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生活习惯(全集)
327800000044

第44章 预防疾病:锻制健康“黄金甲”(4)

习惯杀手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前列腺炎的发生原因中,许多就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1.久坐

长期较长时间地保持坐位,可造成会阴部、前列腺充血,使局部的代谢产物堆积,前列腺腺管阻塞,腺液排泄不畅,导致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

2.吸烟

长期吸烟的人,机体免疫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害,前列腺便可能是其中的受害器官之一。

3.饮酒

酒进入人体内能加快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尤以扩张内脏血管最为显著。患前列腺炎者,应绝对禁酒,以免使炎症扩散,引起其他的连锁反应。

4.骑车

骑车与久坐的道理一样,并且骑车较坐位更直接压迫会阴前列腺部,尤其是长途骑车更是如此,可出现会阴部麻木不适、会阴疼痛、排尿时尿道痛、排尿困难、腰部酸痛等症状,这也是我国男性慢性前列腺炎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常见误区

1.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是一回事

两者其实有很大区别。前列腺炎常见于青壮年人,主要症状是尿频、排尿有疼痛感;前列腺增生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没有疼痛感。

2.年纪大了,排尿出现问题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很多男性到了50岁以后出现尿频尿急、尿流细弱、尿不尽等排尿障碍,然而这种情况往往被人忽视。日子长了,这将使残留在膀胱的尿液增多,尿液返流引起肾积水,易合并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发生尿毒症。

3.图方便找街头游医草率治疗

很多人得了病怕麻烦,不愿上大医院,为图方便找街头游医。其实街头游医绝大多数存在诊断不正确、治疗不彻底的问题。

十大习惯预防前列腺疾病

最好的大夫是自己。在预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以下10项。

1.不喝酒,或只喝少量的低度酒。

2.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安排好一日三餐,做到平衡膳食。

3.多喝水。每天最少喝7杯水(约2000毫升),每天早晨起床后即喝一杯水(70毫升)。如喝“一线瀑”茶,对于排尿不畅的中老年人群更适宜。

4.不久坐。坐1小时左右就站起来活动活动。

5.适量运动。做到“五三七”,五:每周至少运动5次;三:每次运动得30分钟以上;七:每次运动后,实际心跳次数加上年龄要达到每分钟170次。

6.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每天晚上都洗一次下身。

7.勿过劳,免着凉。调整好工作、生活节奏,劳逸结合,避免过于疲劳。

8.每天定时排便,日常饮食中要多吃蔬菜、水果,多活动,遇有便秘时要及时治疗。

9.做到乐观豁达,及时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10.过有规律的、负责任的性生活,不宜过频,但也不可没有,一般以过完性生活第二天没有疲劳感为宜。按年龄段参考频次如下:30岁以下,每周2~3次;31~50岁,每周1~2次;51~60岁,每月2~3次;60岁以上,每月1次或每3个月2次。

习惯小提醒:

前列腺健康吃出来:

1.冬瓜:利水而不伤津,是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的常用佳品。

2.大白菜:锌含量较高,而慢性前列腺炎与缺锌有关。

3.洋葱:能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胆固醇升高,防止动脉硬化,所含挥发性硫化物能维持男性体内激素基本水平,防止前列腺肥大。肥胖、小便不利者食之最好。生食为佳。

4.薏米:可治疗小便赤痛,砂石热淋。

5.鸭肉:用于前列腺肥大日久,久病伤阴,小便不利者。

6.海带:清热利水,软坚散结。前列腺肥大患者可常食。

7.猪肉:对前列腺肥大、阴虚燥热、二便欠利者适宜。

8.牛肉:用于各种虚损兼小便不利者。

警惕糖尿病的“甜蜜杀手”

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

糖尿病是因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终身性疾病,它以血糖、尿糖升高为特点,起病隐蔽,常通过慢性并发症使人致残、致死,故又被称为“甜蜜的杀手”。

危害及病因

目前,糖尿病已被发达国家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糖尿病性心脏病、肢端坏疽、脑血管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危害极大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值得警惕的是由于长期高血糖造成的糖尿病并发症。

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会引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全身神经、微血管、大血管慢性并发症。由于糖尿病病程冗长,常可危害人体各器官,致使心、脑、肾、神经、眼睛等多脏器损害。据统计,因糖尿病引起双目失明者占4%,其致盲机会比一般人多10~23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患者比一般人多20倍;并发冠心病及中风的比一般人增加2~3倍;并发肾功能衰竭比一般肾病多17倍。

生活中,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喜食或常食甜味食物,过食肥肉及油腻食品;好吃懒做,不愿运动,致使身体渐趋肥胖;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精神紧张,多思善虑;过度劳累,不规则的作息时间等都极易诱发糖尿病。

预防对策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有些人担心多吃脂肪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而相应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这恰恰为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增加活动量。运动能使体重减轻,维持理想体重,促进胰岛素发挥功能,帮助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心肺耐力,增加肌肉、血管弹性,帮助降低血压,增加血液循环。

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遇到不舒心的事要冷静对待,妥善处置,切忌情绪急躁、烦恼不安。

定期检查身体,进行血糖、尿糖检测,发现糖耐量减低时,更应积极加强预防。

糖尿病人的运动原则

1.勿在饭前或饭后一小时内,最好饭后1~2小时,连续30分钟。

2.至少一周要三次才能达到效果。

3.运动的目标在于使运动时心跳速率达到相关年龄运动后最大心跳速率的70%~85%为原则,但是以心脏负荷的程度为前提,请勿勉强。

注意事项:

1.应做适当的暖身,缓和运动。随身携带方糖、巧克力、饼干或饮料,在低血糖发作时,立即食用。

3.运动时需穿合适的鞋袜和其他保护物,赤脚运动是很危险的。

4.血糖控制不良或生病时不宜运动。

5.不要空腹运动,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后。

6.在极端温度(高温、极冷)和气候不良(雾天、雨天)时,不宜做室外运动。

7.有视力模糊,玻璃体出血,神经系统知觉损害或曾有高血压,中风,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好者,不适合做剧烈运动,需让医生评估后再运动。

习惯小提醒:

预防糖尿病,以能增进肌肉使用氧气来迎合其能量需求的有氧运动最佳,比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等。

好习惯让你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百病不如一防。

心脑血管疾病是两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可表现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脑血管病则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俗称脑中风。

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今天,患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梗、脑梗发病率越来越高,最年轻的急性心梗患者年仅30岁……

高危人群

健康专家指出,90%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大多数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

高危人群有:

1.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知识分子等。由于他们每天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导致神经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易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

2.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者。他们较易造成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心脑血管疾病。

3.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他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4.40岁以上者,尤其是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的中老年朋友。

专家建议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等。

1.高热卡、高盐、高油食品要少吃,控制体重,戒烟,适量增加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尽量少生气。

3.早发现、早治疗。日常生活中,早期心梗、脑梗的潜在患者可能只觉得胸闷、头晕、睡眠不好,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症状。具有危险因素的中青年应定期进行专科体检以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心梗、脑梗患者来说,只要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呼叫“120”急救系统,尽早到医院就诊。

4.冬季须谨防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液流通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

冬季注意事项:

(1)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因此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4)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

(5)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习惯小提醒:

保护心脑血管好习惯

及时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

久坐不动者每日三餐只需一顿吃得丰盛些;

每周至少要吃2~3次海产品;

每周吃红色肉类(如牛肉、羊肉等)不超过2~3次;

每天至少要喝一杯奶;

尽量少吃含钠食物;

多吃含丰富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花菜等;

使体重保持在与自己的性别、体形、身高相称的最佳状态;

尽可能喝硬水而不要喝软水。

别把打呼噜不当回事

衣服早补补丁少,有病早治痛苦少。

绝大多数人认为打呼噜是熟睡的表现,是睡得香、睡得熟的象征,其实绝非如此。

专家郑重警告:打呼噜是病,危害极大,打呼噜患者睡眠呼吸反复暂停,大脑、血液严重缺氧,极易形成低氧血症。轻者头痛、头晕、咽喉干燥、疼痛、胸闷气短、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重者内分泌紊乱,易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一些打鼾者在睡眠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引起机体多系统的功能障碍及疾患,如引起肺或肺动脉高压,导致或触发肺心病、高血压,加重心肌供血不足,睡眠时诱发心绞痛的加重,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诱发心率失常,导致在睡眠中猝死。打呼噜已经严重威胁到生命健康。全世界每天因打呼噜引起呼吸暂停导致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约4000多人!打鼾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球共同关注睡眠呼吸暂停症。

分类

良性:鼾声均匀而规律,声音高低一致,大多是因药物的副作用,或饮酒过量,或过度疲劳等引起,虽然暂时危害不明显,但有发展成恶性打呼噜急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

恶性:鼾睡不均匀,有呼吸暂停现象,呼吸停止持续的时间超过10秒,即为呼吸暂停。每小时出现5次以上或7小时的睡眠超过30次,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即可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暂停,气流中断,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下降,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反复在睡眠中憋醒,严重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