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3244100000004

第4章

1960年1月23日,这是人类深海探险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8时15分,雅克·皮卡尔和他的助手美国海军上尉唐·沃尔什信心十足地爬进深潜器,关上了重达9吨的舱门。“的里雅斯特”号在触水的瞬间飞溅起巨大的浪花,接着便淹没于深蓝色的海水之中。此时,小皮卡尔镇定地瞟了一眼手表,时间是8时23分。

12时06分,“的里雅斯特”号走完了这段最后的航程,终于稳稳地落在那黄褐色的如地毯般柔软的海底深渊!小皮卡尔激动地抓起电话大声喊叫起来,刻不容缓地向全世界宣布这一喜讯——他早忘了电话失灵了。

“阿基米德”号再破万米关

1961年,也就是“的里雅斯特”号征服“挑战者深渊”的一年之后,法国人也建成了一艘新的深潜器,名为“阿基米德”号,以纪念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潜水器,它全长213米,宽4米,高78米,排水量196吨。它还有着特别优异的性能,它的耐压舱是一个直径21米、壁厚15厘米的球体,与“的里雅斯特”号不同,耐压球不再突出在艇体外面,这使它能够到达世界洋底的任何深处。它的底部还装有一台潜水泵和钻探设备,能收集海底沉积物及钻取海底岩心。为此,海洋学家决心用它来探测世界上其他尚未探测过的深海沟。

“的里雅斯特”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万米深海鱼虾,自然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但这是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呢?

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深海是一个黑暗、高压、寒冷和缺氧、缺乏生命的死寂世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阿基米德”号多次潜入深海探险,进一步打开了深海秘境的大门,看到那里果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1962年5月9日,“阿基米德”号远涉重洋,从遥远的地中海来到西太平洋,准备对10542米深的千岛~堪察加海沟进行一次海底探险。

7月25日凌晨,“阿基米德”号到达了千岛群岛以东洋面上,即北纬44度、东经150度的地方。这次下潜的人员有东京水产大学教授佐佐木忠义、法国海军上尉奥明和海洋地质学家特洛伊斯博士。

千岛群岛特有的浓雾开始消散,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阿基米德”号。上午7时40分,一切准备就绪的“阿基米德”号开始缓缓下潜。20分钟后下潜深度为2000米,又过了1小时,下潜深度达到3200米,这时周围一片漆黑,佐佐木教授用测温计测出水温为175℃。突然,他们发现观察窗队亮点闪闪,海中好像点起了万盏灯火。原来这是一大群发光的微生物在海中漫游,这种奇特的景观一直延续到4650米深处。

“阿基米德”号继续稳稳地下潜,深度计的指针在不断地移动,耐压舱内显得格外宁静。当下潜到6000米时,特洛伊斯博士唱起了法兰西民间歌谣,为艇内带来了欢乐的气氛。当深度计指针到达8000米时,声呐测深仪开始工作,不断地测定着“阿基米德”号离海底的距离。这时,特洛伊斯看见外面有鱼类在脉动的海水中游动,就摄下了这个宝贵的镜头,作为海底一游的留念。

挥桨扬帆寻蓬特

古今中外的海洋探险家,尽管所经历的航程和遭遇不同,但都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他们不畏风浪,远涉重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地球和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为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奠定了基础。

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早一艘风帆船是公元前3100年由埃及人制造的。有的历史学家根据众多的陶罐彩绘及岩雕画资料推断,埃及人发明风帆的年代应当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驾驶着他们独特的方帆船进出尼罗河、远航红海南部了。而通往蓬特国的探险航行,则是埃及人航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探险活动之一。

蓬特国位于埃及南面“海的两边”,埃及人称之为南方的“诸神之国”。这个国家对埃及人具有神秘的魅力,他们不仅渴望从蓬特国取回乳香、金属及其他物品,甚至深信自己的祖先即来自蓬特。据学者考证,蓬特国位于现今非洲之角红海沿岸的某个地方,确切位置不得而知。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人对蓬特的航海探险及贸易活动便开始了。但最早留下记录的是公元前2500年,斯尼弗鲁王派出的船队到达蓬特,除了带回乳香、没药、琥珀、金和黑檀木外,还带回了侏儒,将其安排在宗教仪式上或宫廷宴会时跳舞。可是在公元前2007年赫努船队探险之后,埃及与蓬特的贸易联系便中断了几百年,乃至后来的埃及人不得不重新进行航海探险,以寻找古代的富庶之地——蓬特。

这次航海探险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埃及女王哈特舍普苏特时期进行的,是埃及对蓬特国历次探险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记载最详细的一次。

当时女王有位名叫山姆特的大臣,从代尔拜赫里东北部的墓石碑文上,得到了有关赫努到蓬特国探险的资料,因此向女王建议,再次从事祖先曾经做过的探险活动,再寻蓬特国,开辟香料来源。可是岁月沧桑,去往蓬特国的路线早已失传,亦无法考证这个国家是否存在。大多数人都对这次探险是否可行持怀疑态度,但女王仍决定派船出航。

探险队由20艘船组成,一个名叫奈西的官员带领,由苏丹奴隶划船。船队由红海西岸出发,沿红海南下。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船队在海上航行了十几个月,可是却一无所获。

茫茫大海,不知蓬特在何处。船员们的信心开始动摇,失望的情绪笼罩着他们,他们对到达目的地已不抱任何希望了。

也许是埃及人不畏难险、舍身航海的精神感动了神灵吧,就在他们濒临绝望的时候,前方的海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岛屿,岛上人影晃动,圆锥形的小屋错落隐现在椰林丛中。埃及人顿时兴奋起来,十几个月的疲惫一扫而光,现在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上岛后经过一番询问和查核,他们确信,这个小岛就是长期以来探险者一直寻访的蓬特国所辖。现在,作为对埃及人探险精神及付出艰辛的报答,蓬特真实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了。

抵达目的地后,埃及船队在外港停泊,蓬特国王佩里胡举行仪式欢船队,并没宴款待奈西和他的船员。埃及人以玻璃珠、小刀、首饰等物品向蓬特人交换了大量的香树和其他宝物,包括黑檀木、象牙、黄金以及肉桂树、狒狒、猴狗和南方豹的皮毛等。埃及探险队还带回了几个蓬特人、国王佩里胡和王妃爱女是伊的肖像,然后循原路回到埃及。

在尼罗河和红海之间的代尔拜赫里神庙的一组壁画中,记裁着这次远航的场面,描绘了蓬特国王和他的王妃、女儿及一群当地人一起欢迎埃及船队、双方互致问候以及埃及人向他们献上礼物的情景。

时光飞度,岁月流逝。埃及人的蓬特探险,距今已有4000年了。他们的航程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足称道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是人类具有征服海洋的勇气和能力的体现。他们的探索精神,他们扩大的贸易范围及开辟的海上航路,给后来的海洋探险作出了榜样。可以说,他们的航海活动是海洋探险史上的早期里程碑。

海洋大探险的先导者

时光匆匆流逝。

1254年,在亚得里亚海滨的繁华城市威尼斯,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就是中世纪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

水域威尼斯有句格言:“男人个个都有着天生的向着大海跑的性格。”这句格言也正是激励马可·波罗成长的座右铭。他小时候总喜欢去码头,聆听水手们讲述自己的海上冒险经历,这使马可·波罗更加向往神秘的海洋世界。

1271年11月,年方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漫长旅途。少年马可·波罗梦寐以求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商船从亚得里亚海北岸起航,穿过奥特朗托海峡和爱奥尼亚海,横渡地中海。遇上恶浪滔天,一会儿把船高高托起,一会儿又将它摔回浪谷中间,水手们东倒西歪,呕吐不止。面对海上恐怖的遭遇,马可·波罗毫不畏惧,脸上露出了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

随着船行日益颠簸,一些年老体弱的水手病倒了,其他的水手也显得心绪不宁,事情显然有些不妙。为了振作士气,这时候马可·波罗站了起来,面对着全体人员,像一个年轻的演说家那样宣讲了起来:“请大家注意啦,现在我代表船长讲几句话。目前,摆在我门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勇敢地继续前进,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最后势必受到人家的尊敬和赞扬;一条是甘当逃兵,跑回威尼斯,当然,他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反而会被人家取笑,甚至会被咒骂。而我呢?早已下决心选择第一条路,宁愿葬身鱼腹,决不后退。”马可·波罗言行一致,勇敢地斗狂风战恶浪,水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经受海上的折磨。

历尽艰险的商船驶入了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仑湾。马可·波罗一家离船登岸,走陆路来到了酷热的霍尔木兹港。但是他们马上又放弃了从那里乘船沿海路去中国的计划,因为那里用纤维制成的线将船板捆扎在一起的小船,是根本无法经受风浪远渡重洋的。他们改走陆路,经过了三年半的跋涉,终于在1275年5月到达元大都,晋谒元世祖忽必烈,得到世祖重用,在忽必烈身边供职长达17年之久。

1291年夏天,思乡心切的马可·波罗父子,趁护送元公主王阔阔真远嫁波斯伊儿汗国国王阿鲁浑之机,踏上了西行的归程。

由14艘四桅帆船、600多随从人员加上水手共千余人组成的出嫁船队,从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大港的泉州港浩浩荡荡出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目的地进发。

船队向南行驶,穿越南海,经过现在的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印度和伊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在航行途中,马可·波罗记录了海上风光和沿途的风土人情,从悲天悯人的佛陀到独角兽的描述,应有尽有。经过历时两年又两个月的远航,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狂风恶浪的冲击。他们的船队终于在1294年抵达20多年前他们放弃从海上航行的霍尔木兹港,将公主护送到波斯呼罗州。然后他们父子取道两河流域继续西行,于1295年的冬天回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故乡威尼斯,成为当时的传奇人物。

寻找东方航线的钥匙

“航海王子”亨利虽已去世,但大海没有因此而封闭它宽广的胸怀,历史更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在经历了长达15年的沉寂后,大海又迎来了新的征服者。一位名叫裘安二世的葡萄牙国王,不仅继承了亨利的事业,而且将它发扬光大。葡萄牙人的船帆又飘荡在广阔的大海上了。

1482年,即裘安登上王位的第二年,他就委派欧格·卡恩率船队向南方的海洋航行。在这次长达1360公里的航行中,卡恩先是找到了刚果河旁的王国都城,后来又发现了现在的安哥拉。

裘安二世对此虽然感到很兴奋,但当他一想到神秘的东方那些巨大的财富和弥漫着沁人喜气的香料时,他的野心就更大了。

他已不再满足于卡恩不久前创造的到达十字角(距非洲南回归线320公里)的新记录,一心所想只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进入印度洋!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覆盖着地球表面的1/7,亚非大陆和无数的岛屿沐浴在它那蔚蓝色的海水中。可是在地理学史上,关于印度洋是否存在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依据自己的地球观和几何演绎推理,判定非洲大陆南端与亚洲之间由一座连绵不绝的山脉相连。而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则猜想,印度洋与大西洋是连在一起的,在非洲的西南角有一条狭窄的水道,人们可以穿越水道进入印度洋的怀抱,据传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从这条水道中穿行到了印度洋。这些争论一直困扰着人们,甚至连“航海王子”亨利也相信非洲与亚洲之间根本不存在海洋。一些航海家则公开宣称,靠近赤道及赤道以南的海洋,海水是沸腾的,船只到了那里就会被销毁掉。显然,葡萄牙的海洋探险到了需要再次出现英雄的时代。

巴塞洛缪·迪亚士幸运地充当了这一历史角色。

1487年7月,葡萄牙国王裘安二世任命32岁的迪亚士为新的探险队队长,指挥由两艘快船和一艘货船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虽然越过赤道海域船就会被销毁掉的谎言,已经被1486年航行到赤道以南20度的第奥古·坎的探险队所戳穿,但迪亚士的海上探险依然极具悲壮色彩。

库克船长险探太平洋

古希腊学者曾推测,南半球也应像北半球一样,有一块对称的大陆,就像不倒翁底部的铅坠一样,以保持地球永远不倒。古代亚洲人则传说,遥远的南海中有“黄金国”和“女儿国”。从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远洋探险,不少探险家一次次横越太平洋,发现了不少很小的岛屿或群岛,但都与超过欧洲2/3面积的南方大陆失之交臂,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海洋探险报告。

澄清“地理大发现”的遗留问题并为海洋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首推18世纪英国着名的海洋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史称“库克船长”。

库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颗明星,他于1728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贫寒之家,青年时代曾在运煤船上工作,1756年后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两年后,库克奉命对北美的圣劳伦斯河流域进行探险考察,他绘制了很多地区的海岸线图,并对北美大陆东海岸作了精细的勘测工作,出色的成绩使他获得了卓越的“海图绘制家”的声誉。

其后,库克给皇家海军写了申请报告,要求专门进行海洋探险。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不久库克即指挥纵帆船“格伦维勒”

号到达纽芬兰,专门对那里的海岸带进行调查。正当库克准备对北极海域进行考察时,一顶新的任命降临到他的头上,这项任命决定了库克将以海洋探险为终身职业。

1768年8月25日,“努力”号探险船在库克船长的指挥下,载着几十名科学家从英国普利茅斯港起航。这次远航探险的表面任务是到南太平洋塔希提岛进行天文观测,实际上是奉英国政府之命到南纬40度寻找带有神奇色彩的“南方大陆”。

他们抵达塔希提岛时,正是1769年的夏季。在此完成了观测金星凌日的科学活动后,库克开始实施此次出航的真正任务。

南太平洋的秋天,气候非常恶劣。

库克驾驶着“努力”号向南纬40度航行,在大洋上航行了一个月,可眼前仍是茫茫大海,没有任何陆地的影子。库克遂转航西行,和风浪搏斗了近两个月,意外地发现了新西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