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且是最后一个统一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同时,清朝更是中国几千年家天下王朝制度的终结者。清朝是一个大起大落的王朝,兴盛时期繁华似锦,衰落时期万国同欺。其兴让人叹,衰更让人叹。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成为新一代女真族首领,自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地处中国东北的女真族由此发展壮大。公元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女真”,定族名为“满洲”,满族由此而来。1636年,皇太极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称帝,正式建立清朝。公元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应明朝山海关大将吴三桂邀请入关“平贼”,大败李自成,迎顺治帝入关,清朝正式迁都北京,开始在华夏舞台上施展拳脚。
入关的满清皇权出于征服的目的,在全国推行剃发易服的法令,逼迫汉人改穿满服,男子一律剃发,有胆敢反抗的,格杀勿论。清军推行的口号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与满人的衣着发式完全不一样。汉人因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观点的影响,自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的发型则与汉人迥异,男子要把前颅头发全剃光,只留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至于汉服和满族旗装也是风格迥异。一时间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
汉族人民本就对灭了汉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心存怨恨,此刻关系到世代相承的衣冠发式的改变,更是愤怒难耐,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然而清朝统治者也是下定了决心,因为他们认为让汉人穿满族的服装,剃满族的发式是像自己臣服的表现,岂容汉人反抗?于是暴力镇压。一场剃发易服的拉锯战在清军与汉人中展开。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强大的清军战胜分散闹事的汉人百姓,汉族百姓几乎都接受了剃发易服的现实,觉得还是活着最重要。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干脆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不管怎样,清朝政府最终取得了胜利,全国上下尽是辫子。经过此后几百年的发展,汉人竟逐渐淡忘了本民族的发式和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甚至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后,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害怕剪去鞭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清朝入关之后做得这一稳固统治地位的举措确实很有成效。
祖孙三代共同的荣耀
统一了全国,降伏了汉人,清朝皇帝开始励精图治,转移战略目标,从统国变为治国。这一改变从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便开始了,此后,经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共同努力,终于缔造了清朝史上唯一的盛景年代——康乾盛世。
康熙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大大树立了大清的国威。康熙先是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由明将郑成功孙子郑克塽控制的台湾,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为了遏制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康熙于1675年派兵驱逐了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并在1679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部边界线,保护了中国北边的稳定局势。康熙还先后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使大清王朝得以安保。康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他鼓励垦荒,规定按垦荒的程度给予不同官职,大大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都得到开垦。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下令日后也永不能再圈地,并将所圈土地退还给农民,大大限制了贵族的经济扩张,保护了耕农的权益。通过这些措施,清朝局势趋于稳定,经济也大为发展,为后面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康熙虽大力发展农业,却因为征战颇多,耗费粮财,更加上贪官盛行,使得国库一直处于亏空状态,直到雍正继位,才改变了这一状况。雍正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雍正一上台就致力于整顿吏治。雍正元年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道谕旨,告诫所有文臣武官不得贪污,不能受贿,不许克扣,不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雍正还成立会考府,就是对财政进行审计,类似于现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只要审计出问题,都要严肃处理。正是由于雍正的一系列改革,才使得财政正常流入国库,为国家积累了资本,直接带来了乾隆时期清朝的兴盛。历史上将这段盛世时期简称为“康乾盛世”而不是“康雍乾盛世”,也不知雍正若地下有知,会不会觉得委屈。
乾隆算是清朝兴衰的关键人物,在执政前期,他很努力的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发展。乾隆下令编篡《四库全书》,保存了我国许多的珍贵史籍典藏,历史意义非凡。乾隆还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政权。先是粉碎了新疆地区大小和卓木的武装暴乱,屠杀准格尔部统一了整个新疆并制度化管理。随后又打败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乾隆因维护祖国统一,奠定中国版图,有“十全武功”,所以被称为“十全老人”。可惜乾隆到了后期,酷爱出游,大耗钱财,开启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大门。
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经济推到了高峰。这段辉煌也永远的留在了中国人民心中。
格外荒唐的文字狱
康雍乾三人虽缔造了康乾盛世,大大发展了清王朝的经济实力,政策颇为开明。但他们对待汉文化采取的禁锢态度却让令人发指。从清王朝入关即推行剃发易服可以看出他们是想将汉族人同化为满族,然而外表形式都可改变,唯独思想无力左右。清朝君主为了消除异端,控制思想,大兴文字狱,中国文化遭受空前大灾难。
在康熙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狱,即庄廷龙明史狱。庄廷龙是浙江商人,因双目失明,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立一部传世的史作。于是他出钱购买了明末年间朱国祯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又招集当地有志于纂修前明历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在叙及南明史事时,庄廷龙等人仍然信捧南明的正统,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这当然是清朝统治者最不愿意见到的。庄廷龙死后多年,此书传至康熙手中,康熙竟下令剖庄棺戮其尸,更诛杀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以及买书、刻字、卖书、印刷等与此书相关的共70余人,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死人已去,鞭尸倒也身无知晓,倒是可怜了那些活着的人。
庄廷龙案的爆发至少是庄氏真的做了违背清廷之事,间接说了清朝坏话。可雍正年间发生的文字狱案却是让人倍觉荒唐。有个叫徐骏的官员,因读书时被风吹乱书页,很是烦恼,写下诗句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结果雍正觉得这是辱骂满人蛮夷不识字,给徐骏扣上了“诽谤朝廷”的罪名,斩首示众。那阵吹乱书页的风可真是惹了大祸。还有一个朝臣查嗣庭出任江西主考,出题为“维民所止”,这个就更绝了,雍正愣是看出了其中有两字是他的名字去掉脑袋之后的样子,敢去皇帝的“脑袋”,这查嗣庭自己的脑袋是保不住了。还真佩服雍正,要发现这个问题,读书的时候得有多敏感啊。
乾隆比他爷爷和老爸更为敏感,在他当政的时期内,文字狱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字狱定罪的范围大大加大,导致案件数量是前两朝总和的数倍。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到四十八年,短短七年,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就多达五十几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三帝大兴文字狱,导致后来许多文人不敢写诗,不敢作赋,生怕一不小心掉了脑袋。国人的思想完全被禁锢,中国的文化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另一边,西方国家却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如此巨大的反差,自然就造成了晚清时期落后清朝被列强欺负的局面。
落后就要挨打
从乾隆后期,清朝转入衰败。清政府又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将自己完全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大国不灭梦之中,以为自己永远是康乾盛世时那个世界第一强国。殊不知西方各国已摆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开始了第一次工业大革命,生产力得到大大解放,早已强于中国,加上枪炮的发明,更激起了他们向外扩张,侵略中国,积累资本的欲望。
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军的失败和清政府的懦弱让西方其他国家都看到了希望,尽开蚕食中国之路。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亦遭到严重的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更是与西方列强签下众多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简直成为了西方列强的自动取款机,还外加赠送土地。第一个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割香港岛给英国。这个条约拉开了中国备受欺辱的序幕,更多更不平等的条约相继签订,大大的一个文明古国就这样被西方列强肆意瓜分欺凌,钱财大量外散,强盗们用我们的钱壮大了自己再回过头来欺负我们,国土惨遭割让,香港岛直到1997年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条约就是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赔款数额最多的《辛丑条约》。在这个条约里,中国赔款白银的数目竟然达到9亿两。列强对中国的欺辱达到高峰状态。《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从此真正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由此展开。据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短短70多年时间里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竟然有1175件之多。如果把每一个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日子都当作国难日,那么现在的中国每一天都是一个国难日。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永远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
朝事无聊,玩蛐蛐去了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看着母后隆欲太后满含眼泪念完退位诏书时,溥仪开心的笑了,无聊的朝事终于又完了,可以到后花园玩蛐蛐了。6岁的小皇帝实在没有悲伤的理由,他毕竟太小,不懂这份诏书意味着他主动退位,意味着清朝的结束,他只当是平时上朝旁人所念奏折。6岁的小皇帝也不会在意这个特殊的日子,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的最后一天,他只当与平时上朝的每一天无异。
三岁就被逼上宝座的小皇帝怎么可能会知道清朝末年发生的那一场场起义和暴动,清朝限于列强欺侮和民众起义双重困境,早已摇摇欲坠。6岁的小皇帝不知道1911年就已经有很多省相继脱离清政府独立。6岁的小皇帝也不会知道有一场革命叫辛亥革命,而且这个革命还取得了胜利,推翻了他的大清王朝。6岁的小皇帝更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已经在1912年元旦宣告成立了中华民国。
6岁的皇帝实在太小,不明白的太多,他哪会知道那道诏书不仅意味着清王朝的消失,更意味着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灭亡。当然,小皇帝长大之后,这些,他都知道了,也仅仅是知道了。