、莲花和微软,也纷纷运用80/20法则来提升自己计算机的品质,以吸引新一代客户——包括原先对计算机敬而远之的“计算机盲”。

20世纪60年代初,由计算机业带动的信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它有助于改变企业的内在管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品质。因此,80/20法则是信息革命的关键力量,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

也许是因为与品质革命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所以信息革命中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人员一般都熟悉80/20法则,并且都善于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

渐渐地,软件业在运用80/20法则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4年发明RISC就是一例:RISC是以80/20法则的某一种变化为基础的。这条法则假定,大部分的软件花了80%的时间执行20%的程序。RISC处理器通过删除不重要的80%,来让其余的20%达到最佳表现,并保持在一个晶片内,借此节省成本。RISC为软件所作的贡献,相当于RISC(从前的主要系统)在硬件上的贡献。

一位开发者说:“企业界长期以来一直遵守80/20法则。软件界更是如此,80%的产品只施展出20%的效用。”

信息革命使用了80/20法则中的“选择”和“单一”两个重要的概念。正如一位信息业的主管所表述的:“不要考虑太多!别第一步就计划到九重天上去。因为投资的报酬方式往往会遵守80/20法则,80%的效益会在整个系统最简单的20%中产生,最后20%的好处则来自系统中最复杂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