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生物天地
3243700000006

第6章

海洋中有大量的能在水层中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海洋生物。它们都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是海洋生物的一个生态类群。1891年德国学者EH哈克尔首先使用“游泳生物(Nekton)”一词。研究者对游泳生物各个门类形态、分类的研究早已进行,但把游泳生物作为一个生态类群进行研究,则是在哈克尔之后。1912年和1916年,奥地利O阿贝尔分别在关于脊椎动物和头足类的着作中,第一次把隶属不同门类、具有不同体型、但在行动上有一定趋向性的水生生物归并为游泳生物。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海洋游泳生物的形态功能、生物力学以及生物声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

海洋沉积生物

海洋沉积生物是体形较小、具有坚硬的介壳或骨骼并构成海洋生源沉积的海洋生物。海洋沉积生物是一个包括多个门类的海洋生态类群的统称,其主要成员为原生动物的有孔虫、放射虫、鞭毛虫;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节肢动物的介形虫;以及苔藓虫、颗石类、硅藻类。它们中有的终生营浮游生活,也有的营底栖生活。浮游种类大部分是远洋性的,种类虽少,但数量巨大,是构成世界各大洋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的主要生源成分;营底栖生活的种类繁多,自滨岸泻湖至深海盆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大陆架区,但对构成所起的作用,则远逊于浮游类群。

海洋细菌

海洋细菌指生活在海洋中的、不含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单细胞生物。它们是海洋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类生物,个体直径常在1微米以下,呈球状、杆状、螺旋状和分枝丝状的微生物。无真核、细胞壁坚韧。能游动的种以鞭毛运动。19世纪中期首次分离出一个海洋细菌,1865年分离出其中的奇异贝氏硫细菌。从1884年起,又研究深海细菌。早期只注重分类,1946年后进入以研究其生理和生态为基础的阶段。海洋细菌有自养和异养、光能和化能、好氧和厌氧、寄生和腐生以及浮游和附着等不同类型。海水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优势,常见的有假单胞菌属、弧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螺菌属、微球菌属、八叠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棒杆菌属、枝动菌属、诺卡氏菌属和链霉菌属等10多个属;洋底沉积物中以革兰氏阳性细菌居多;大陆架沉积物中以芽孢杆菌属最常见。

海洋真菌

生活在海洋中的能形成孢子且有真核结构的微生物。大多数海洋真菌栖于某种基物而生活,少数自由生活,因此,真菌在海洋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分布。依其栖生的习性,海洋真菌可分成5种基本的生态类型:

(1)木生真菌。在海洋水体中数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高等真菌,营腐生生活,善分解纤维素。在热带海域和浅海环境中分布更加广泛。已知有子囊菌类76种,半知菌类29种,担子菌类2种。

(2)寄生藻体真菌。约占海洋真菌种数的1/3,其中以子囊菌类居多。有腐生、寄生和共生等类型。

(3)红树林真菌。多半是腐生菌,其中子囊菌类23种,半知菌类17种,担子菌类2种。

(4)海草真菌。数量很少,多栖居于叶部。

(5)寄生动物体真菌。只限寄生在外骨骼和壳部处。

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都参加海洋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营养物的再生过程,不断为海洋植物提供有效营养;但海洋真菌是海洋动物的寄生菌和致病菌,有的能使海洋植物致病,甚至使港湾设施中的木质结构腐烂;某些海洋真菌能破坏聚氨基甲酸酯等高分子合成材料。

海洋发电动物

海洋中有一些具有发电能力的动物。迄今仅在鱼类中发现,称为电鱼。电鳐是发电能手,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电鳐的发电器是由肌肉组织衍生而成,其发电部位随种类而异。发电器的放电是连续脉冲放电,高频率放电可达250~280赫,低频率放电只有10~20赫。温度对放电时间有影响,温度高时放电时间短,温度低时放电时间长。电能耗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恢复放电能力。电鱼的发电器产生的电压,随种类不同相差很大,一般可由几伏到数百伏,最高可达近千伏。产于中国广东沿海一带的单鳍电鳐和双鳍电鳐,被当地渔民称为“震手”,电压为37~45伏。

海蛇科

海蛇科是海洋中唯一的有毒爬行类,有50余种。它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

海蛇的毒素,主要有4种:

(1)神经毒素,会引起麻痹,导致死亡。

(2)卵磷脂酶,起破坏红血球作用。

(3)抗凝固酶,能阻止血浆凝固。

(4)透明脂酸酶,起扩散毒素作用。

海蛇毒素的致死量依种类而不同,一般为3~10毫克。通常每条海蛇所含的毒素量高达10~50毫克(千重)。所以被咬伤后死亡率很高,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但注射抗毒蛇血清,能很快治愈。

海洋发光生物

海洋发光生物是自身具有发光器官、细胞(包括发光的共生细菌),或具有能分泌发光物体腺体的海洋生物的统称。海洋中能发光的生物种类繁多,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生物发光”它是化学发光的一种类型,是化学能转换为辐射能过程中放射出的可见光,因为散发的热量非常少,又称为冷光。

鱼类发光现象是由于体上分布了一些发光的器官,这种器官内的某些特殊物质在缓慢的氧化过程中放出一种“冷光”。发光器官由四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射器、色素体。有些鱼类发光,是由于自身组织中具有一种能发光的细菌与其共生,或由皮肤分泌一种能够发光的液体,即荧光素。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种类识别、照明、引诱食饵、惊吓敌害。

海洋软体动物

海洋软体动物指一类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通常具有石灰质外壳的海洋动物。俗称贝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繁多,有10万余种,其中有一半以上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最大的一个动物门类。软体动物有7个纲,除双壳纲中约有10%为淡水种类、腹足纲中约有50%为淡水和陆生种类外,其余全是海产种类。海洋软体动物分布很广,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由潮间带的最高处至1万米深的大洋底,都生活有不同的种类。软体动物一般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足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运动器官;内脏囊在身体背面,包括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诸系统;外套膜和由它分泌的贝壳包被在身体的外面,起保护作用。

龙虾海底进军之谜

每逢初冬时节,在大西洋沿岸的某些浅水沙滩上会突然地爬满了龙虾。它们一反老死不相往来的常态,相互紧紧地挨在一起。日复一日,越聚越多。这些龙虾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它们为什么要在这些浅水滩上集合如此众多的同类?这些都是令人不解的谜。

不多久,聚集在浅水滩上的龙虾们渐渐显得惊恐不安。凶猛的鱼类成群地袭击它们。许多龙虾就这样成了鱼儿的美餐。

鱼类的袭击过去了,可是龙虾的惊恐仍然与日俱增。它们忐忑不安,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终于,第二个灾难——冬天的第一号飓风来临了。海面上骤然起了变化,狂风卷着巨浪,铺天盖地而来。此时此刻,龙虾更是紧张万分。

风暴过去了,龙虾的秘密进军就要开始上路了。不知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商量好的,也不知是谁给它们发出了命令,只见一只活泼的龙虾,选择了一个性急的伙伴,把自己长长的须角搭在它的背上,前足抓住它的身子,它们勾肩搭背地上路了。接着第三只龙虾搭住第二只走在后面,而后是第四只、第五只……。后面龙虾的动作显得紧张、匆忙,因为领头的往往不等后面的伙伴做好准备就开始出发了。当它们一行经过别的龙虾居住地时,又有新的龙虾加入这个行列。就这样,一只抓一只,犹如一条锁链,越来越长。假如有两支队伍碰到一起,就会汇成一支新的更长的队伍。

那么,龙虾的队伍要往哪里进军呢?它们是保密的。龙虾们在离岸不远的浅水里集合完毕,往深海进发。越走水越深,直到人类达不到的深处。它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它们在海底深渊里做了些什么?在漆黑的深海底它们是怎样辨别方向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迄今仍是不为人们所知的自然之谜。

龙虾大军勇往直前,势不可挡。它们迈着有节奏的步伐,不时地转动一对带柄的、玻璃珠似的双眼。这条一节一节地连在一起的钢盔铁甲的长龙,扭来扭去,活像一只海底多眼怪兽。

龙虾大军一昼夜能走12公里。偶然间,它们也作短暂的休息。开始,这支锁链般的队伍常常脱节,越走到后来,想脱离大军的龙虾越少。如果有开小差的,那会被强迫归队,这项工作是由走在最后的龙虾负责的。

在平时,龙虾的胆子很小,可现在它们却无所畏惧了。遇到敌害,它们绕道而行;躲不过去,就以战斗相迎。遭到大鱼群袭击时,它们不是四处逃散,而是紧紧地蜷缩在一起,形成螺旋形的阵势。那密集的触角,坚硬的刺棘,直指来犯的敌害。不管敌害从正面还是从侧面进攻,它们都会随时调转方向,严阵以待,共同对敌。

海中巨鳗之谜

100多年来,世界上一直流传着关于海洋中巨鳗的奇异见闻,这些见闻成了费解的海洋之谜。

1848年,英国巡洋舰“得达拉斯”号的舰长和水兵,在离南非好望角不远的海面上见到了一条极大的似鳗鱼的大鱼。它露出海面的部分约有18米长。

舰长在望远镜里一直观察了20分钟,直到它消失。这件事后来经过英国海军部仔细查询无讹,并且记录在案,成为当时广为传播的海上奇闻之一。

事过一个月后,美国帆船“达纳普”号在同一海域又遇见了这种大鳗鱼。它的眼睛闪闪发光,身体长约30米,离船只有50米,可以看得很清楚。

船长担心受到它的攻击,命令炮手向它开火,但它以极快的速度扎入水中逃走了。

1930年的一天早晨,一艘名为“丹纳”号的海洋研究船在南非海岸外航行。

船上一位丹麦籍青年从海中捞上来一网鱼虾。打开网,一圈长长的似蛇一样的东西引起了海洋学家布隆的注意。

他将那似蛇的东西捡起来,测量了一下,有18米长,他又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和头骨的构造,发现这是一条鳗鱼幼体。

普通的鳗鱼有104节脊椎骨,海鳗为150节,而这条奇特的幼鳗竟有405节脊椎骨!在已知的海鳗种类中,最大的体长49米,而幼体只有17~12厘米长。如果以此来推算“丹纳”号上捕获的那条幼鳗,它长成后可能长达55米!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至今未能捕捉到这种巨鳗的成体。有关它们的秘密,仍隐藏于海洋之中。

海豚“护航”之谜

乘坐远洋轮船的旅客,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海豚在航行的轮船周围游来游去,长时间地随轮船一道行进,好像是在跟轮船“赛跑”,又像是为轮船“护航”。

海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海洋生物学家们还没有对这一有趣的现象进行过考察和研究,更没有作出什么科学的结论。但是,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出于对海豚习性的了解,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推测性的解释。他们认为,海豚所以要这样做,有3条理由:

一条理由是海豚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对水中所有不常见的和较大的物体,不管是游泳者还是船只,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海豚从水面抬起头来,观察周围所发生的情况。遇到了一条大船,它们当然也就跟着凑个热闹和看个究竟了。

另一条理由是为了舒适。轮船在大海航行的时候,船后的海水产生了“伴流”,可以带着海豚前进,游起来省劲、舒适,因而海豚经常跟在航行轮船的后面游乐。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大量的食物在吸引着海豚。船上乘客们吃剩的东西,倒在海里,海豚可以捡着吃。另外,航行的轮船会招来众多的小鱼和其他生物,它们也是为了游泳省劲和捡食残羹剩饭而来随船航行的,这些小鱼和其他生物正好可供海豚饱餐一顿。

当然,除了这三条理由以外,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理由,但都只不过是推测而已。海豚随船“护航”的原因,仍是有待揭示的谜。

海豚求医之谜

一艘名叫“阿达马托夫”号的拖网冷藏渔船在海上捕鱼时,遇到了一则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一天,当渔船工作已告结束时,渔民们便忙着做返航的准备,有的清洗甲板,有的收拾网具,还有几个水手驾着小艇为渔船洗刷船壳。

小艇上的渔民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突然,一声喊叫把他们惊住了:

“看,海豚,一只海豚!”

人们不以为然地向喊叫的水手所指的方向看去,心想,一只海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这只海豚的确有点特别,显得十分不寻常,因而吸引了大伙儿的注意力。只见这只小小的海豚,歪斜着身体,正艰难地、缓慢地向小艇方向游来。

“奇怪,这只海豚干吗歪着身体游水?”一个渔民好奇地嘟哝着。

“你们看,它好像在流血,它一定是受了伤。”一个眼力十分敏锐的渔民嚷了起来。

这句话,引起大伙儿的好奇,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它为什么会流血呢?它是被鲨鱼咬伤的吗?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它好像是来求医的呢!

“什么?海豚求医?那真是千古奇闻啦!”

渔民们谈着谈着,海豚出人意外地向小艇接近了。人们清楚地看到,它身上有一条明显的伤口和鲨鱼的齿痕,伤口处的确在不停地流着血。

瞧着小海豚被鲨鱼咬成这个样子,人们不禁起了怜悯之心。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把它捞起来,给它包扎伤口,打针吃药吧!要是真的去捞它,它准会逃之夭夭的。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只受伤的小海豚,竟然不惧怕地径直朝小艇游来,而且就在小艇船舷旁边纵身一跃。

“怎么?难道它真想要到小艇上来求医?”小海豚的这一举动,使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

但是很遗憾,小海豚没有达到“目的”,它没能跳到小艇里来。

正当人们替它惋惜的时候,小海豚又跳跃起来。看样子,它真的是要到小艇里来求医哩!因为它失血过多,身体太虚弱,实在支持不住了。

见到这种情景,渔民们感动了:他们确信小海豚是想要到小艇里来才一再跳跃的。可惜仍然没有成功,于是,大伙儿商量着把它救上来。

当渔民们正在讨论用什么法子来挽救这只可怜的小海豚时,小海豚又开始第三次跳跃了。人们急中生智,迅速伸出友谊的手去帮助它。小海豚似乎领会了人们的好意,游近一只只伸向大海的手臂。不一会,这只180多公斤重的白海豚便被拉上了小艇,又很快被送上“阿达马托夫”号渔轮的甲板上。

人们闻讯而来,集在甲板上兴致勃勃地“欢迎”这位来自海洋里的“客人”,都为它那流血的伤口而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