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黄帝心静如水,加上他长期坚持,从不懈怠,所以他不受外界的干扰,常有“天真之气”,这应该是他长寿的秘诀了。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有节制等方面来调摄养生。
张仲景认为,邪气刚入于人体之表,应当及时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是养生、祛病、益寿之妙法。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持这种做法,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得过什么危急重症,更没有因病重而卧床不起。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应当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要因天气寒冷就穿着过暖,也不要因为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态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轻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病患的可能。
调整运程,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让身体四季如春
一位29岁的钱女士专门找上门寻求我的帮忙,说:“最近半年来,我像丢了魂一样,没精打采,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气色也不好了,怎么用化妆品都是徒劳无功,心情也变得很坏,动不动就跟别人发脾气,想吵架,去医院也检查不出病。哎,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我看钱女士的脸色的确是暗淡无光,消瘦的身体感觉只有疲惫。之后我对她的运程进行了分析,知道了她之所以有这种病状的发生都源于阴阳失衡。根据钱女士的具体情况,我对她的运程进行了调整,并告诉她以后如何去做。大约过了三个月,钱女士高兴地告诉我,她现在就像换了一个人,有了精神,也有了健康。
阴阳学说也应用于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黄帝内经》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而言,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就五脏而言,心肺居于上部属阳,其中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下部属阴,其中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着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着人的生命的进程。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无偏差,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阴阳状态的四大特点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
阴阳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生命活力强、生理功能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具体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疲劳能力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好。
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平衡需要呵护,一旦养生不慎,就很容易导致营养失衡而危害健康。
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曾经说过:“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他认为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阳虚质的养生原则是补阳祛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要走健康运,全靠经络养
一天,一位50多岁的缑女士来我这里寻求帮助,她说:“最近一段时间,我浑身不舒服,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不是这儿肿就是那儿肿,反正就没几天好受的时候,希望你给予帮忙。”
后来,我给缑女士进行了运程分析,原来缑女士平时在生活中忽略了经络养生,所以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我对她的运程进行了调整。没想到没过多久,缑女士就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说她的病完全好了。
中国古老的经络养生法,实际上就是《易经》的阴阳五行原理在人体的应用。经常进行经络的调理,对养生有很大的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推拿、按摩及中医各种临床实践。认识和掌握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运行线路及主要功能等情况,将对保健养生起到很大作用。经络养生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经络养生也是一种物美价廉、简单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方法。
按中医经络原理来养生,符合阴阳五行学说。经属阳,络属阴,经又分阴经、阳经。因此用经络调理身体阴阳失调部分,就可以起到养生作用。
中医里的“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中医里的“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二者相互交叉,紧密相连,将人体各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脏腑为阴,外络肢节属阳。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
经络生理功能及应用如下:
1联系脏腑,沟通肢窍
经络中的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纵横交错,入里入阴,出表出阳,能上能阳,达下达阴,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统一。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下,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脏腑、体表、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均能息息相通,协调一致,这些均依赖经络传输运行来完成。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调于五脏,和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入侵。
4反映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内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输的途径,具有反映症候的特点。在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线上出现明显压痛或结节、条纹状反映物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5辨证归经
通过辨析患者体征及相关部位发生病理变化的症状,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6指导治疗
通过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手段,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观点,说明保持经络通畅是预防疾病的首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如散步、跑步、游泳、跳舞、意念入静及各种体育运动等均可使经脉疏畅,运行通达各脏器,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反映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给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疾病发生的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汉代的名医淳于意就能通过察言观色来看病,他可以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判断能否治疗,以及用什么方法治疗。有一次,淳于意给济北王的侍女们治病,其中有一个叫竖的女子,她看起来气色很好,但淳于意摸了一下她的脉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过了一段时间,济北王看她的脸色没有变化,就认为淳于意说得不对。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竖果然吐血而死。其他的名医如华佗、张仲景等也有用把脉的方法来判断潜证的例子。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经络感能现象是内脏有病,可以与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等。如有人报道甲状腺癌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能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甲减、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能现象与个体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息,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经络是人体最敏感的系统。传统的观点认为“久病入络”,其实初病最先入络,许多疾病最早的先兆即出现于脉络。
经络系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方式,属于微观层次上的新结构。因此,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哪怕是极微小的疾患,亦能从经络上窥出端倪。
另外,经络不仅是疾病预报的最早信息,而且也是死亡预测最灵敏的“装置”,如《黄帝内经》中有预报死亡的十二经气终绝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