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思录·青少版
327600000011

第11章 卷四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3)

古有“鹦鹉学舌”的典故,其中学舌的原意是模仿别人说话。鹦鹉嘴比喻的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别人也说什么。宋朝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有载:“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能故。’”人若是也学那鹦鹉,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那与一个大脑坏死、愚蠢痴呆的行尸走肉有什么两样?学习时尤其如此,虽然学习的时候常常有老师或者书本或者他人的指导,但是他们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果我们是由于其身份或权威而听从他们的教导,而不是发自内心地了解他们所说的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它只能让我们越学越退步,变成没有自我、没有创造力的鹦鹉。

至于赞扬和名声,那就更不值得一提。关于这一点,你只要看看人类的行为有多奇怪就知道了,我们几乎不愿意赞扬与自己同时代,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人,可我们很多人却希望自己死后千古流芳,他们对自己死后的名声有强烈欲望。要知道,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死亡而终归湮灭无闻。

成长故事苑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哲理背囊

不因愉悦和名声而改变,并不是不把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放在心上,著名思想家爱默生建议我们,如果我们将批评比喻为一桶沙子,当它无情地撒向我们时,不妨静下心来,在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中,找到让自己进步的“金子”,在批评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当你的意见与他人产生分歧时,当你遭到他人的批评时,请尊重别人的意见,考虑别人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反对意见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内化为促进自身成长的养分,去掉不值得我们吸收的观点,这样才符合我们的原则,在“理”字的基础上被说服从而改变自己的主见。这也就是说,只有别人的观点和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相吻合的时候,我们才要改变自己。

如果给你建议的人只拥有一些冠冕堂皇或者令你愉悦的理由那你就要考虑清楚了。没有理性的支持,你将会很容易因为周围的人或物的影响而方寸大乱,最后迷失了自己。就像苏格拉底的学生对待一个没有香味的苹果一样。

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只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

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

《沉思录》中的沉思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人在做一些和道德不相符合的事,我们通常把这些事称做“坏事”。一些人做了一些坏事,这本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允许这样,那就等于不允许无花果树有汁液。如果我们纠结于别人的错误,整天在关注别人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恐怕我们不但阻止不了别人做恶,反而会阻碍自己在正直的道路上前进,从而为自己凭添无数烦恼。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

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张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吧,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他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道德堕落的人产生摩擦误会,甚至仇恨,所有道德堕落的人不过是路边的一处风景,它或许不美,但它却是宇宙中自然的存在。忽略它,不要让它对自己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不论是行为上的,还是观念上的,然后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否则,我们将使心灵受害,使自己痛苦不堪,直到被打倒在去往正直的道路上。

成长故事苑

战国时期,楚国梁国交界,两国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各自在空地里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非常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的非常好,而楚国的亭卒十分懒惰,不务农事,西瓜的长势就不好,与梁国的瓜田有了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们心生妒忌,于是他们在一个无月的夜晚,跑过境把梁国地里的瓜秧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国的亭卒发现此事非常气愤,将之上报给县令宋就,要求也去扯烂楚国的瓜秧,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我们明明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明明他人做得不对,我们再跟着学,这实在太狭隘。”人们觉得很有道理,就问他该怎么办,宋就说:“你们可以每晚给他们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好起来。”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楚国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得一天好似一天,他们很奇怪,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是梁国人为他们浇的水,觉得非常惭愧,无地自容,上报楚王。楚王听了之后,特备厚礼送到梁国,表示酬谢,并以示自责,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哲理背囊:

只要我们的心灵一直纯净正直,那么外在的丑和恶就不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对于那些伤害到我们世俗利益的作恶者,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

不管别人的道德如何堕落,做法如何错误,我们只关注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德,关注那些时间存在的公正和纯洁,无论做什么,都以善为标准,然后在一切行动中都贯彻这一点。从而使自己只管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

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我的色彩

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归于自身的,而不把赞扬作为它的一部分。因此被赞扬就不使一个事物变好或变坏。

《沉思录》中的沉思

美是客观存在的,正如世上其他事物一样,它不会因为别人的诽谤或者赞扬就变丑或者更美。正像黄金、绿宝石、紫袍、七弦琴、短剑、鲜花和树丛,总可以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

这些事物的美并不是因为它被赞扬才美,即使没人赞扬,他们仍然被看作是美好的,不仅客观事物的美是这样,主观世界的事物也是一样,比如,法则、真理、仁爱或节制等等。

真理不必称扬,做人不必标榜。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恶意伤害行为了。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其实,不仅诽谤,赞扬也是一样,在事实和真理面前,它们显得软弱无力。

成长故事苑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瞬间即逝!

哲理背囊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被别人误会、诽谤。而对付误会与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缄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外界的闲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一样,任它吹来,任它吹去,不为所动,就会省却很多烦恼,过一个清静圆满的人生。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缄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

“缄默”是金,特别是应对突兀之言、突兀之事的有效招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回敬可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

让我们善于用“缄默”来应对诽谤吧!在我们应用“缄默”处理问题时,我们的品德和人格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在现实生活中,有了“缄默”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有了“缄默”的情操,自我所拥有的友谊,永远会多于怨恨。

一句“遇谤不辩”包含了多少为人的真谛。真正有修养的人在面对诽谤时的表现都是极具君子风度的。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是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