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齐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桓公之时自是河东之势,然自小白去世开始,大势也随之离齐而去,风水转向他处。落脚处正是本章的主角——晋国。晋国是继齐国之后第二个称霸的国家,称霸的时间最长,但它的寿命却很短,撑到春秋末期即一分为三,消失在历史舞台。
曲沃代翼——正统与非正统的夺位闹剧
晋国之地原本叫唐,是周成王赐予其弟叔虞的封地,后来叔虞之子继承侯位,请了风水先生算得国名不好,改唐为晋,一直延续下去。殊不知,这名字一改,正统之位也被旁支给夺了去。于是便导演了“曲沃代翼”这幕闹剧。
根据周朝基本政治制度,权利的继承分配实行的是宗法制,按现在的说法可以解释为,嫡子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庶子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是第三顺序继承人,至于叔父,侄子之类按理是没有什么机会继承正位的,只会分封到小一级的地方为主。晋国侯若小心谨慎,严格实施宗法制,并限制旁支的势力发展,定不会发生旁支代宗这等丢脸之事。
曲沃出土的白玉鸟
晋国传到第十一代时,不懂此理的傻小子晋昭侯出现了,这小子将曲沃分封给了他的叔父。要知道曲沃可是一块肥地,比晋国都城还大。傻小子犯了大忌,还丝毫未曾察觉,将提出反对意见的大夫逐个痛斥了一番,“你们怎么能不相信我的叔父。”这位占了大便宜的叔父就是后世所称的“曲沃桓叔”。桓叔开始几年还能耐得住性子,安安心心在自己的封地里勤政爱民。等到昭侯七年,晋国大臣潘父叛乱杀了晋昭侯时,桓叔终于坐不住了,露出野心,想趁机夺取侯位,自己做晋国公。岂料,晋国军民奋勇抵抗,愣是把桓叔给赶回了曲沃,拥护昭侯的儿子做了新的晋侯。此次夺侯之事虽没有成功,但桓叔从此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下定决心一定要抢过晋公之位。长达七十年之久,历经三代,牺牲了众多晋国公的旁系争位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曲沃桓叔到死也没有如愿,他的儿子曲沃庄伯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奋斗在夺权一线。曲沃庄伯一生数次进攻晋国,规模很大的就有两次,奈何都被英勇善战的晋国军民打败。这期间晋国失去了三个君侯。
终于到了第三代曲沃武公上场,此时晋国在位的是晋哀侯。武公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祖上的遗愿,把侯位抢到手,抢不过来就要后世也不要再抢了。曲沃武公趁夜里偷袭晋国,杀了晋哀侯,奈何晋国百姓还是不承认他,又奋起反抗,将武公逐回曲沃。说到这,不得不佩服晋国百姓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亦在所不惜,晋国后来能称霸,想必也离不开百姓的这等赤诚之心。曲沃武公不甘心,数年后又诛杀了晋国侯。这一次,他吸取教训,马上用金钱美女贿赂周天子。周天子一开心,竟然就下令封了武公为晋国侯。连天子都发话了,百姓自是没有理由再抵抗,就接受这个既成事实。这场旷日持久的王位争夺战至此总算是结束了。
非正统的旁支取代了正统大宗之位,于道义上自是不合情理,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事是应着情理二字发生,强者为王,败者为寇才是永恒的真理。有时不合常理的事或许反倒会导致更好的结果。正如晋国,自从旁支掌权之后,就慢慢觉醒,大踏步向着强国之列迈进了。
灭亲不一定都是为大义
或许世间的轮回真的是天命注定,这曲沃旁支一获得王位马上就出了一个强者,带着晋国一步步像向强国之位靠近。此人正是曲沃武公的儿子诡诸,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晋献公”。
晋献公一上台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杀尽自己同姓旁族之人。历史上肃清异己,排除威胁的不少,但像晋献公这样“大义灭亲”的还真是不多见。不过,也不能怪献公心狠手辣,谁让他的王位就是靠他旁支身份的父亲夺过来的。人都有自私心理,自己讨了甜头就生怕别人也用相似的方式抢了去,也真应了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献公害怕其他亲戚也像他祖辈那样抢夺王位,干脆先下手为强,杀个干净再说。
历史上的君王大多任人唯亲,王室权利也多半掌握在同族亲戚手中,晋献公一上台就把亲戚理了个干净,职位空出许多没人管理,这可怎么办呢?献公拍拍脑袋,“好办,那就广征异姓贤士。”让那些有才的异姓人做官做事,总比那些个尸位素餐,满脑子只想争权夺位的王公贵族强。如此一来,各路异姓人才纷纷向晋国涌来,受到晋献公重用。“楚才晋用”一词便由此而来。一时间,晋国人才满室,各司其职,对晋国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晋献公在这些贤人的辅佐下,一平周室之乱,助周平王东迁成功,受天子赞赏,为晋国赚来威望。二取假虞灭虢之计,灭掉周边小哥,扩充领土范围。三与齐国等大国修好关系,稳定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晋献公为晋国后来的称霸是打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假虞灭虢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得可就是晋献公这种人。不过他误的不是自己,而是坑了子孙后代。虽然启用异姓,杜绝了同族争权的现象,但贪欲是人所尽有的,无论同姓还是异姓。经过几代发展,这些异姓贵族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势力,岂会不觊觎你王位?晋献公是缺了些深谋远虑,才会埋下祸根,导致数年后自己的子孙被异姓贵族玩弄,国家也被他们分了去。不管怎样,那都是数代之后的事了,在恶果到来之前,晋国还是先品尝了一番霸主滋味。晋献公铺好了路,接着就是晋国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侯晋文公重耳施展拳脚了。
城濮一战,威震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其中自然不乏为后世所称道的经典战争,城濮之战就是其中之一。城濮之战是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打得最大的一战。若把当时的中国比作全世界,那么城濮之战毫无疑问的就是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有晋、楚、秦、齐这几个大国全都参与,还有如宋、陈等小国是,代表各自的阵营参战。最终,晋国大获全胜,从此登上霸主地位。城濮之战可以说是晋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战,而指挥这一战役的正是晋文公重耳。
重耳在城濮之战开打之前就已经开始部署。首先他假借要报答楚王曾经的恩德,在与楚军交锋时先退避三舍,一直后退到城濮。城濮多风沙,战车一跑便沙尘漫天,正好起到遮掩的作用,让对方看不清自己的作战方向和意图。这个他事先就看好的作战佳地。重耳不仅成功地将敌军诱入了自己早就选好的战场,还在舆论上收获同情。别国都认为他重情重义,对昔日有恩于己的楚国先施以礼,如此重情重义,齐秦都愿意助战,自己的部下更是要誓死捍卫主公的尊严。
到了城濮,晋军不再退让,决定在此开战。在古代战场,军队一般都为长列,分中军和左右二翼。行进时多半采用月牙阵势,先诱敌深入,再将左右二翼合拢以形成包围之势。双方在作战时都是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包围之势。晋国知道楚军右翼是由力量薄弱的陈、蔡二国军队组成,于是在马背上裹上虎皮,突袭楚军右翼。这陈蔡二军知道不是晋军对手,又着实被突然窜出的披着虎皮的骑军吓坏,乱了阵脚,且战且逃,不多时便被晋军击破,楚军的右翼至此瓦解。紧接着晋军开始进攻楚军左翼,战了几个回合就佯装打不过,向中路撤回,还在战车尾挂上树枝扬起沙尘,更显逃窜之势。楚军不知是计,照直追去,岂料行至中途,突然从沙尘中又窜中一列晋军迅速将楚军格为了南北两队。之前假逃的晋军调转方向和后来的军队形成围攻,不过多时,分散的楚军左翼就土崩瓦解。楚军的中间部队失去左右两翼,暴露无疑。晋军由中路挺进,左右二翼更是极速向楚军两边包抄,眼看晋军形成包围之势,楚军不敢再恋战,只得仓惶撤退,大败而归。这样,城濮之战以晋国的大胜结束。
经过城濮之战,晋文公声威大震,楚国不敢再作乱,齐秦也做逢迎之态,其他小国更是倒向晋国。周天子颁布王命,任晋文公为侯伯,并赋予他可以讨伐其他诸侯国的权利,自此,晋文公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霸主。晋国从此步入鼎盛,在众诸侯国中称霸多年。
半生流浪,终得暮年之春
城濮之战为晋文公赢得了霸主之位,此时,重耳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然而这位子的得来不易,回想一路心酸,英雄也不禁泪流满面。
晋文公
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继位之人本是哥哥申生。然而那晋献公年轻时一身正气,大兴晋室,晚年却犯了迷糊,学起了那些昏君,被美色所迷,宠爱骊姬。为了让骊姬之子奚齐继位,竟然逼太子申生自杀,可怜那申生本也是贤王之才就这样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杀了太子,奚齐之前还有重耳和三公子夷吾,昏了头的献公竟然也想把这两个儿子杀掉。好在重耳和夷吾不似申生般死脑筋,赶紧打着铺盖卷儿各自逃到了别国。从此都过上了流浪别国的艰苦生活。
骊姬
献公逝世后,晋国一批以里克为首的太子派杀了骊姬、奚齐和骊姬的幼子卓子,打算迎回重耳为侯。岂料,势力强大的秦穆公害怕有才干的重耳日后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强力拥护夷吾为王,抢先将夷吾送回晋国做了晋惠公。重耳尽管失落,也别无他法,只得接受事实,继续在外流浪。
也许冥冥中一切自有注定,不是你的强求不来,是你的躲也躲不掉。夷吾根本不是帝王之才,登基后对内残害里克等老臣,对外背信弃义,拒绝向秦国支付之前答应的三座城池,惹了众怒,被秦王抓回去做了阶下囚。重耳终于在暮年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结束了十九年的流浪生涯,被秦王接回晋国,是为晋文公。
晚来的权利更让重耳珍惜,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振国威,做政治上的主人,不再被别人左右。机遇总是不经意间到来,这一年周王室内乱,周襄王被弟弟赶出都城,重耳抓住机会,带兵平息叛乱,将襄王迎回都城。周襄王对重耳感激不尽,一下子就赏给重耳八座城池。各国立刻对晋国刮目相看。
晋文公知道仅仅这样还不够,要想称霸还必须打败楚国,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城濮之战。经过城濮之战,重耳总算是坐上霸主之位了。可谓是真正的大器晚成之人。
国家内耗,三家分晋
晋文公在位只有八年,创下的霸业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晋国国内几大异姓家族的支持。每当旧的晋公逝世,几大家族马上就会支持一个后继者顺利登上王位,这样就少了诸如齐国五子争权之类的内乱,政权稳定,国家也就稳定,霸业才能长久持续。然而,这也暴露出了晋国内部的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即权利不再握在晋公手中,而是逐渐落到了几大异姓家族手里。这些异姓家族多是晋献公时期就入朝为官,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稳定了自己的势力,掌握诸多大权,连晋公都要依靠他们,对他们礼让再三。
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内部主要有六个异姓贵族霸权,即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卿,几乎占据了晋国大部分的土地,把持了晋国大部分的政治军事权利。最初他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涉,可随着势力的膨胀,六家都不再满足既有权利,都想夺他方权利,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于是,六卿争权,内讧不断,没有人再为整个国家着想,只关注自己的权利之争,晋国公连内乱都无力摆平,对维持霸业更是有心无力,晋国就这样逐渐衰落下去,霸主之位也拱手让给他国。
到了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家打败,逃到了齐国。剩下四家瓜分了这两家的土地之后,势力迅速扩大,晋国政权完完全全被他们掌握了,晋国公至此成为摆设。但是,争权之争并没有结束,只是由六家之争变为了四家之争。这四家里以智氏力量最强,其他三家自知都不是他的对手,若不采取行动早晚会被他逐个干掉,于是,三家一商量,结成了战略同盟,共同打击智氏。俗话说一夫难敌众敌,这智氏再强也经不住三家联合攻击,最终被灭了全族。韩、赵、魏三家又尽分智氏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势,晋桓公此时仅剩下宗庙所在地曲沃和周围的一小片土地,完全没了王室之实,任凭三家摆布。
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跟晋公命运相差无几的被各诸侯架空的周天子迫于韩、赵、魏三家威势,只得下令承认他们为诸侯。至此,东周历史上又多出了韩、赵、魏三国,至于那曾经称霸一时,风光无限的晋国却是永远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